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己沒有勇氣踏入佛門來歸依叁寶。
五、貢高我慢者與邪見者。這些人更糟糕,自認爲自己的觀念最上最尊,一股無形傲慢之氣淩駕雲端,鄙視一切,或自認自己讀了一些世間常識,就了不得了,以世間法來衡量佛法,因此,自己障礙自己之善根,甚爲可惜!邪見是無法出離生死的,歪理十八條,條條有理,邪見也是歸依叁寶的一大障礙。
25.請師父慈悲,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,一段經文節錄,寄發給我研習參究如何?
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而白佛言:我憶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名無量光,十二如來相繼一劫,其最後佛,名超日月光,彼佛教我念佛叁昧。譬如有人,一專爲憶,一人專忘,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見非見。二人相憶,二憶念深,如是乃至從生至生,同于形影,不相乘異。十方如來憐念衆生,如母憶子,若子逃逝,雖憶何爲!子若憶母,如母憶子,若子逃逝,雖憶何爲!子若憶母,如母憶時,母子曆生不相違遠。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無生忍,今于此界,攝念佛人,歸于淨土,佛問圓通,我無選擇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叁摩地,斯爲第一。
26.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或是女呢?
觀世音菩薩(梵語Avalookitesvara)過去無量劫前已成就佛道,爲悲愍沈淪之衆生,因此,倒駕慈航來人間,普度群生。
所謂:過去正法明如來,現前觀世音。到達佛的境界,已證成究竟平等性,由性起大用,性非男非女,可男可女,性無相,卻能示現種種相,佛神通廣大,能于十法界示現自在。
觀世音菩薩示現度衆生,有時候可示現大丈夫之相,有時候示現莊嚴女人相,以種種權巧方便而引度有情,乃菩薩悲心之所流露。
27.布施者,存何等心才能達到布施解脫?
布施者內心應該存著六種心,若能受持六種心,則能達到布施解脫的境界。1.歡喜心。2.平等心。3.慶幸心。4.廣結善緣之心。5.度悭貪之心。6.叁輪體空之心。
28.叁界輪回淫爲本,六道往返愛基。意義何在?
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,這是圓覺經給我們的啓示,佛陀大慈大悲告訴弟子說,叁界輪回根本在于衆生淫欲未淨化,導致叁界周旋不出;六道往返不休不止,在于衆生之有情愛,情愛如膠如漆,難割難舍,糾纏不清,是六道生死之泉源。淫欲與情愛如同親兄弟之骨肉,不相遠離;又如形影相隨,分秒同在。
29.共業與別業如何解釋?
所謂共業者,就是由大衆行爲所共同造作,因而感召一股共同之業因與業果。譬如一家人就有一家人之共業,一個社會就有一個社會之共業,一個國家就有一個國家之共業,一鄉鎮有一鄉鎮之共業,一縣市就有一縣市之共業,省有省之共業。
共業有善有惡,善者感召善之共業,惡者感召惡之共業。
七十九年度四月二十一日,軍用運輸機,在雲林縣東勢鄉失事墜機,運載十八位保國衛民之軍人,在這一次空難中全部罹難,當中包括有叁位少將,九位上校,叁位中校,一位少校,一位上尉,一位士官長,這些國防軍事幹部,全部西歸黃泉,這叫做共業。
國家富強有國家富強之共業,國家窮弱有國家窮弱之共業。
何謂別業呢?就是參與大衆行爲共同造作,在共同造作中有輕重、有深淺,因此感召之果報也同樣有輕重之別,深淺之差異。
譬如七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,南投縣日月潭,發生遊艇翻覆事件,全部乘客有八十五人,僅救起二十余人,死亡的人數遠超過六十多位。由這翻船事件而論,八十五名乘客都參與這次遊艇行列,那麼八十五位乘客就叫做共業,二十余位救起不參與死亡行列者,叫做共業中的別業。
30.學佛者爲什麼對正見那麼重視?原因何在?
正見(梵語samyag-drsti)是學佛者出離生死的一把智慧劍,正見能透視人生與宇宙的真相,使行者內心不迷惑,我們修行的過程,生死能不能解脫,要看修行者對佛法之正見是否肯定,在八正道(巴利語ariya-magga)中,正見就排行第一。
六祖壇經雲:“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。可見出世與世間,只憑著正見之有無,是故,學佛者要秉持正見之心,來正見佛法,以達成解脫之彼岸。”
31.“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;心亡罪滅兩俱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”其真義爲何?
一切罪業不離心,心(梵語citta)能起一切罪業,若當下將內心之罪業懇切忏悔,知罪業本空,使其清淨,如此一來就能達到忏悔之真義。罪由心起,心不起妄想雜念,罪之名亦匿迹無蹤,畢竟,罪從心起,必將心忏,若能體解心空罪空之義,與空性相應,這就是理念忏悔,達成究竟忏悔之道。
32.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”其真義爲何?
六祖慧能大師是站在究竟清淨本性立場而言,菩提與明鏡比喻爲本性,本性當體即空不可得,那來的菩提之樹與明鏡之臺?
