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一輯)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曆代祖師的開悟法語,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,真人即是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也。

  佛性不離人,人不離佛性,當下處于六根門頭,出出入入,不分晝夜二六時中,早晚與君長相左右,君歡欣得意,佛性亦歡欣得意;君憂悲苦惱,佛性亦隨之憂悲苦惱,施爲動作,語默動靜,莫不打成一片,只可惜諸君卻不認識佛性,讓佛性廣造叁業(梵語trini-karmani),因業沈淪而受苦,害得永劫不得脫離六道,都是不認識佛性所帶來的結果。

  16.“心能轉物即同如來”,是何義?

  這是出自楞嚴經的一段經文,釋迦牟尼佛(梵語Sakya-muni buddha)證成無上菩提,將其心境一一表露無余,這是心地解脫的意境。

  物乃指著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,山河大地,乃至人事物也。修行者的心地不被外物所感動,自性即如如,如如之性即如來。六道衆生不得解脫叁界,就是見境生心,思物染塵,不得自性自在,被外物所牽製,因此心地被物所役,稱之爲衆生;心能役物,稱爲如來。簡而言之,心能自在不被外物所惑動,即是如來(梵語tathagata);心不能轉物,被物所轉,即是衆生。

  17.釋恒“恒順衆生”,意義何在?

  恒是以時間而論,長久不變之義,以空間而談,不分國土,遍及無量叁千,無有距離;順是隨順度化,悲憫柔和之義。

  發起恒順衆生之願,非菩薩人不能克成,最起碼亦得證成無生法忍(梵語auntpattika-dharma-ksanti),方得恒順衆生,不致有退墮之念。衆生是愚癡的,是剛強難調難伏的,是隨順五欲六塵的,是邪見不智的,是好辯的,是逞強的,是保護自己觀念的,是我執與法執的,若非菩薩得證無生法忍,無法做得到,菩薩(梵語bobhisattva)今生度不了衆生,還有來生,甚至還有盡未來際可得度之,因爲菩薩沒有隔陰之迷,內心無惑,了知衆生與他之關系,如是可耗下無盡的未來,以達到恒順衆生,並度化之功。

  衆生未開悟,心地煩惱叢生,自利自度尚不能,焉能利他度他!今日不知明日事,尚存叁惑之結,盡未來皆是生死業,若要恒順衆生而行化,這是夢人說夢話,水裏月一般的空言,不得實際。衆生(梵語bahu-jana)僅能依佛菩薩叁業而學之,由因至果,由漸而,頓由淺而深,由近而遠,菩薩可恒順衆生,衆生亦可恒順衆生,只是恒順衆生人人皆可行,但境界卻有深淺,因果(梵語hetu-phala)不同,近遠有別,持續有長短,漸頓有異。

  18.中阿含經所載,女人有五事不得當,何等爲五?

  中阿含經所載: 1.女人不得當如來(梵語tathagata)。2.女人不得當轉輪王。3.女人不得當天帝釋。4.女人不得當大梵天王。5.女人不得當魔王。

  19.“心是衆善之門,也是衆惡之門”,是何道理?

  心(梵語citta)乃人人本具,我們流浪輪回六道也是心,我們各個證成菩提(梵語bodhi),入大涅槃也是心。心不與正法相應,不與空相應,則得染汙五欲六塵,起貪嗔癡,造無量業,因業受苦,如是周旋反覆不休,始終沈淪叁界(梵語trayo dhatarah),故知心是一切惡法之源,離心無惡法,惡法不離心,心與惡法不異,這是以流轉生死而言,心是衆惡之門。

  心與正法相應,與空相應,則得清淨無染之心,與菩提涅槃相應,出叁界,脫六道,無量自性功德具足無缺,叁明(梵語tri-vidya)六通(梵語sad abhijnah)圓滿,故知心是衆善之源,離心無善法,善法不離心,心與善法不異,這是以涅槃還滅而言,心是衆善之門。

  四祖道信大師雲:“夫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;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,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,不離汝心。”

  20.心即萬法,萬法即心,是何意義?

  佛法以心爲宗,離心佛法不可得,何以故?萬法是心之用,離心萬法從何起!

  萬法是總稱,指心所引起的一切作用,包括清淨心與染汙心二門。譬如覺悟不離心,迷惑不離心;菩提(梵語bodhi)不離心,煩惱(梵語klesa)不離心;解脫(梵語vimoksa)不離心,輪回(梵語samsara)不離心;涅槃(梵語mirvana)不離心,生死(梵語samsara)不離心;貪心不離心,喜舍不離心;我慢不離心,無我不離心。依此類推,心所引起的無量作用,稱爲萬法,萬法不離心,離心萬法不可得,是故稱之爲,心即萬法,萬法即心。

  21.若欲出家修道前,應注意那些事項?

