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六辑)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事务的机关。既然衙门是衙门,修行是修行,怎么会与修行扯上关系呢

  原因是在说明在朝当官的人,若能在合法的范围内,百姓有所诉求或申请案件,尽量不要为难人民百姓,多为百姓着想,莫令百姓怨言四溢,给百姓方便好做事,千万不要百般折腾千辛万苦的老百姓之意。

  

  在当今的政府官员的确为国人尽心尽力服务的大有人在,但也有少数的官署(全国中央至地方),不但不便民,还刁难百姓,一些申请案件一拖延,就是相当长的时间,甚至严重者找些小毛病不断驳回,让全国百姓有心办事者伤透脑筋,法令已令人伤感了,还再加上诸多的行政命令,更是雪上加霜,无非是欲令绑着百姓手脚,使之动弹不得,让饭碗倒覆,这些当官的人当下就是在衙门中造业,得罪无数百姓,广结恶缘,又领百姓血汗钱(纳税)却来糟踏百姓,打压百姓,说好听是依法究办,问心无愧,但是究竟有几人能有良知,为百姓着想,全国四处所听所闻皆是怨言四溢;当官的处处怕人说他是被人贿赂,或被人误解图利他人,因此,办案更阻碍公事的进行。假使当官者大公无私,自己没有收人贿赂,公事公办,又有什么可担忧,是怕铁饭碗粉碎(被革职),怕人误会,或是怕肥了百姓,或见人发福心生嫉妒,心有不甘愿,这一切的一切,应理性合法的厘清,莫再一味食古不化僵局一成不变了。

  

  法令是人定的,都是要百姓活得快乐,有尊严,有福报,安全顾及,生活水准提高,民富国强,这才是法令的真正意义;若是订定法令是让人民百姓痛苦哀嚎,动弹不得,这法令便成恶法,令人痛心唾弃,比垃圾更秽,仅以台北林肯大郡在山坡地倾倒之例而言,那只是个案问题,却以一支竹竿打倒天下之间的人,再制订诸多法令的行政官,或是立法之人,提议之人,都有无量过失与欠考量,相当没有知识之辈,因为全国的土地南北中东西各地的土质各有所不同,有些是可适当开发,有些土质钻探实在不可开发,因地质有别,法令亦该因地之别而亦有别才对、才公平、才对得起国人,但却一概以无情的恶法全部抹煞掉,订定了更多极为残酷的法令来束绑百姓,让山上老百姓连动都不能动,有山坡地只有欣赏用,无法耕作,逐渐荒废,怪手一整地就要抓人、告诉、罚款等等,不说山坡地,连平地亦然,处处要申请才行,但申请又是百般刁难,一拖再拖,拖习惯了,百姓也麻痹,只是怨言在心中;地方政府怪中央订太多法令,中央怪地方管制不严,才使山崩地陷、土石流,法令条例又再不断增添,百姓又是苦上加苦了,这种的政府,百姓哭笑不得,只有坐在山头上唱望春风、三声无奈、思想起,不是快乐的出帆喔!可怜老百姓有言不知何处投诉,官方互踢皮球,打太极拳,可敬的老百姓们,你们实在太辛苦了,伟大之处无人欣赏,反而呈现一付求救无人的可怜相!阿弥陀佛!

  

  衙门实在好修行,也是造业堕落的场所,这两者之间只在迷悟一念间,案件一桩,只要合法申请,衙门官员(主办、课员)就顺理推章而过,不要积压公文,更不可找诸多没完没了的毛病(故意)来破坏公文的行进,让人民心安喜悦,达成该做的事,这就是便民(给人方便),这是官员所该作的本份事;若能在法定标准之上下,可以不伤大雅不违法之下,能开恩就开恩,给人方便,广结善缘,这就是衙门好修行;善意辅导无知的百姓,让他们能顺利合法申请通关,这就是衙门好修行;如此类推,你在衙门服务,有数不尽的人际来来往往,要申请、办案、询问,你不离本座就可作功德了,大作佛事了,而且是别人找上门来,这是你修福报的美好时机,念头一转,内心是多么的清凉、快活、自在(梵语isvara);千万不要如俗人所云: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无事小神仙,有事大难当头,这是小人小根机的心胸,非菩萨道所应有的行为与精神,又何况菩萨是深入社会国家各阶层而服务社会人民,也是最直接最前端的接触,正是考验着你的智慧与慈悲,与众生相处得是否中道圆满之际,你心里更应如是思惟:在此娑婆国土,正处五浊(梵语panca kasayah)恶世,众生难度,福慧浅薄,人心恐慌不安,末法时代,我也应该负起时代扶助度生的栋梁,尽心尽分做我所该作的分内事,以利芸芸众生,有机会与之相处广结善缘,实乃得来不易,应觉得庆幸希有难得之想,你的办事能力就当下大增,并且生大信心,给人方便,给人希望,给人力量,给人法喜;你以合法范围,心怀处处利人助人为最优先的考量与动机,这就是衙门好修行,正是表现出菩萨庄严崇高入世度生之方便,娑婆世界(梵语Saha-lokadhatu)又诞生一尊活菩萨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7. 我特别喜爱参悟本性,请问性在何处?如何见性?

