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及这主题,信仰宗教绝非只是为了求得心灵上之寄托,因为有寄托就有生灭,需寄托之人本身问题如果没有解决,问题还是存在,所存在之问题亦可令人心生不安与未摆平,这是约信仰者之内心迷惑而言,若约所信仰之佛菩萨神明而言,祂们也无能耐为你解决特殊难题,何以故?因果、业力平等,造如是因,得如是果啊!所造作之因果与业力谁都没有特权与享有赦免故。
换句话说,以这种心境来信仰宗教,只是求得心灵上之寄托是行不通,因为如是信仰之角度与意义,不能随我人之意愿而成,只是暂时安慰、寄托、抚平而已,所寄托之心愿依旧不能满意达成。人类往往在脆弱、痛苦、烦恼、不如意、失望、绝望、瓶颈之际,会作出这种信仰宗教为求得心灵上之寄托而信仰,如是一一缺乏智慧之抉择,令自己又屡次遭受信仰上之挫折,因信仰而跌跌撞撞,又失去信心与意义之行径。
有智慧之人,在信仰宗教之际,要透过理智抉择,别人之忠告只能当作是一点建议罢了,最后决定者还是自己,又何况生死大事是自己本分事,凡是不经审慎思考与明确观察之前,就盲目信仰之人就是迷信。
约佛法而言,信仰佛教是为了超脱生死,顿断六道轮回,证无生法忍,明心见性,证法身涅槃,成圣作佛便发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而广度无量有情,共出三界六道,亦同证无上菩提为宗旨。所以如是信仰宗教才是理性、公平、圆满、了义、究竟、无厚此薄彼、无以偏概全等,更是立足自他两利,同登佛道为终极目的。
信仰宗教若建立在相对待情况下,往往无法达成彻底心灵上之目的,何以故?因为人类往往需要借着物质现象来满足自己内心之缺陷与空虚,当这东西失去或散失不如愿时,又回归到原来缺陷与空虚。
若欲得到解脱(梵语vimoksa)、自在、光明、圆满,绝对不能用一种相对待之东西来代替我才会快乐,因为这东西是无常会失去,时间与空间构成这物质现象,若以心灵系念在这物质现象上,产生暂时解脱与依靠或快乐,当这时间与空间消逝过后,你将会失去你所要的依靠与东西,此时,你内心当下又回归到原来的痛苦、缺陷、寂寞,所以我们要了解,时间与空间这一系列的东西,都是无常、无我、空性、变化、非永恒性的,知道吗?
法华经云:『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无安,犹如火宅,众苦充满,甚可怖畏,常有生老病死忧患,如是等火,炽然不息……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,说佛智慧故。诸佛出于世,唯此一事实,余二则非真,终不以小乘,济度于众生。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庄严,以此度众生。自证无上道,大乘平等法,若以小乘化,乃至于一人,我则堕悭贪。』
80. 大智度论云:「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」,放生应注意哪些事项?
众生(梵语bahu-jana)最珍贵者无过于生命,没有了生命一切几乎无意义,有生命存在一切好说,一旦没有生命了,还有什么可谈呢?是故,诸功德中,放生第一,佛子应行慈心行放生之业,茹素戒杀,减免杀业浩劫,因果循环,冤冤相报,无有了时。
梵网经云:『不行放救戒,若佛子!以慈心故,行放生业,应作是念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,而杀而食者,即是杀我父母,亦杀我故身;一切地水是我先身,一切火风是我本体。故常行放生,生生受生常住之法,教人放生,若见世人杀畜生时,应方便救护,解其苦难,常教化讲说菩萨戒,救度众生,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,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,福资亡者,得见诸佛,生人天上。』
赎取被补之鱼、鸟、畜兽等诸动物禽畜,再放于适当池沼、大海、山野称为放生。
关于放生救护之法,诸经都有记载,如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载,流水长者子救起濒死之鱼,与之水、食,为其解说大乘经典,诸鱼闻经后,皆生忉利天。杂宝藏经卷五,叙述一沙弥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诸蚂蚁,而得长寿果报。
放生之际应注意哪些事项,适可之池沼方可行放生,若有人捕捉鱼虾蟹鳗龟等处,不宜放生;若有饮水水库亦不宜放生,影响环保,制造污秽故;不可劝人捉禽兽来,谓我欲放生,此举不宜放生;明知池沼不宜放生,却故意放生,因水质不适应会遭死亡故;欲赎禽畜放生时,不可出价令卖者过度生气厌烦憎恨,若然不宜放生;放生应行放生仪式,逐一为鱼类、禽畜等说法、归依、念佛持咒、功德回向,而后方行放生矣!
