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己没有勇气踏入佛门来归依三宝。
五、贡高我慢者与邪见者。这些人更糟糕,自认为自己的观念最上最尊,一股无形傲慢之气凌驾云端,鄙视一切,或自认自己读了一些世间常识,就了不得了,以世间法来衡量佛法,因此,自己障碍自己之善根,甚为可惜!邪见是无法出离生死的,歪理十八条,条条有理,邪见也是归依三宝的一大障碍。
25.请师父慈悲,将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,一段经文节录,寄发给我研习参究如何?
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忆往昔恒河沙劫,有佛出世名无量光,十二如来相继一劫,其最后佛,名超日月光,彼佛教我念佛三昧。譬如有人,一专为忆,一人专忘,如是二人,若逢不逢,或见非见。二人相忆,二忆念深,如是乃至从生至生,同于形影,不相乘异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,如母忆子,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!子若忆母,如母忆子,若子逃逝,虽忆何为!子若忆母,如母忆时,母子历生不相违远。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气,此则名曰香光庄严。我本因地,以念佛心,入无生忍,今于此界,摄念佛人,归于净土,佛问圆通,我无选择,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
26.观世音菩萨到底是男或是女呢?
观世音菩萨(梵语Avalookitesvara)过去无量劫前已成就佛道,为悲愍沉沦之众生,因此,倒驾慈航来人间,普度群生。
所谓:过去正法明如来,现前观世音。到达佛的境界,已证成究竟平等性,由性起大用,性非男非女,可男可女,性无相,却能示现种种相,佛神通广大,能于十法界示现自在。
观世音菩萨示现度众生,有时候可示现大丈夫之相,有时候示现庄严女人相,以种种权巧方便而引度有情,乃菩萨悲心之所流露。
27.布施者,存何等心才能达到布施解脱?
布施者内心应该存著六种心,若能受持六种心,则能达到布施解脱的境界。1.欢喜心。2.平等心。3.庆幸心。4.广结善缘之心。5.度悭贪之心。6.三轮体空之心。
28.三界轮回淫为本,六道往返爱基。意义何在?
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,这是圆觉经给我们的启示,佛陀大慈大悲告诉弟子说,三界轮回根本在于众生淫欲未净化,导致三界周旋不出;六道往返不休不止,在于众生之有情爱,情爱如胶如漆,难割难舍,纠缠不清,是六道生死之泉源。淫欲与情爱如同亲兄弟之骨肉,不相远离;又如形影相随,分秒同在。
29.共业与别业如何解释?
所谓共业者,就是由大众行为所共同造作,因而感召一股共同之业因与业果。譬如一家人就有一家人之共业,一个社会就有一个社会之共业,一个国家就有一个国家之共业,一乡镇有一乡镇之共业,一县市就有一县市之共业,省有省之共业。
共业有善有恶,善者感召善之共业,恶者感召恶之共业。
七十九年度四月二十一日,军用运输机,在云林县东势乡失事坠机,运载十八位保国卫民之军人,在这一次空难中全部罹难,当中包括有三位少将,九位上校,三位中校,一位少校,一位上尉,一位士官长,这些国防军事干部,全部西归黄泉,这叫做共业。
国家富强有国家富强之共业,国家穷弱有国家穷弱之共业。
何谓别业呢?就是参与大众行为共同造作,在共同造作中有轻重、有深浅,因此感召之果报也同样有轻重之别,深浅之差异。
譬如七十九年八月二十五日,南投县日月潭,发生游艇翻覆事件,全部乘客有八十五人,仅救起二十余人,死亡的人数远超过六十多位。由这翻船事件而论,八十五名乘客都参与这次游艇行列,那么八十五位乘客就叫做共业,二十余位救起不参与死亡行列者,叫做共业中的别业。
30.学佛者为什么对正见那么重视?原因何在?
正见(梵语samyag-drsti)是学佛者出离生死的一把智慧剑,正见能透视人生与宇宙的真相,使行者内心不迷惑,我们修行的过程,生死能不能解脱,要看修行者对佛法之正见是否肯定,在八正道(巴利语ariya-magga)中,正见就排行第一。
六祖坛经云:“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可见出世与世间,只凭著正见之有无,是故,学佛者要秉持正见之心,来正见佛法,以达成解脱之彼岸。”
31.“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;心亡罪灭两俱空,是则名为真忏悔”其真义为何?
一切罪业不离心,心(梵语citta)能起一切罪业,若当下将内心之罪业恳切忏悔,知罪业本空,使其清净,如此一来就能达到忏悔之真义。罪由心起,心不起妄想杂念,罪之名亦匿迹无踪,毕竟,罪从心起,必将心忏,若能体解心空罪空之义,与空性相应,这就是理念忏悔,达成究竟忏悔之道。
32.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其真义为何?
六祖慧能大师是站在究竟清净本性立场而言,菩提与明镜比喻为本性,本性当体即空不可得,那来的菩提之树与明镜之台?
