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一辑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是历代祖师的开悟法语,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,真人即是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也。

  佛性不离人,人不离佛性,当下处于六根门头,出出入入,不分昼夜二六时中,早晚与君长相左右,君欢欣得意,佛性亦欢欣得意;君忧悲苦恼,佛性亦随之忧悲苦恼,施为动作,语默动静,莫不打成一片,只可惜诸君却不认识佛性,让佛性广造三业(梵语trini-karmani),因业沉沦而受苦,害得永劫不得脱离六道,都是不认识佛性所带来的结果。

  16.“心能转物即同如来”,是何义?

  这是出自楞严经的一段经文,释迦牟尼佛(梵语Sakya-muni buddha)证成无上菩提,将其心境一一表露无余,这是心地解脱的意境。

  物乃指著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,山河大地,乃至人事物也。修行者的心地不被外物所感动,自性即如如,如如之性即如来。六道众生不得解脱三界,就是见境生心,思物染尘,不得自性自在,被外物所牵制,因此心地被物所役,称之为众生;心能役物,称为如来。简而言之,心能自在不被外物所惑动,即是如来(梵语tathagata);心不能转物,被物所转,即是众生。

  17.释恒“恒顺众生”,意义何在?

  恒是以时间而论,长久不变之义,以空间而谈,不分国土,遍及无量三千,无有距离;顺是随顺度化,悲悯柔和之义。

  发起恒顺众生之愿,非菩萨人不能克成,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(梵语auntpattika-dharma-ksanti),方得恒顺众生,不致有退堕之念。众生是愚痴的,是刚强难调难伏的,是随顺五欲六尘的,是邪见不智的,是好辩的,是逞强的,是保护自己观念的,是我执与法执的,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,无法做得到,菩萨(梵语bobhisattva)今生度不了众生,还有来生,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,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,内心无惑,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,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,以达到恒顺众生,并度化之功。

  众生未开悟,心地烦恼丛生,自利自度尚不能,焉能利他度他!今日不知明日事,尚存三惑之结,尽未来皆是生死业,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,这是梦人说梦话,水里月一般的空言,不得实际。众生(梵语bahu-jana)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,由因至果,由渐而,顿由浅而深,由近而远,菩萨可恒顺众生,众生亦可恒顺众生,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,但境界却有深浅,因果(梵语hetu-phala)不同,近远有别,持续有长短,渐顿有异。

  18.中阿含经所载,女人有五事不得当,何等为五?

  中阿含经所载: 1.女人不得当如来(梵语tathagata)。2.女人不得当转轮王。3.女人不得当天帝释。4.女人不得当大梵天王。5.女人不得当魔王。

  19.“心是众善之门,也是众恶之门”,是何道理?

  心(梵语citta)乃人人本具,我们流浪轮回六道也是心,我们各个证成菩提(梵语bodhi),入大涅槃也是心。心不与正法相应,不与空相应,则得染污五欲六尘,起贪嗔痴,造无量业,因业受苦,如是周旋反覆不休,始终沉沦三界(梵语trayo dhatarah),故知心是一切恶法之源,离心无恶法,恶法不离心,心与恶法不异,这是以流转生死而言,心是众恶之门。

  心与正法相应,与空相应,则得清净无染之心,与菩提涅槃相应,出三界,脱六道,无量自性功德具足无缺,三明(梵语tri-vidya)六通(梵语sad abhijnah)圆满,故知心是众善之源,离心无善法,善法不离心,心与善法不异,这是以涅槃还灭而言,心是众善之门。

  四祖道信大师云:“夫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;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。一切戒门、定门、慧门,神通变化,悉自具足,不离汝心。”

  20.心即万法,万法即心,是何意义?

  佛法以心为宗,离心佛法不可得,何以故?万法是心之用,离心万法从何起!

  万法是总称,指心所引起的一切作用,包括清净心与染污心二门。譬如觉悟不离心,迷惑不离心;菩提(梵语bodhi)不离心,烦恼(梵语klesa)不离心;解脱(梵语vimoksa)不离心,轮回(梵语samsara)不离心;涅槃(梵语mirvana)不离心,生死(梵语samsara)不离心;贪心不离心,喜舍不离心;我慢不离心,无我不离心。依此类推,心所引起的无量作用,称为万法,万法不离心,离心万法不可得,是故称之为,心即万法,万法即心。

  21.若欲出家修道前,应注意那些事项?

