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六辑)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与。

  

  四、不轻求者,谓菩萨行慧施时,见来乞者,生起殷重不轻之心而与所需,以济其乏。

  

  

  五、不恶口骂,谓菩萨行慧施时,于求索者皆不出丑恶之语以毁辱之。

  

  总之,菩萨有心布施之际,应提起大智慧,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,不可心怀着真布施,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,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、平等、慈悲否

  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,而后三轮体空,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,自利利人之菩萨道。

  

  开悟圣僧云:布施莫着相,着相则无功;能作三空想,福德遍虚空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3. 我一心学佛,但是周遭亲朋好友都说我很消极,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事实

  该如何调整我的心态

  

  

  

  

  如果说最消极的人,应该是释迦牟尼佛、十方诸佛、诸大菩萨,乃至历代高僧大德,轮不到你,你之消极与前者相比较,实在是万万不及一,这话如何说呢

  因为佛教所说的消极是不造恶业(梵语akusala-karma)、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作非法、不犯科作奸的意思,这有什么不好!难道要积极大干坏事一番不可,才叫做积极

  学佛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,说好话,存好心,有因果观念,心存道德,帮助须要帮忙的人,这些是积极或是消极呢

  不造业杀生,不吃众生肉,仅吃清淡素食,是积极或是消极呢

  如果拚命杀生食肉(杀猪、鸡、鸭、鱼、牛)而带来今生后世不如意(堕地狱、恶鬼、畜生),却说是积极的话,那就任凭你的亲朋好友造口业了,把积极造业堕落之事广为宣传,实有不智之举,而积极行善(不吃众生肉)之美事却说成消极,这种朋友说是有智慧,实在令人心存怀疑,没有学佛之人做坏事却说成积极,亦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与纳闷,毕竟社会上没有学佛之人,是佛学的门外汉,不足以与之争论,他们不知佛法讲些什么道理,又不知不问,又不了解对方,却来一味批评对方,这就是口业缺乏修饰,心态无道无德的表现,让有智之人,深感遗憾与怜愍!

  

  什么叫做积极与消极呢

  分为有学佛与没有学佛的心态来论及;有学佛之人,不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饮酒、作奸犯科,不作非法,称之消极不为也;对于修行为善,做利益大众之事,帮助他人,成就他人道业,讲经说法(宣扬真理),铺路造桥,救济贫困之人,这称之积极而为。没有学佛少数之人杀盗淫妄饮酒,作奸犯科,广为非法,挑拨离间,拨弄是非,搞分化,制造矛盾者,称之积极;不修行、不为善、不利益广大群众、不铺路造桥、不救济贫困、不宣扬真理,称之消极。

  

  由此可见,既然论及消极与积极,就应该深入探讨与理会之,不可模棱两可,似是而非,因而误导世人,自己心态不正(包含怨嫉、不随喜、不明真相、故意挑拨)个案事小,若以不正心态大肆渲染,便成可怕的是非不明之人(造口业者),这事情就大了,有如是造因,未来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现前,必受其果(三途苦)。

  

  如果仁者有如是知见,便能面对周遭亲朋好友,心存正念,无惑无动,自在无碍,与他人相处和乐;若有如是正知见,当下便是调整自我心态之际,应该如何与亲朋好友推处共事,即可冷暖自知矣!

  

  开悟圣僧云:青山几度变黄山,浮世纷纷非总千;眼里有尘三界窄,心头无事一床宽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4. 我一生当中,安分守己,奉公守法,为何会被人冤枉、嫉妒、打压,令我心痛有如刀割,该如何因应?如何释怀?

  

  

  

  安分守己、奉公守法绝对正确,你不可动摇,这将后有好的因果;常被人冤枉、嫉妒、打压,这也有前因与后果。佛教讲三世因果,是立足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的时空,时空是无尽的,佛法不论一世、二世,乃至有限的数世而已!所谓: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来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想要明白过去所造是何因(梵语hetu),今生所受的富贵贫贱,如意不如意,人际和乐不和乐,乃至受人冤枉嫉妒、打压、赞叹、褒奖、得人缘,这些与过去生有息息相关的因缘所在,有智之人观看今生便能了知过去世与人所结的因缘如何了!但是也有今世所造下的新因(今生造新的善恶),未来亦将受果报,并非完全是受过去生的业报(前世造今世受果),因为佛法不是宿命论、定命论,而定命论与宿命论是外道法,世俗人的邪见;换句话说,造业是贯串过去、现在与未来的,不局限在那一生那一世的,而是生生世世都在造业,也都在受生生世世的业报,若未修行解脱,这些善恶业报却如铁链环环相扣,紧密不松不断,相互报应,无有止尽是也!

  

  相对的,今生所受的冤枉、受人嫉妒、打压,当下便是受果报之时,也有可能是别人造新殃的,他人今世欺侮你,未来因缘成熟时,他也当必受果报的,在因果自然律中,人人平等,无欠亦无缺,何以故

  果由因来,有因必有果,无因果不生;因果不会错乱,是遇缘方得受报的,缘未成熟,果是无由受报的;譬如今日种一棵苗,至第二天,你就希望它当下为你长出水来,这没有道理可言吧!太残忍了,无理取闹,不近人情,更严重的,将来树会死会活都不明,你又缩短三年,就是你不懂种水之道(须要时间栽培、水分、肥料、灌溉等等),你没有这些增上缘给它促成,水从何而来呀!你的愚蠢会让人开口痛骂你的无知!

