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七輯)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及這主題,信仰宗教絕非只是爲了求得心靈上之寄托,因爲有寄托就有生滅,需寄托之人本身問題如果沒有解決,問題還是存在,所存在之問題亦可令人心生不安與未擺平,這是約信仰者之內心迷惑而言,若約所信仰之佛菩薩神明而言,祂們也無能耐爲你解決特殊難題,何以故?因果、業力平等,造如是因,得如是果啊!所造作之因果與業力誰都沒有特權與享有赦免故。

  

  換句話說,以這種心境來信仰宗教,只是求得心靈上之寄托是行不通,因爲如是信仰之角度與意義,不能隨我人之意願而成,只是暫時安慰、寄托、撫平而已,所寄托之心願依舊不能滿意達成。人類往往在脆弱、痛苦、煩惱、不如意、失望、絕望、瓶頸之際,會作出這種信仰宗教爲求得心靈上之寄托而信仰,如是一一缺乏智慧之抉擇,令自己又屢次遭受信仰上之挫折,因信仰而跌跌撞撞,又失去信心與意義之行徑。

  

  有智慧之人,在信仰宗教之際,要透過理智抉擇,別人之忠告只能當作是一點建議罷了,最後決定者還是自己,又何況生死大事是自己本分事,凡是不經審慎思考與明確觀察之前,就盲目信仰之人就是迷信。

  

  約佛法而言,信仰佛教是爲了超脫生死,頓斷六道輪回,證無生法忍,明心見性,證法身涅槃,成聖作佛便發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大雄大力而廣度無量有情,共出叁界六道,亦同證無上菩提爲宗旨。所以如是信仰宗教才是理性、公平、圓滿、了義、究竟、無厚此薄彼、無以偏概全等,更是立足自他兩利,同登佛道爲終極目的。

  

  信仰宗教若建立在相對待情況下,往往無法達成徹底心靈上之目的,何以故?因爲人類往往需要借著物質現象來滿足自己內心之缺陷與空虛,當這東西失去或散失不如願時,又回歸到原來缺陷與空虛。

  

  若欲得到解脫(梵語vimoksa)、自在、光明、圓滿,絕對不能用一種相對待之東西來代替我才會快樂,因爲這東西是無常會失去,時間與空間構成這物質現象,若以心靈系念在這物質現象上,産生暫時解脫與依靠或快樂,當這時間與空間消逝過後,你將會失去你所要的依靠與東西,此時,你內心當下又回歸到原來的痛苦、缺陷、寂寞,所以我們要了解,時間與空間這一系列的東西,都是無常、無我、空性、變化、非永恒性的,知道嗎?

  

  法華經雲:『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無安,猶如火宅,衆苦充滿,甚可怖畏,常有生老病死憂患,如是等火,熾然不息……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,但以假名字,引導于衆生,說佛智慧故。諸佛出于世,唯此一事實,余二則非真,終不以小乘,濟度于衆生。佛自住大乘,如其所得法,定慧力莊嚴,以此度衆生。自證無上道,大乘平等法,若以小乘化,乃至于一人,我則墮悭貪。』

  

  

  

  

  

  80. 大智度論雲:「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」,放生應注意哪些事項?

  

   衆生(梵語bahu-jana)最珍貴者無過于生命,沒有了生命一切幾乎無意義,有生命存在一切好說,一旦沒有生命了,還有什麼可談呢?是故,諸功德中,放生第一,佛子應行慈心行放生之業,茹素戒殺,減免殺業浩劫,因果循環,冤冤相報,無有了時。

  

  梵網經雲:『不行放救戒,若佛子!以慈心故,行放生業,應作是念,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,而殺而食者,即是殺我父母,亦殺我故身;一切地水是我先身,一切火風是我本體。故常行放生,生生受生常住之法,教人放生,若見世人殺畜生時,應方便救護,解其苦難,常教化講說菩薩戒,救度衆生,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,應請法師講菩薩戒經律,福資亡者,得見諸佛,生人天上。』

  

  贖取被補之魚、鳥、畜獸等諸動物禽畜,再放于適當池沼、大海、山野稱爲放生。

  

  關于放生救護之法,諸經都有記載,如金光明經卷四流水長者子品載,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,與之水、食,爲其解說大乘經典,諸魚聞經後,皆生忉利天。雜寶藏經卷五,敘述一沙彌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諸螞蟻,而得長壽果報。

  

  放生之際應注意哪些事項,適可之池沼方可行放生,若有人捕捉魚蝦蟹鳗龜等處,不宜放生;若有飲水水庫亦不宜放生,影響環保,製造汙穢故;不可勸人捉禽獸來,謂我欲放生,此舉不宜放生;明知池沼不宜放生,卻故意放生,因水質不適應會遭死亡故;欲贖禽畜放生時,不可出價令賣者過度生氣厭煩憎恨,若然不宜放生;放生應行放生儀式,逐一爲魚類、禽畜等說法、歸依、念佛持咒、功德回向,而後方行放生矣!