放生是行动,而非口号,放生是慈心表现,为救护众生生命,令其生命延续,免遭浩劫,功德不可思议!何况众生皆有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,为杀一众生等同杀一尊未来佛故,世世相互杀业因果不断故,生生夭寿多病故,累劫得不如意眷属亲人故,所求之愿不如意故等恶果之报也!放生得十二种功德:一、得长寿报。二、化消恩怨。三、相好光明。四、人天喜近。五、彼此对立净化。六、果报体健壮。七、气质非凡。八、人缘殊胜。九、心常法喜。十、得生人天尊富。十一、世世慈心。十二、菩提增上。
81. 「浴佛」之意义何在?
又作灌佛。乃为纪念释尊诞生,佛寺举行诵经法会之仪式。佛陀(梵语Buddha)诞生后,天降香水为之洗浴。根据此一说,于每年四月八日举行法会,用花草作一花亭,亭中置诞生佛像,以香汤、水、甘茶、五色水等物,从顶灌浴,此外还举行拜佛祭祖,供养僧侣等庆祝活动。此一法会,即称灌佛会,亦称佛生会、浴化斋。佛诞节因此又称浴佛节。
在印度及西域则是将诞生佛像置于车内,游行市区。在唐、宋时代亦盛行此种法会。传到日本后,日本亦从承和七年开始,每年四月八日均在皇宫中举行灌佛,此种浴佛法会,称为花祭,以后一般佛寺亦广为流行,又浴佛时所唱之颂文称为浴佛偈。
浴佛偈乃浴佛仪式中,以香汤浴佛像所唱之偈文,浴佛功德经中载有浴像之法,浴佛仪式中,像上之水下流时,维那宣疏毕乃高声举唱:「我今灌沐诸如来,净智庄严功德海,五浊(梵语panca kasayah)众生离尘垢,同证如来净法身。」大众师与信众即依顺序排列,进行如法浴佛之。
82. 出家人可否认干爹、干娘、干姊妹、干兄弟?
出家(梵语pravrajya)修行之目的在于出世解脱、证无生、解无为法,识心达本,开悟证法身,度群迷为宗旨。出家之前最初就是要割爱辞亲,割都割不掉了,辞都辞不了,为何又来认爹认娘,乃至认兄弟姊妹?在出家法里是不如法的,这全是障碍菩提法,与道不相应;如果有朝一日,纵然修证得解脱果位,虽心地已自在无碍,也不需要再结世间尘劳法(干爹娘、干兄弟姊妹),何以故?既已跳脱出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牢狱、六道枷锁,明知火宅又入火宅,如飞蛾扑火,自寻死路,掘井自投故。
教内确实有极少数出家众在认干爹娘等事,实乃不宜:
一者不如法,违背戒律。
二者招引世人讥谤。
三者令自己断丧善根,自毁菩提而堕落。
83. 何谓四智?何谓六通?
四智(梵语catvari jnanani),指四种智慧,佛果之四智,全称四种心品。为唯识宗所立,即将有漏之第八识、第七识、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,即大圆镜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。
唯识宗立大菩提之智品为四种无漏智相应心品:一、大圆镜智相应心品,又称大圆镜智、圆镜智、镜智,乃转第八阿赖耶识所得之智。此智离诸分别,所缘行相微细难知,不妄不愚一切境相,性相清净,离诸杂染,如大圆镜之光明,遍映万象事理,纤毫不遗。
二、平等智相应心品,又称平等性智、平等智,系转第七末那识所得之智。此智观一切法,自他有情,悉皆平等,与大慈悲等恒共相应,平等普度一切众生。
三、妙观察智相应心品,又称妙观察智、观察智,系转第六意识所得之智。此智善观诸法自相、共相,无碍而转,依有情众生不同根机,自在说法,教化众生。
四、成所作智相应心品,又称成所作智、作事智,系转眼、耳等前五识所得之智。此智欲利乐诸有情,故能于十方以身、口、意三业为众生行善,成本愿力所应作事。具此四智即可达于佛果。
六神通(梵语sad abhijnah),又作六通。指六种超人间而自由无碍之力。
一、神足通,又作身通、身如意通、神境通。即自由无碍,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。
二、天眼通,能见六道众生生死苦乐之相,及见世间一切种种形色,无有障碍。
三、天耳通,能闻六道众生苦乐忧喜之语言,及世间种种之音声。
四、他心通,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。
五、宿命通,又作宿住通,能知自身及六道众生之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。
六、漏尽通,断尽一切三界见思惑,不受三界生死,而得漏尽神通之力。
84. 何谓佛十八不共法?
佛之十八不共法,即十八种不共通之法。就是佛不共通于声闻(梵语sravaka)、缘觉(梵语pratyeka-buddha),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。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:
一、诸佛身无失,佛自无量劫来,持戒清净,以此功德满足之故,一切烦恼皆尽,故于身无失。
二、口无失,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,所说之法…
《佛学问答(第七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