修学佛法者,站在究竟果地而言,菩提本性不可得,如幻如化,无实无虚,既然不可得,任何一物从何处惹尘埃!
大般若经云:“一切法性皆毕竟空,无能宣说,毕竟空故。”
33.自从我学佛以来,四周的人不断障碍我,我该如何是好?
学佛者,菩提道心要坚固,稳如泰山,锻炼八风吹不动的意念,外面一切风吹草动在所难免,一心向佛道,向佛道是根本,其它都是枝末。无始劫来的生死洪流在今生一齐了办,不要对自己的生死客气,更应鼓起勇气,为解脱生死而努力。会障碍你的人,乃过去生中你与他彼此互为恩怨,今生相遇,你要出离生死(梵语生死samsara),当然他不肯放你罢休!软硬兼施的对付你,使你重重障碍,这时候,你应该更理智的感激他给你的逆增上缘,使你更能觉悟人生的无常,生死轮回的痛苦,发起坚固道心,对四周障碍你的人,心怀感恩之心,度化之心,他们将是我成就佛道之后,我必度的对象,兴起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的心怀,明白吗?
34.吃三净肉,三净肉是什么意思?
这是对于一般学佛弟子,一时无法马上改过吃素的人,个人的立场有种种不便,给予他们一种权宜方便之法,令他们逐渐对佛法的道理所有了解,而后再改除吃三净肉的观念,因而理念吃素食之道。
何谓三净肉?就是限制在三种情况之下,这三种肉不得吃。
第一不自杀:不是自己亲自动手所杀,若杀所得之肉不可食,若食则犯规,得罪无量。
第二不教他杀:自己想吃肉,知道自己不能亲自杀,而教别人杀来给我吃,这也是犯规,得无量罪。
第三不闻杀:没有自己亲自杀,也没有教他人杀来给我吃,但听到隔壁有杀鸡,鸡叫之声,此肉亦不得食,食肉则犯规,得无量罪。
还有一种叫做为我杀,何谓为我杀?譬如我到朋友家,朋友很好客,特意买活鸡或自家所养的鸡来杀,这鸡本来不该死,因为我来的原因,这鸡为我而杀,为我而死,这叫做为我杀,此肉亦不得食,食肉则犯规,得无量罪。
吃三净肉的意思就是这种情况而定,除了这三净肉之外,去买现成的肉或吃便餐之肉,即不构成规范之内。
35.常听到涅槃这两个字,到底是什么意思?
涅槃(梵语nirvana),涅槃是佛弟子修学佛法,最终的归宿,最后的目标与终程,更是佛弟子的理念世界。
涅槃经云:“夫涅槃者,名为解脱。”
涅槃经云:“涅槃义者,即是诸佛之法性也。”
涅槃经云:“远离一切愦闹法故,以大寂静名大涅槃。”
佛法清净无染就是涅槃。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常恒无有变异,光明自在,当下就是涅槃。凡夫之辈无明覆故,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涅槃,虽处涅槃性,不见涅槃,始终不得解脱生死。
人人都有个涅槃之心,凡夫不开发,不勤修,不断烦恼,虽有涅槃之心,有亦等于无一般。
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,断烦恼,便见涅槃,当知涅槃是常住法,非本无今有,是故涅槃是常住的。总而言之,涅槃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,涅槃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,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槃妙心,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,因而不得普见涅槃,是故沉沦生死,流转六道。若能发起道心,弃除贪乐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,心生恭敬三宝,勤修如来正法,息灭贪嗔痴诸烦恼,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,即见涅槃。
36.涅槃境界有何层次之说呢?
声闻(梵语sravaka)、缘觉(梵语pratyekabuddha)、菩萨(梵语bodhisattva)、佛(梵语buddha)圣人所证悟的涅槃境界,高低深浅是有层次的,依佛法所提的涅槃有四种:
一者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:真如理,随缘变造一切诸法,虽有烦恼垢染,而本性清净,具足无量微妙功德,无生无灭,湛若虚空,一切众生平等共有,与一切法不一不异,离一切相无有分别,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槃。
二者、有余依涅槃:烦恼之障虽灭,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,故名有余依涅槃。
三者、无余依涅槃:烦恼既尽,所余五阴之身亦灭,故名无余依涅槃。
四者、无住处涅槃: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穷未来际,利乐有情,故名无住处涅槃。
37.佛门中时常提到佛陀有十大弟子,有那十位大弟子呢?
佛陀的大弟子何止十位而已,有数不尽算不完的大弟子,只是历代弘法者常引用这十位弟子而言,并非佛陀只限十位大弟子,孔子的大弟子就有七十多位了,何况堂堂大圣佛陀呢?
经典有如是记载:佛一席之法会,听法证道者无量无边,证成果位者,可堪称大弟子,行化一方,多得不胜枚举。这十…
《佛学问答(第一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