修學佛法者,站在究竟果地而言,菩提本性不可得,如幻如化,無實無虛,既然不可得,任何一物從何處惹塵埃!
大般若經雲:“一切法性皆畢竟空,無能宣說,畢竟空故。”
33.自從我學佛以來,四周的人不斷障礙我,我該如何是好?
學佛者,菩提道心要堅固,穩如泰山,鍛煉八風吹不動的意念,外面一切風吹草動在所難免,一心向佛道,向佛道是根本,其它都是枝末。無始劫來的生死洪流在今生一齊了辦,不要對自己的生死客氣,更應鼓起勇氣,爲解脫生死而努力。會障礙你的人,乃過去生中你與他彼此互爲恩怨,今生相遇,你要出離生死(梵語生死samsara),當然他不肯放你罷休!軟硬兼施的對付你,使你重重障礙,這時候,你應該更理智的感激他給你的逆增上緣,使你更能覺悟人生的無常,生死輪回的痛苦,發起堅固道心,對四周障礙你的人,心懷感恩之心,度化之心,他們將是我成就佛道之後,我必度的對象,興起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的心懷,明白嗎?
34.吃叁淨肉,叁淨肉是什麼意思?
這是對于一般學佛弟子,一時無法馬上改過吃素的人,個人的立場有種種不便,給予他們一種權宜方便之法,令他們逐漸對佛法的道理所有了解,而後再改除吃叁淨肉的觀念,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。
何謂叁淨肉?就是限製在叁種情況之下,這叁種肉不得吃。
第一不自殺:不是自己親自動手所殺,若殺所得之肉不可食,若食則犯規,得罪無量。
第二不教他殺:自己想吃肉,知道自己不能親自殺,而教別人殺來給我吃,這也是犯規,得無量罪。
第叁不聞殺:沒有自己親自殺,也沒有教他人殺來給我吃,但聽到隔壁有殺雞,雞叫之聲,此肉亦不得食,食肉則犯規,得無量罪。
還有一種叫做爲我殺,何謂爲我殺?譬如我到朋友家,朋友很好客,特意買活雞或自家所養的雞來殺,這雞本來不該死,因爲我來的原因,這雞爲我而殺,爲我而死,這叫做爲我殺,此肉亦不得食,食肉則犯規,得無量罪。
吃叁淨肉的意思就是這種情況而定,除了這叁淨肉之外,去買現成的肉或吃便餐之肉,即不構成規範之內。
35.常聽到涅槃這兩個字,到底是什麼意思?
涅槃(梵語nirvana),涅槃是佛弟子修學佛法,最終的歸宿,最後的目標與終程,更是佛弟子的理念世界。
涅槃經雲:“夫涅槃者,名爲解脫。”
涅槃經雲:“涅槃義者,即是諸佛之法性也。”
涅槃經雲:“遠離一切愦鬧法故,以大寂靜名大涅槃。”
佛法清淨無染就是涅槃。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常恒無有變異,光明自在,當下就是涅槃。凡夫之輩無明覆故,令諸衆生不能得見涅槃,雖處涅槃性,不見涅槃,始終不得解脫生死。
人人都有個涅槃之心,凡夫不開發,不勤修,不斷煩惱,雖有涅槃之心,有亦等于無一般。
勤修戒定慧的菩薩行者,斷煩惱,便見涅槃,當知涅槃是常住法,非本無今有,是故涅槃是常住的。總而言之,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,涅槃就是清淨佛法的別名,每個人都有一顆清淨之涅槃妙心,只是無明煩惱所覆蔽,因而不得普見涅槃,是故沈淪生死,流轉六道。若能發起道心,棄除貪樂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,心生恭敬叁寶,勤修如來正法,息滅貪嗔癡諸煩惱,普見不生不滅之佛性,即見涅槃。
36.涅槃境界有何層次之說呢?
聲聞(梵語sravaka)、緣覺(梵語pratyekabuddha)、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、佛(梵語buddha)聖人所證悟的涅槃境界,高低深淺是有層次的,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種:
一者、本來自性清淨涅槃:真如理,隨緣變造一切諸法,雖有煩惱垢染,而本性清淨,具足無量微妙功德,無生無滅,湛若虛空,一切衆生平等共有,與一切法不一不異,離一切相無有分別,故名本來自性清淨涅槃。
二者、有余依涅槃:煩惱之障雖滅,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爲所依,故名有余依涅槃。
叁者、無余依涅槃:煩惱既盡,所余五陰之身亦滅,故名無余依涅槃。
四者、無住處涅槃: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窮未來際,利樂有情,故名無住處涅槃。
37.佛門中時常提到佛陀有十大弟子,有那十位大弟子呢?
佛陀的大弟子何止十位而已,有數不盡算不完的大弟子,只是曆代弘法者常引用這十位弟子而言,並非佛陀只限十位大弟子,孔子的大弟子就有七十多位了,何況堂堂大聖佛陀呢?
經典有如是記載:佛一席之法會,聽法證道者無量無邊,證成果位者,可堪稱大弟子,行化一方,多得不勝枚舉。這十…
《佛學問答(第一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