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一輯)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來,社會上的青年男女有如此傾向頗多,這是很危險的舉動,往往貪執美夢會感召不可收拾的後遺症,佛門叫做內魔引外魔。

  夜睡之際起惡的妄念,就成惡夢,若起善的念頭,就成善夢,夢即是妄心之病,無妄心即無夢,無夢即無病。

  惡夢與善夢,都由夜睡妄心所變現之境,離心無境,離境無心,心生境生,心滅境滅,是故,心與境是不二的,若能正見心境如幻,畢竟空,清淨自性,光明不動,那麼惡夢與善夢一掃而空,匿迹無影,萬裏無雲萬裏天,到此時此刻,夢從何起?

  77.何謂業障,業障能維持多久?

  所謂業障者(梵語karmavarana),就是無始劫來所造的業因,障礙我所行所爲的一切逆境,包含有形無形者,乃至障礙菩提自性的一切困境,稱之爲業障。業障有輕重之別,有深淺之分,業障種類頗多,依何種業感召何種業障。

  業障種類無量無邊,貪有貪之業障,嗔有嗔之業障,癡有癡之業障,無明(梵語avidya)有無明之業障,怒有怒之業障,賭博有賭博之業障,好酒色有好酒色之業障,貪官汙吏有貪官汙吏之業障,舉之不完,說之不盡,種下的業因越深,以後的果報也就越大,如拍皮球,拍越大球彈得越高,拍越小球彈得越低,不拍球球則不跳!造業亦如是。業障漸修漸消,修得越精進消得快,不修保存如故,如種子放在倉庫,永無一失。

  業障維持多久,與造業深淺輕重有直接關系,業障深重則維持久,業障輕淺則維持短暫,依深淺輕重而定,果報絲毫不爽。

  78.“忏悔”如何解釋?

  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,名之爲忏;知錯以後不再繼續而作,名之爲悔。發露過去所作的舊惡,從此絕對不再曆史重演,這是忏悔之義。

  79.我已受過五戒,乃至菩薩戒,但淫欲之火不易克服,如何是好?

  淫欲是人類最難遊過的愛河,乃無量劫來所共依共命之處,難割難舍又難斷,如膠如漆又如絲!這些觀念,佛門弟子必須要有所共識的。

  受過五戒(梵語panca silani)與菩薩戒後,正是好修行之際,要從淫欲淨化解脫,的確不是用嘴巴講講就行了,境界一旦現前,功夫深淺即可分曉。

  這位仁者啊!法無定法,應機則宜,數息觀、骷髅觀、不淨觀、坐禅、念佛、禮佛、誦經、禮忏,皆無法産生效果,業障深重,難調難伏,沒關系!再換個方式,暫時出去外面散散心,往郊外風兜風,往山水處遊蕩,欲心會逐漸轉移作用!

  盡量避免色情交談,避免看聽色情書或音樂,盡量避免易激起欲火之欲樂,在凡夫地禅定功夫不夠,易被境所轉,所以發心修行初步功夫,必須暫時不要太接近色欲之境,畢竟不易轉境,反而易被境所轉。

  欲火燃燒漸漸消逝後,應該再接再厲,或念佛、禮佛、誦經、參禅悟道。

  佛門相信,的確有些人業障很深重,當欲火激起之際,難熬要命,一切清淨之法對他來講,完全派不上用場,當下失靈,是故,守戒不易,唯願仁者奮發圖強,一分努力,一分收獲,功不唐捐,苦盡甘來,黎明之前,必有一段黑暗的掙紮與沖刺。

  80.請問五戒與菩薩戒有何不同處?

  五戒是小乘戒,是盡形壽受持,也就是受戒之後,其戒體、戒相、戒法、戒行應于一生受持,若命終後,其戒體、戒相、戒法、戒行即時消夫,但一生受持五戒之功德亦然存在,若精進勤修佛法,可證成阿羅漢果(梵語arhat)。

  菩薩戒是大乘之戒,是盡未來際受持,也就是受戒之後,其戒體、戒相、戒法、戒行是直到成佛而不失,菩薩是因,佛爲果,欲成佛必須受菩薩戒,因而行菩薩道,菩薩道圓滿即佛道圓滿。

  過去莊嚴劫,現在賢劫,未來星宿劫,叁千佛皆受菩薩戒而成佛,一切衆生,一切菩薩,一切諸佛,無一不是由受菩薩戒而得成佛。

  81.“發菩提心”爲何那麼重要?

  是的。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。菩提是覺悟的意思,菩提心(梵語bodhi-citta)是覺悟之心,佛弟子若欲成佛,必須發過菩提心,不發菩提心,欲得成佛,終無是處。

  伏見經雲:“發菩提心者,即是佛心,其余諸善,不得爲喻,能出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之苦門,入無爲之勝路。”

  華嚴經雲:“菩提心(梵語bodhi-citta)出生一切諸不薩行,十方叁世諸佛,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。”

  曆代祖師雲:“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播種。”

  82.佛教徒反對自殺嗎?