  

  又譬喻小偷偷人东西,虽逍遥法外,无法无天,一时警界难以绳之以法,因缘未成熟故,但是你可放心,常走夜路,总会碰到鬼的时候!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是时辰未到,不是善恶无报,是因缘成不成熟来决定果报的,比方说:警察抓不到人犯,绝对有抓不到的难事:一、小偷藏匿不出现,行踪不明,难掌控而一时抓不到。二、警察或许与小偷有私来暗去,互惠互利,因此再如何抓也抓不到。三、小偷背景有高官、民意代表、有特权撑腰等等。因此之故,也要有这些因素的突破,无常(梵语anitya)变化,渐渐因缘成熟,小偷势尽,警察、民代、特别势力尽,或改朝换代了,这小偷的神通(梵语rddhi)再广大也难逃法网,那么,势力尽,就是因缘成熟,不成熟的话,果报是难现前的。世间事、佛事一一皆如是!

  

  华严经云:假使百千劫,所作业不亡;因缘会遇时,果报还自受。

  

  正因如此,仁者不用伤感,不用担忧,一切皆由自己多生累劫所造业因所感召,怨尤他人,是不智之举;今生此世他人栽祸给你,嫉妒你,打压凌辱你,这些因果他人也跑不了、逃不得、闪不掉、避不开的,仁者就心安理得的在自己岗位上,服务该服务之职责是也。

  

  开悟圣僧云:菩萨忍受一切恶果,对众生心平等而不动摇如大地。无论有人非议或褒奖能够不受他人毁誉褒贬之影响,而默默地完成自己该做之事。

  

  

  

  

  55. 念佛之时,欲静反动,不念佛还好,一念佛反而妄想丛生,为何如此?该如何对治?

  

    

  念佛是得定的法门之一,让心安住佛号而不动,得念佛三昧,在此之际,确实刚入门之行者,有所谓:有力使不来的感觉,平常在动态时却相安无事,一旦静下来要好好把佛称念得一心不乱时,你的心却跟你唱反调,欲静反动,让你很无奈,这不是硬功夫(挑水劈材、搬石头),而是软功夫(降伏妄想杂念),你现在才知道修行不是嘴巴说就算了,降伏妄想(梵语vikalpa)不易啊!是要有真枪实弹的功夫,仅是念佛就念不好了,你将如何深入参禅悟道,乃至明心见性!是故,尚须勤加勇猛精进道业,早登圣域。

  

  妄想丛生,欲静反动,这些是无始劫来,平常在散乱心时,未知心动与不动,念佛禅诵时,才觉杂念纷纷,欲静反动,良由无始习气种子潜伏藏识之中,动时不知,静之则见,尘劫习种,岂易卒除!必宜注心一境(专心念佛,万缘放下,归心似箭),念佛念给自己听,念到能念能听双泯不二,即一心现前,犹将守寨,刻刻不懈,如斯正念觉治,虽有杂念,亦渐消除,念入无念,但肯摄心一境,久后自得精纯,由是增明,感应悬契,自得心开。

  

  开悟圣僧云:我心感我佛,我佛即应我;感应非前后,生佛同一体。

  

  如果念佛(梵语buddhanusmrti)念到感应非前后,生佛同一体之时,见性有何不可,找妄想也找不到了!之所以无法入心不乱,这都是无始劫来的习气种子在八识田中在搅动摆布所致,若不下数倍的念佛功力焉得降伏其心!因为多生累劫习染无量,今世仅一世,无量比一,实在令人胆怯!

  

  开悟圣僧云:顿悟虽同佛,多生习气深;风停波尚涌,理现念犹侵。

  

  已修证的过来人,再再启示我们,修行要切实深心,不可只是蜻蜓点水一般,如果修行只是口言心不行,或是一进一退,或进一退三,那只是画饼充饥之戏论罢了,对修行有何助益!是故,理通之后事须渐修,掌握大前题--成佛,其他一切都枝末,诸佛可成佛,我辈亦当可成佛,因为佛也是由凡夫修行而成佛的。

  

  开悟圣僧云:万法皆由心想成,如心画物物成形;四圣六凡皆心画,诸佛当初也众生(梵语bahu-jana)。

  

  既已明白妄想丛生乃由多生累劫所牵绊,再加上今世所造业因所致,就应更加勤于念佛,以念佛力克服一切妄想,一切妄想入于一念佛,念久了功力加深,如母鸡孵蛋,令热温莫散发,念佛加温,一心现前,有时不念自念,念而无念,普得一心,终究,见性者,往生净土者,也非你莫属矣!

  

  开悟圣僧云:念佛休论闲与忙,时时无间始相应;一声唤醒慈悲主,剎剎尘尘是净邦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6. 何谓『衙门好修行』?意义何在?

  

    

  衙门者,就是从前处理政府…

《佛学问答(第六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