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一辑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va)应起常住慈悲心、教顺心、方便救护一切众生,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杀生者,是菩萨波罗夷罪。”

  3.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偷盗的意义何在?

  不与而取他物,暗中取得,名之为偷盗(梵语adattadana)。物物有主,非分之财,求之不得犯偷盗大丧良知,非义也,不能入佛道。

  若偷取、劫取、骗取、胁取、恶性赌博、经济犯罪、偷税,走法律漏洞皆犯偷盗之嫌。偷盗(梵语adattadana)之罪报轻重有别,若盗十方僧物,现前僧物,其罪重于杀八万四千父母及五逆罪。盗五钱是属于重罪。盗三宝物、师长、父母、发菩提心人之物,是属于重罪。

  4.释迦牟尼佛主张不邪淫的意义何在?

  染情逸荡,污秽交媾,名不净行。正式夫妻可正淫,若非正式夫妻,与外人之男女行淫欲,是名邪淫(梵语kama-mithyaca)。对畜生不可行淫,对鬼神不可行淫。色乱道心,尘不可出,淫心不断,证果终无是处。

  楞严经云:“不持戒而修三昧(梵语samadhi)者,尘不可出,纵然禅定智慧现前,亦落邪魔外道。”

  学佛者若能遵守圣戒,可得防非止恶,内心可得清凉如饮甘露,可得解脱三界,顿脱六道,成就无上菩提。

  5.释迦牟尼佛主张不妄语的意义何在?

  心口相违,言不称实,欺诳他人,名曰妄语。除妄语口业外,亦有三种口业:1.两舌(梵语paisunya):挑拨离间,拨弄是非,张家长、李家短。2.恶口:开口大骂,彼此口业相杀。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,血口喷人六月寒,口开伤元气,舌动是非生。3.绮语(梵语sambhinnapralapa):花言巧语,装饰言辞,隐瞒他人,以达成欺骗为目的,诸如:色情、恐怖、钱财、名利等。

  妄语分为四等罪:1.逆罪:法说非法,非法说正法,颠倒如来正法即犯。2.大妄语中的重罪。妄语证罗汉果,证了佛菩萨果位,若犯即成。3.大妄语中的轻罪。妄言见鬼见神,或能精通三藏(梵语trini pitakani)十二部(梵语dvadasanga-buddha-vacana),能入。4.小妄语。见言不见,不见言见,听说没听,没听说听,知言不知,不知言知,有说没有,没有说有等,犯即成。

  持不妄语可得六种果报:1.人天爱戴,别人敬仰。2.说话口齿清晰伶俐。3.处众安泰,说法无畏。4.成佛可得四十颗牙齿。5.得辩才无碍。6.速成佛道。

  6.释迦牟尼佛主张不饮酒的意义何在?

  俱有酒色、酒香、酒味,饮后晕醉放逸之饮料,名之为酒(梵语sura)。甚至注速赐康、吗啡、麻烟、海洛因、强力胶,如此之药物皆有害身心,一律皆不可服饮,犯即构成。受过五戒(梵语panca silani),不得造酒、卖酒,亦不得为人敬酒、倒酒,不得自饮、教他饮,犯者即构成酒戒。若饮酒则咽咽犯,咽一口结一次罪,如是咽咽结罪。

  饮酒有五种过患:1.失礼貌威仪。2.失定慧。3.增疾病。4.破净戒。5.远离佛道。犯了饮酒戒(梵语madya-pana-virati),死后堕灌口地狱,造酒卖酒堕酒河酒池地狱。

  梵网经云:“若佛子,故饮酒,而酒生过失无量,若自身过酒器与人饮酒者,五百世无手,何况自饮,亦不得教一切人饮,及一切众生饮酒,况自饮,酒一切酒不得饮,若故自饮,教人饮者,犯轻垢罪。”

  7.真有轮回吗?

  是的,轮回(梵语samsara)之存在是不可思议的,犹如昨天到今天,从中睡了一夜,一夜之间是维系昨天与今天的线索,这种不可思议的传递,轮回亦复如是。再比喻说,从第一根木材烧起,烧完再接一根,一根一根接下去,火也不断延续下去,接到第一百根木材之时,请问第一根木材之火与第一百根木材之火是否一样?如此不可思议的传递与启示,轮回亦复如是。

  8.何谓中阴身?中阴身寿命维持多久?

  当人命终之后,神识尚未投胎转世之际,所维持的生命旅程,每过一星期记忆即减半,过二星期记忆减1/4,过三星期记忆减1/8,到第七个星期之后,整个记忆几乎忘光,茫茫渺渺,但善恶的业因亦然存在,因缘一旦成熟,就随著善恶的业识投胎转世,死亡到投胎转世这段时间,称为中阴身。中阴身前后有四十九天的寿命。

  9.投胎转世情况是怎么一回事!