  

  放生是行動,而非口號,放生是慈心表現,爲救護衆生生命,令其生命延續,免遭浩劫,功德不可思議!何況衆生皆有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,爲殺一衆生等同殺一尊未來佛故,世世相互殺業因果不斷故,生生夭壽多病故,累劫得不如意眷屬親人故,所求之願不如意故等惡果之報也!放生得十二種功德:一、得長壽報。二、化消恩怨。叁、相好光明。四、人天喜近。五、彼此對立淨化。六、果報體健壯。七、氣質非凡。八、人緣殊勝。九、心常法喜。十、得生人天尊富。十一、世世慈心。十二、菩提增上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81. 「浴佛」之意義何在?

  

   又作灌佛。乃爲紀念釋尊誕生,佛寺舉行誦經法會之儀式。佛陀(梵語Buddha)誕生後,天降香水爲之洗浴。根據此一說,于每年四月八日舉行法會,用花草作一花亭,亭中置誕生佛像,以香湯、水、甘茶、五色水等物,從頂灌浴,此外還舉行拜佛祭祖,供養僧侶等慶祝活動。此一法會,即稱灌佛會,亦稱佛生會、浴化齋。佛誕節因此又稱浴佛節。

  

  在印度及西域則是將誕生佛像置于車內,遊行市區。在唐、宋時代亦盛行此種法會。傳到日本後,日本亦從承和七年開始,每年四月八日均在皇宮中舉行灌佛,此種浴佛法會,稱爲花祭,以後一般佛寺亦廣爲流行,又浴佛時所唱之頌文稱爲浴佛偈。

  

  浴佛偈乃浴佛儀式中,以香湯浴佛像所唱之偈文,浴佛功德經中載有浴像之法,浴佛儀式中,像上之水下流時,維那宣疏畢乃高聲舉唱:「我今灌沐諸如來,淨智莊嚴功德海,五濁(梵語panca kasayah)衆生離塵垢,同證如來淨法身。」大衆師與信衆即依順序排列,進行如法浴佛之。

  

  

  

  

  82. 出家人可否認幹爹、幹娘、幹姊妹、幹兄弟?

  

   出家(梵語pravrajya)修行之目的在于出世解脫、證無生、解無爲法,識心達本,開悟證法身,度群迷爲宗旨。出家之前最初就是要割愛辭親,割都割不掉了,辭都辭不了,爲何又來認爹認娘,乃至認兄弟姊妹?在出家法裏是不如法的,這全是障礙菩提法,與道不相應;如果有朝一日,縱然修證得解脫果位,雖心地已自在無礙,也不需要再結世間塵勞法(幹爹娘、幹兄弟姊妹),何以故?既已跳脫出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牢獄、六道枷鎖,明知火宅又入火宅,如飛蛾撲火,自尋死路,掘井自投故。

  

  教內確實有極少數出家衆在認幹爹娘等事,實乃不宜:

  一者不如法,違背戒律。

  二者招引世人譏謗。

  叁者令自己斷喪善根,自毀菩提而墮落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83. 何謂四智?何謂六通?

  

   四智(梵語catvari jnanani),指四種智慧,佛果之四智,全稱四種心品。爲唯識宗所立,即將有漏之第八識、第七識、第六識及前五識轉變爲四種無漏智,即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。

  

  唯識宗立大菩提之智品爲四種無漏智相應心品:一、大圓鏡智相應心品,又稱大圓鏡智、圓鏡智、鏡智,乃轉第八阿賴耶識所得之智。此智離諸分別,所緣行相微細難知,不妄不愚一切境相,性相清淨,離諸雜染,如大圓鏡之光明,遍映萬象事理,纖毫不遺。

  

  二、平等智相應心品,又稱平等性智、平等智,系轉第七末那識所得之智。此智觀一切法,自他有情,悉皆平等,與大慈悲等恒共相應,平等普度一切衆生。

  

  叁、妙觀察智相應心品,又稱妙觀察智、觀察智,系轉第六意識所得之智。此智善觀諸法自相、共相,無礙而轉,依有情衆生不同根機,自在說法,教化衆生。

  

  四、成所作智相應心品,又稱成所作智、作事智,系轉眼、耳等前五識所得之智。此智欲利樂諸有情,故能于十方以身、口、意叁業爲衆生行善,成本願力所應作事。具此四智即可達于佛果。

  

  六神通(梵語sad abhijnah),又作六通。指六種超人間而自由無礙之力。

  

  一、神足通,又作身通、身如意通、神境通。即自由無礙,隨心所欲現身之能力。

  

  二、天眼通,能見六道衆生生死苦樂之相,及見世間一切種種形色,無有障礙。

  

  叁、天耳通,能聞六道衆生苦樂憂喜之語言,及世間種種之音聲。

  

  四、他心通,能知六道衆生心中所思之事。

  

  五、宿命通,又作宿住通,能知自身及六道衆生之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。

  

  六、漏盡通,斷盡一切叁界見思惑,不受叁界生死,而得漏盡神通之力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84. 何謂佛十八不共法?

  

   佛之十八不共法,即十八種不共通之法。就是佛不共通于聲聞(梵語sravaka)、緣覺(梵語pratyeka-buddha),唯佛與菩薩特有之十八種功德法。出自大品般若經卷五廣乘品:

  

  一、諸佛身無失,佛自無量劫來,持戒清淨,以此功德滿足之故,一切煩惱皆盡,故于身無失。

  

  二、口無失,佛具無量之智慧辯才,所說之法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