  出家(梵语pravrajyaj)是一件神圣庄严的伟业,是超凡入圣的转捩点,是世间而出世间的关键,是小我而大我的人生观,是由迷妄而觉悟的分水岭,是生死(梵语samsara)而涅槃(梵语nirvana)的界碑,是烦恼而菩提的起点,因此,在出家前,心里应准备一些事项是必然的,今举十点为例:

  1.身体健康,五官端正,思想正见(梵语samyag-drsti)。

  2.无不良嗜好(改除坏习惯)。

  3.男女之间感情,夫妻婚姻,皆得合理解决,方得出家。

  4.在职军公教不得出家。

  5.诉讼不得出家。

  6.七岁以下不听出家。

  7.有债务不得出家。

  8.盲聋喑哑不得出家。

  9.不堪造事,卧起须人,皆不听出家。

  10.五逆罪不听出家。

  菩提心(梵语bodhi-citta)大展流露,欲出家修行者,能合乎这些条件方得出家修道,或办好这些事项方可出家,若不能办到,佛法称之为戒障,出家要合乎戒律观念,才能显得出家僧格可贵之处,出家若有这些戒律的障碍,就不合乎佛陀规定法则,出家不成矣!若有这些戒障,但有心学佛,那在家学佛亦可,毕竟,出家修行也要有大福报、大善根、大智慧、大雄大力、大喜大舍之愿力,甚至没有如上的十种戒障,才能如愿以偿,完成出家修行的本愿。

  历代高僧云:“莫谓袈裟(梵语kasaya)容易得,只因累劫种福田。”

  径山禅师云:“出家乃大丈夫之事,非将相所能为也。”

  22.社会上流传两句话说:“老子干掉你,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!”这论调是否正确,请慈悲开示。

  这是江湖浪子的口头禅,也是他们的肺腑之言,这两句话听起来很爽快,很合乎人们的口味,意思就是说,我杀掉你,若我也被杀,投胎人道,二十年后又是男子汉一条。但是实际上却隐藏著无限的错谬,这在佛门中叫做常见,何谓常见呢?就是人死亡后来生再当人,不会投生他道,仅限生于人道而已!永远不变的当人,这种论调叫做常见。

  反问一句话:杀人造业,还可当人,那么猪谁来当呢?杀人造业,地狱饿鬼谁来当呢?若没有恶果,六道轮回从何而起!六道之所以由来,乃无知的众生广造恶业,所呈现的果报也就是说,六道轮回的真相,就是随自作自受的感召,造何种业因,就感应六道的那一道而去,谁也没有特权可赦免,平等平等!

  23.出家修行是消极的吗?

  不是的,这是立场不同的说法而已!譬如说:在某一个角度而言,出家庭(梵语pravrajya)修行者可以说消极者,也可以说是积极者;若论出家消极而言,就是出家修行者,绝对不会广造一切恶业(梵语akusala-karma),犯科累累,不会杀人欺诈,抵触国法,对于做恶业方面是消极不为,安分守己,奉工公守法,修身养性,自度自人,自利自他促使国泰民安,这不很好吗?难道一般无知之辈希望出家修行者,到处掳掠财物,广行非法,令国家动荡不安吗?所以说,是立场上不同,角度上之差别,出家修行是意味不去广造恶业,做非法之事,因此说是消极;但是,出家修行很肯努力办生死大业,为证成菩提而迈进,处处利益众生著想,讲经说法普令国家社会安宁,导社会歪风上轨道,民心向著道德,守住因果(梵语hetu-phala)观念,倡导民主风范,因此说是积极以待。

  简而言之,为恶消极,为善积极,乃出家修行者本有之胸襟;一般社会人士有少数者,对为恶很积极,对为善很消极;因此我们说,消极与积极是立场上的差别,角度不同而已。

  24.归依三宝有禁忌吗?

  归依三宝,仅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,没有任何之忌讳,归依三宝犹如上学读书前必须先注册,亦如当选总统后,就职前必先就职宣示,要做个基督教徒必先洗礼一般;同样的理由,要做个正信佛门弟子,必须先受三归依的仪式,在仪式方面,其意义是没什么两样。统摄一般人不敢归依三宝的立场,通常有五点,这五点使得社会人士产生莫大的错觉与误会,致使他们迟迟不敢归依三宝,何等为五?

  一、以为归依三宝就是要开始吃素了。基于这因素,有许多人一听到归依三宝,当下逃之夭夭,不见踪影,这是不敢面对归依的因素之一。其实归依三宝,并没有要求我们非吃素不可,真正要求我们吃素应该是受完在家菩萨戒之后,才有明文限制,但是个人发愿受完归依,有意念想吃素,这是最好不过了。

  二、以为归依三宝后就是要出家,这也是构成一般无知者不敢归依三宝之因素。其实,佛门弟子有两大类:一则出家弟子,不可婚姻娶嫁。二则在家弟子,可行婚姻娶嫁。出家要有大善根,大智慧,大福德才能因缘成熟,并非三归之后想出家就得出家的。

  三、以为归依三宝后就不可婚嫁,这也是对归依存著误会所致,障碍了自己无法归依三宝的因缘。

  四、以为自己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深重,烦恼丛生,接近三宝的话,自己越觉得自己罪重无比,满身不清净之感,于是自暴自弃,自划无形围墙,使自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一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