  圣者投胎转世是凭愿力自在而来,凡夫投胎转世是随业力无奈而来,同样转世投胎,境界却截然不同。

  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投胎转世是随习染、妄识而来,当中阴身处于幽暗世界之际,一片黑漆漆不见人影,乃至不见山河大地,内心恐慌畏惧,孤独无伴,徘徊惆怅,四处游荡,业缘成熟,若突然看见有光芒出现,动个念头,瞬眼间即刻到了光线之处,这光不是一般照明之光,而是男女行淫欲所现之光,乃至畜牲行淫欲之际亦必然如是,这位中阴身的行者,若见男女行淫欲,自己欲火燃烧,当下做不了主,也想客串一份,毫不犹豫的冲下去,不冲还好,这么一冲,就投生于父精母血之中,慢慢六根于母亲腹里成长,任凭九牛之力也无法掉头回来,投胎转世就是在这种微妙情况演变而来!可不悲哉!不可不慎!

  佛门有句名言:“业不重不生娑婆,爱不断不生净土”。

  10.““隔阴之迷”如何解释?

  是指凡夫死亡之后,神识投生转世,不知自己前世的一段因缘,一概无知,懵懵懂懂,故名隔阴之迷。这是站在凡夫未证成果位来说,业障深重所蒙蔽,智慧被覆盖,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不能彰显所致;如同一面宝镜,宝镜上面有尘埃,宝镜上一旦有尘埃,此镜就没有普照的功能;要有普照功能必须力求拂拭镜面上的尘埃,令其清净无染,那么,宝镜本有普照之功能,当下即生效。

  同样理由,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有隔阴之迷,若能广修戒定慧,即能息灭贪嗔痴,内心所有一切迷惑颠倒,烦恼习气当下解脱光明,菩提自性自然照耀十方,对过去无始劫之事即能了之知始终,隔阴之迷站在证成果位的圣者是不存在的,通常是指未证成果位的凡夫而言。

  11.何谓顿教?何谓渐教?有何差别?

  如来(梵语tathagata)演说佛法,观机逗教,众生跟机深厚者,智慧利器,皆以顿教法门以开导众生,令机缘成熟的众生契入甚深法义,乃至证悟无上菩提;若众生根机浅薄,愚昧无知者,如来有无量权巧方便,因实设权接引众生,普令众生成熟善根,逐渐步入菩提(梵语bodhi)。

  所谓顿教者,又作大乘顿教,乃不立言句,只辨真性,不设断惑证理之阶位,为顿修顿悟之教。不依次第,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,称为顿教。

  法华经云: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”

  所谓渐教者,以说法之内容而分,长时间修行而候到达悟境之教法,称为渐教。或循序渐进到证果之教法称为渐教。或自浅显内容次第讲说进入深奥内容者,则称为渐教。

  法华经云:“更以异方便,助显地一义(梵语paramartha-satya)。”

  由以上所显示,即可明白顿教所得,渐教成熟方有顿教可成,离渐教无别顿教可得,毕竟,由渐而顿故。

  此外,我国禅宗南北二系于证悟过程之旨趣互异,南方慧能系主张速疾直入突极之悟,世称“南顿”;北方神秀系则强调依序渐进之悟,世称“北渐”,此即禅宗之顿渐二教。

  法门正确,修行久了,功夫成熟,因果圆满,说是顿教;刚发心修行,根机尚浅,善根未熟,说是渐教,只是因(梵语hetu)与果(梵语phala)的差距问题,时间长短问题,法门问题,差别何在乎!

  12.释““理虽顿悟.事须渐修”,其意义何在?

  佛教(梵语Buddha-sasana)贵在解行并重,理通事修,理即是道理,孕育著人生宇宙广说层面,学道著应该契悟,不能丝毫含糊,一一洞彻事理真理,使内心无惑,这是由理而顿悟,顿悟并非证悟,顿悟到证悟尚有一段距离,必须实践事相以透理,事相的圆满即是道理的圆满;若仅是道理的内心通达,而不透过事相的修证,则永无证成菩提可言,顶多成为理悟或顿悟的一环,尚未成熟理事不二法门故,因此说,理虽顿悟,事须渐修。

  13.内心彻底清净,结果如何?

  行人最怕内心不清净,若能清净则无有生死,更无轮回,佛道可成,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可出,三明六通具足,十八佛不共法圆满,禅定智慧现前,何以故?内心清净无尘垢,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妙明寂照,具足无量性功德,自在无碍,一一无非自性清净故。

  高僧大德云:“一念清净绝千古,十界依正无纤尘,识得此念是何物,世间忽然少一人。”

  14.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应修何因才能得此果报?

  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等号称为四圣,是已出离三界的圣者,声闻应修四圣谛(巴利语ariyasacca)才能成就声闻之果。缘觉应修十二因缘(梵语dvadasangapratitya-samutpada)才能成熟缘觉之果。菩萨是已发过菩提心(梵语bodhicitta)的行者,正处于行六度法门中,其果位有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觉等五十一个阶位菩萨。十信是外凡位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是三贤位菩萨,属于内凡位,初地至十地菩萨是已证得法身,故称十地为法身大士。

  等觉菩萨者,行过十地,解与佛同,入百千三昧,集佛仪用,似佛非佛,一切佛等,百劫修相好之因。佛(梵语buddha)乃福慧圆满,六度成熟,因圆果满,成等正觉,常寂常照,是佛果位。

  15.“六根门头一真人,朝朝暮暮伴随君;可惜诸君不相识,害得永劫受苦轮。”这四句法义,请慈悲开导!

  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一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