  出家(梵語pravrajyaj)是一件神聖莊嚴的偉業,是超凡入聖的轉捩點,是世間而出世間的關鍵,是小我而大我的人生觀,是由迷妄而覺悟的分水嶺,是生死(梵語samsara)而涅槃(梵語nirvana)的界碑,是煩惱而菩提的起點,因此,在出家前,心裏應准備一些事項是必然的,今舉十點爲例:

  1.身體健康,五官端正,思想正見(梵語samyag-drsti)。

  2.無不良嗜好(改除壞習慣)。

  3.男女之間感情,夫妻婚姻,皆得合理解決,方得出家。

  4.在職軍公教不得出家。

  5.訴訟不得出家。

  6.七歲以下不聽出家。

  7.有債務不得出家。

  8.盲聾喑啞不得出家。

  9.不堪造事,臥起須人,皆不聽出家。

  10.五逆罪不聽出家。

  菩提心(梵語bodhi-citta)大展流露,欲出家修行者,能合乎這些條件方得出家修道,或辦好這些事項方可出家,若不能辦到,佛法稱之爲戒障,出家要合乎戒律觀念,才能顯得出家僧格可貴之處,出家若有這些戒律的障礙,就不合乎佛陀規定法則,出家不成矣!若有這些戒障,但有心學佛,那在家學佛亦可,畢竟,出家修行也要有大福報、大善根、大智慧、大雄大力、大喜大舍之願力,甚至沒有如上的十種戒障,才能如願以償,完成出家修行的本願。

  曆代高僧雲:“莫謂袈裟(梵語kasaya)容易得,只因累劫種福田。”

  徑山禅師雲:“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將相所能爲也。”

  22.社會上流傳兩句話說:“老子幹掉你,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!”這論調是否正確,請慈悲開示。

  這是江湖浪子的口頭禅,也是他們的肺腑之言,這兩句話聽起來很爽快,很合乎人們的口味,意思就是說,我殺掉你,若我也被殺,投胎人道,二十年後又是男子漢一條。但是實際上卻隱藏著無限的錯謬,這在佛門中叫做常見,何謂常見呢?就是人死亡後來生再當人,不會投生他道,僅限生于人道而已!永遠不變的當人,這種論調叫做常見。

  反問一句話:殺人造業,還可當人,那麼豬誰來當呢?殺人造業,地獄餓鬼誰來當呢?若沒有惡果,六道輪回從何而起!六道之所以由來,乃無知的衆生廣造惡業,所呈現的果報也就是說,六道輪回的真相,就是隨自作自受的感召,造何種業因,就感應六道的那一道而去,誰也沒有特權可赦免,平等平等!

  23.出家修行是消極的嗎?

  不是的,這是立場不同的說法而已!譬如說:在某一個角度而言,出家庭(梵語pravrajya)修行者可以說消極者,也可以說是積極者;若論出家消極而言,就是出家修行者,絕對不會廣造一切惡業(梵語akusala-karma),犯科累累,不會殺人欺詐,抵觸國法,對于做惡業方面是消極不爲,安分守己,奉工公守法,修身養性,自度自人,自利自他促使國泰民安,這不很好嗎?難道一般無知之輩希望出家修行者,到處擄掠財物,廣行非法,令國家動蕩不安嗎?所以說,是立場上不同,角度上之差別,出家修行是意味不去廣造惡業,做非法之事,因此說是消極;但是,出家修行很肯努力辦生死大業,爲證成菩提而邁進,處處利益衆生著想,講經說法普令國家社會安甯,導社會歪風上軌道,民心向著道德,守住因果(梵語hetu-phala)觀念,倡導民主風範,因此說是積極以待。

  簡而言之,爲惡消極,爲善積極,乃出家修行者本有之胸襟;一般社會人士有少數者,對爲惡很積極,對爲善很消極;因此我們說,消極與積極是立場上的差別,角度不同而已。

  24.歸依叁寶有禁忌嗎?

  歸依叁寶,僅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,沒有任何之忌諱,歸依叁寶猶如上學讀書前必須先注冊,亦如當選總統後,就職前必先就職宣示,要做個基督教徒必先洗禮一般;同樣的理由,要做個正信佛門弟子,必須先受叁歸依的儀式,在儀式方面,其意義是沒什麼兩樣。統攝一般人不敢歸依叁寶的立場,通常有五點,這五點使得社會人士産生莫大的錯覺與誤會,致使他們遲遲不敢歸依叁寶,何等爲五?

  一、以爲歸依叁寶就是要開始吃素了。基于這因素,有許多人一聽到歸依叁寶,當下逃之夭夭,不見蹤影,這是不敢面對歸依的因素之一。其實歸依叁寶,並沒有要求我們非吃素不可,真正要求我們吃素應該是受完在家菩薩戒之後,才有明文限製,但是個人發願受完歸依,有意念想吃素,這是最好不過了。

  二、以爲歸依叁寶後就是要出家,這也是構成一般無知者不敢歸依叁寶之因素。其實,佛門弟子有兩大類:一則出家弟子,不可婚姻娶嫁。二則在家弟子,可行婚姻娶嫁。出家要有大善根,大智慧,大福德才能因緣成熟,並非叁歸之後想出家就得出家的。

  叁、以爲歸依叁寶後就不可婚嫁,這也是對歸依存著誤會所致,障礙了自己無法歸依叁寶的因緣。

  四、以爲自己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深重,煩惱叢生,接近叁寶的話,自己越覺得自己罪重無比,滿身不清淨之感,于是自暴自棄,自劃無形圍牆,使自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一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