  

  问我者是谁

  若无谁,何以能问我,当下肯定这个能问者,即是汝性也,不用客气,也勿生犹豫不决;若无性谁能宣扬佛法

  若无性何人能行住坐卧

  若无性谁在穿衣吃饭

  乃至施为动作,搬材运水!性在二六时中往返不息,只因汝心迷而不觉,因何说性在何处,若无性之存在,多生累劫至今,乃至未来,谁能延续!若问性在何处,性本无形相,无相无无

  相,是名为体;若作用时,便在六根(梵语sad indriyani)门头自由出入,运用千变万化,无障无碍,君见否

  四圣六凡不出此性之体用,迷者六凡,悟者四圣,只因迷悟有别。

  

  修道者应先万念妄想大死一番,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方可苏醒而见性,见性后自性妙用无穷。众生之心应大死一番,此妄心应休去歇去,古庙香炉去,枯木寒灰去,一念万年去,如人死人去,若能如是用,万念俱灰,妄心死至无可再死,心安有不成道乎!万法不立,一尘不染,本来面目现前,正是见性体之际。人人肯死心切愿,勇猛精进,开悟证入自性本体,有何不可!

  

  上至诸佛,下至蝼蚁,皆有佛性,无所分别,人人见性,人人成佛。

  

  开悟圣僧云:请君仰面看虚空,廓然无边不见踪;若解转身些子力,头头物物总相逢。

  

  妙明觉性之体,赞不及,毁不及,若了一,万事毕,无欠无余若太虚,为君题作波罗蜜。真性中本来荡然空空,一法不立,一尘不染,说是一物即不中,真如本体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寂照不二,诸佛普现。

  

  除却凡情圣情,心外更别无佛,自心是佛,此心即是佛心,心外无别佛,若不信自心是佛,无有是处,穷劫修道,总是门外汉。心本无形,因尘有相,尘灭心灭,因尘见性,性本无生无灭,真性湛然。

  

  凡夫不肯空心,恐落于空,不知自心本空,大空大有,不空不有,空有自在,中道(梵语madhyama-pratipad)实相普现前。你有我亦有,君无我亦无,有无俱不立,相对嘴卢都。信心清净者,信本来心无法可得,不起妄念,心常空寂,湛然清净,住无所住,了得无所得,究竟涅槃。

  

  清净觉性,应机接物,扬眉瞬目,运手动足,皆是自己灵觉之性,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道(梵语marga),道即是禅,禅之一字,非凡圣所测,见本性为禅。圣体本来清净,无有杂秽,所有言说,皆是圣人从心起用,用体本来空,言名犹不及,十二部经凭何得及,道本圆成,不用修证,道非声色,微妙难见,若会妙觉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!

  

  佛性非色非心,非有非无,非因果法,纤尘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。夫道者,以寂灭为体,修者以离相为宗,寂灭是菩提,灭诸相故。本性空寂,莫取一切相,即合圣意;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

  

  不见烦恼异于涅槃,是名平等,何以故

  烦恼与涅槃,同一性空故。若能如是见,是名正见;若不如是见,是名邪见。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,自见本性,见自法身佛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(梵语nuttara-samdodhi)。仁者见性否

  若未见者,应如法如是见;若见者,汝之佛性与诸佛正等无异无别,恭禧仁者也!

  

  

  

  

  58. 我学佛多年,儿女长大,陆续要结婚,喜宴上该用荤食或用素食,我难以下决定,该如何是好?

  

    

  结婚生儿育女是人类传统习俗,是传宗接代的必经过程,让香火延续不灭的仪规。汝学佛多年,已体解佛法大意,并有六道众生之同胞爱,所谓: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之悲愿;但是又逢值儿女婚嫁之大事,汝可择其中道而行,以方便门而办此喜宴,方法有三式:

  

  一、全部以素食办理喜宴,这可能会带来很大的考验与压力冲击,因为社会上的人士,吃素食者并未普及,十人中仅有一、二,家属或许也有相当的意见,如果在家庭里,大家协商好了,你可以做主,全权掌控,你便可以考量以全素食喜宴请客,因为佛教目前在全国宝岛内很兴盛,以素食请客,虽有一些杂音(不悦者),乃至不满意者,但是可以让人接受。

  

  当今在佛教内的学佛弟子,他们的儿女结婚时,以全素食宴客,已经不是很稀奇或少数了,也非破天荒(非头一次)者,因此办素食宴,在种种克服的过程,亦难免与他人有多少的磨擦与反对,你该很坚强的来完成你之志愿与目标,始终不动不摇,宴客总是很快就会过去的,何况世间事乃如幻如化,空幻无常,乃至生命也只是暂时的过客而已!何必造业祸患给与子孙,是故,第一个选择以全素来办理结婚喜宴是为第一良策。

  

  二、半荤半素方式而宴客,这是指家人意见颇多,难以如愿全素之情况之下的对策,虽是不尽如愿理想,但是还是可以接受,反正你尽可能的争取,争取到多少算多少了,何况家人是大众的,既然是大众和合而成的家庭,让他们有参与意见的话,一桩结婚喜宴会更圆满,可减低到最少的压力与杂音,不然的话,大家没有商量共识,你独自单打独斗而决定一件事,那可能办…

《佛学问答(第六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