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六輯)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喜宴的期間,大家相處時*味會很重,心裏彼此對立而不喜悅,這喜宴是好事,卻因你的獨自決定,讓大家痛苦煩惱,豈不是得不償失。

  

  叁、全部以葷食宴客,這是兒女的共業,可說是沒有福報的,家庭是複雜的,有時父親學佛,母親沒有學佛;或是母親學佛,父親沒有學佛,父或母其中一位,又是在家庭裏是決定掌控主權時,他又是沒有佛教觀念,甚至無神論者,都是信自己的,信美鈔臺幣的,這下就嚴重了,你在家庭裏又沒有份量,說話別人聽不下去,又是晚輩,在這種種因素之下,幾乎難關重重,無法突破之際,你就不得不順從這股共業了,無奈又能如何呢

  

  

  簡而言之,結婚是好事,但爲了圓滿喜事,大家應該坐下來談,如果是佛教徒,那就好說多了,如果家人有少數是無神論者,或是信仰外道(梵語tirthaka),這是很難平衡的,佛教徒僅能以盡心盡力,爭取到自己心願中的某一標准而已!畢竟!世事如棋日日新,往往你想如此,但事與願相違,今日雖存,明亦難保,人生幾何!是否考慮在苦短的人生裏,少造點殺業,與自己與子孫當下爲未來鋪路,豈不是美事一樁!仁者試想,結婚是人生一大事沒錯,但是一大事之下所慘死的衆生也是一大事,如果宴客時,一桌上有一只雞,若請一百桌,豈不是要殺死一百只雞;如果一桌上有一條魚,若請一百桌,又要殺掉一百條魚;如果一桌上有十只龍蝦,若宴客一百桌,就要殺死一千只龍蝦,以此類推,你這樁結婚喜慶是很神聖的一日,也因爲你神聖的一日卻殺死無量的可憐衆生,它們活著好好的,自由自在的,是無辜的,它們之死是因爲你的結婚所帶來的龐大災難,這浩劫是因,未來因緣(梵語hetu-pratyaya)成熟,果報豈可抹煞!

  

  願雲大師雲:千百年來碗裏羹,怨深似海恨難平;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聽屠門夜半聲。

  

  佛陀爲何要弟子履行不得殺生呢

  意義何在

  動機如何

  有五點立場不可殺生食衆生肉:

  

  一、殺生(梵語pranatipata)害命,吃衆生肉,罪業深重,不能入佛門解脫之道。

  

  大智度論雲:諸余罪中,殺業最重;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。

  

  二、殺生食衆生肉,違背大慈悲心,因爲利他度他都來不及了,豈可又加害殺它、吃它!

  

  梵網經雲: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,一切衆生見而舍去。

  

  叁、一切衆生(包含六道)皆爲過去生中之父母、眷屬,若殺而食者,即是殺自己的父母。

  

  四、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有佛性若修行,人人皆可成佛,是故,佛陀言:汝等是未來佛,我是已成之佛。

  

  五、因果循環故,有殺因,就有殺果,果由因而來,無因則無果。因果平等,因果不會錯亂。正所謂:吃人半斤,還人八兩,不增不減是也。

  

  梵網經雲: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衆生,皆是我父母,而殺而食者,即是殺我父母。

  

  法苑珠林卷九十叁雲:食肉有十過:一、一切衆生,皆爲六親眷屬,今所食之肉,無非親者。二、衆生聞食肉者之氣,悉皆驚怖逃走,故菩薩度化衆生不應食肉。叁、食肉者,斷衆生信根,令生誹謗叁寶心。四、修行之人,若食肉,則不能出離,故不應食肉。五、食肉之人,乃因過去之惡羅剎習氣故。六、食肉者不能成咒術,況學無上之聖道。七、學道之人,應視一切衆生與己無別,故不應食肉。八、食肉者諸天賢聖皆遠離之。九、不淨所出,一切畜牲以不淨業而成不淨身,食之亦不淨。十、食肉者死後,還墮于惡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9. 人生苦短數十年間,我有心出家,但出家的意志力不堅強,如何是好?

  

    

  出家(梵語pravrajyaj)修行是一件很神聖莊嚴之舉,因爲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沒有一尊佛不出家修行而可證成無上菩提的,正因如此,如果有心出家修行,就要當機立斷,不可猶豫不決,不要爲了某些不足以罣礙之事而罣礙,因而舍本逐末,這也未免太可惜了,何況出家修行在于了生脫死,成佛度生!

  

  人生的確苦短,一晃即數十年,剎那即過,不修行也由不得我們再拖延歲月,日日消逝,內心豈有可安心之處,畢竟生死無常,命亦呼吸間。如果善根成熟,因緣具足,學佛知見正確,這就是該跨出叁界,欲證菩提的時候了,有因緣而空過,人生是沒有幾次可空過的。

  

  

  世上有多少人曾經自白言:我在二十來歲曾經想出家修行,但是父母阻礙,家人勸退,有男女朋友……因素極多,也因爲有因素所礙,故欲出家修行不能如願,這是出家前之障礙,我自己願力不堅,道心薄弱,如今婚嫁數十年矣,逐漸老邁,出家修行已成夢幻。

  

  世人幾乎十之八九會因爲有種種障礙而出不得,于是陷入火宅(梵語adiptagara),到頭來已遲,是故,如本常言:學佛要創造因緣,改變因緣,淨化因緣,締造因緣,沒有因緣也得成就因緣,因緣是人爲因素的,佛教不是宿命論,更不是定命論,十方諸佛出家之時,亦有障礙,有逆境,有難關,但他以大願力、大智慧、大道心、大悲願關關突破,最後成就了他的宿願--成佛度生。

  

  沒有天生的釋迦,也沒有自然的彌陀,一切生死涅槃自己可以決定的,煩惱菩提自己可以掌控的,輪回與不輪回自己也可以操縱的,叁界出叁界自己可以拿捏的,成佛與不成佛自己可以定乾坤的,畢竟,事在人爲,上升下墮自己可作主。

  

  善導大師雲:漸漸雞皮鶴發,看看行步龍鍾;直饒金玉滿堂,豈免殘衰老病,任你千般快樂,無常終是到來;唯有徑路修行,但念阿彌陀佛。

  

  慧經禅師雲:清清淨淨一靈光,剎剎塵塵不覆藏,萬萬千千都是覺,多多少少弗思量,明明白白無生死,去去來來不斷常,是是非非如昨夢,真真實實快承當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《佛學問答(第六輯)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