  是的。自殺是極端厭世的行爲,自己現生中所遭到的種種不如意或難以解圍之際,四面楚歌,錯認自殺之後,就可以得到解脫,于是,唯死是路。

  佛教徒反對自殺的,自殺有無量罪,一個人曾經自殺過,在他的八識田中,卻已種下自殺之因,將後會接二連叁的自殺下去,所以我們絕對不可任意動念自殺之心,若動念自殺,馬上求哀忏悔,令自殺之心念得以消除,使心清淨。

  若不忏悔,此自殺之因會潛伏于八識田中,一旦逆境或惡緣現前,自殺的念頭又再度浮現,讓你身不由己,唯死是路。

  譬如影星谷名倫之自殺,依佛法而言,谷名倫跳十一樓自殺,不是這輩子才自殺而已!已于過去生中曾經自殺過好幾次,自殺當下又把自殺的念頭種在八識田中,自殺之念若種下八識田中,是堅固不失的,曆經百生千生亦燃存在,若逢今生有不如意或不能解困之下,自殺之念又再度浮現,又是唯死是路。

  佛教徒是絕對反對自殺的,自殺得無量罪,自殺不是解決辦法的途徑,是愚昧之舉,若自殺的當下,其後遺症是不堪設想的,不可收拾的。

  83.念佛或持咒有何功德?

  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佛或持咒若能念得一心不亂(梵語aviksipta-citta),能念所念雙泯,菩提自性即時彰顯,當下即見本性;是故,念佛或持咒能專注一心,必然念佛得見自性,因此超脫生死,遠離輪回。

  念佛以清淨恭敬之心,能消除業障,免難度厄,娑婆業緣一旦盡,即得往生淨土。

  84.做完早晚課,或完成一件功德,爲什麼要做回向?

  回向(梵語parinama)的意思代表何義?就是要我們將所作的一切功德,令自己超越解脫,破除自我執著,因而圓成佛道,下化衆生爲宗旨。

  若修淨土法門的佛門弟子,亦必然回向西方,命終之際,往生必成,若不發願回向著,欲往生淨土,終無是處。

  藕益大師雲:“縱得上品善,若不回向,亦不得往生;若芝麻小善,懂得回向,往生必成”。

  回向有如此重要,當我們早晚功課作完,乃至作完一切功德後,必須以最虔誠之心,于佛菩薩形像前做若無佛菩薩者,就合掌面向西方,以懇切之心做回向亦可。

  85.衆生沈淪苦海,于六道中輪回不休,我悲心很切,想發願來生再來人間度衆生,行得通嗎?

  這位仁者啊!度衆生是好事,是菩薩行爲,你的大悲願使我很感動,貧僧何曾不如此思量過,只是自己還處凡夫地,一切煩惱叢生,生死未得解脫,輪回(梵語samsara)亦在,雖具足大悲願,亦然不能自在,發願來生度衆生是好事,但是生死不自在,說來就能來嗎?不是兒戲!縱然來人間,卻有隔陰之迷,正見消失,未能自度焉能度人?

  大智度論雲:“具縛凡夫,有大悲心,願生惡世,救苦衆生,無有是處。”

  86.修行與度衆生何者重要?

  兩者都重要,只是輕重有別。修行是本份之事,度衆生是隨緣,釋迦牟尼佛(梵語Sakya-muni buddha)示現六年參訪與苦修,而後證成菩提,先後弘法利生四十九年。這就是示現給我們看的,有很大的啓示,六年參訪苦修是自度自利,四十九年弘法是度人利他。

  沒有自度焉能度人,不能自利如何利他。譬如:老師要教導學生,也必須先充實自己的學識與道德,而後教化學生,從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、碩士、博士,開始勤求學問與廣學道德,這段時間是老師自度自利階段,學位完成之後,即踏入教學工作,那麼,踏入教學工作是度人利他的階段。

  輕重就是如此一般,未證成果位之前,自度自利,是暫時性,不是永久性的,這稱之爲重,度人利他爲輕;等到已證成果位的時候,度人利他爲重,自度自利已圓滿,何有輕重之分呢?

  所以我們應該對修行與度衆生有如是共識,才不至于亂了腳步,本末倒置,模棱兩可。

  87.我時常道心提不起來,何以如此?

  業障現前會使人提不起道心,在周遭環境的沖逼也會使人道心動搖,客觀因素很多,總是不離逆境與順境的考驗,有時候,佛法聽多了,修行不知從何下手,的確很多人有如此憂慮,在此向您再提示一下,貧衲引用印光大師幾句話與你共結法緣。

  印光大師雲:“人命無常,光陰迅速,生死事大,老實念佛,莫換題目。”

  印光大師雲:“修道者,念念不忘“死”字,則道業自成。”

  88.請慈悲開示“明心見性”的重要性?

  修道者之所以修道,無非爲明心見性而努力,以見性即佛爲宗趣。因爲明心見性是破迷啓悟的關鍵,是轉凡入聖的樞紐。

  涅槃經雲:“見佛性不名衆生,不見佛性是名衆生。”

  心是性之用,性爲心之體,離性無心,離心無性,心性不二,是名明心見性,見佛性不可再稱爲衆生,見性者以性爲用,行住坐臥,施爲動作,不染塵生心,得自在故。不見佛性依舊凡夫因地,起居生活,語默動靜,生心染塵,不自在故。見性即見佛,佛是我心作, 離心別無佛, 離佛別無心,心與佛平等,心即佛、佛即心。衆生不見性,始終離性覓,累劫終不得佛。

  般若叁昧經雲:“佛(梵語buddha)是我心,是我心見佛,是我心作佛。”

  修道根本意趣,若不以明心見性爲要,因而舍本逐末,染境生相,是名外道;若知回光照,因而明心見性,是名真佛子。

  89.“無明”如何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一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