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六輯)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與。

  

  四、不輕求者,謂菩薩行慧施時,見來乞者,生起殷重不輕之心而與所需,以濟其乏。

  

  

  五、不惡口罵,謂菩薩行慧施時,于求索者皆不出醜惡之語以毀辱之。

  

  總之,菩薩有心布施之際,應提起大智慧,作有意義的利人大業,不可心懷著真布施,不怕假和尚的自誤誤人觀念,應審慎布施時的心地是否正見、平等、慈悲否

  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,而後叁輪體空,達成布施波羅蜜自度度人,自利利人之菩薩道。

  

  開悟聖僧雲:布施莫著相,著相則無功;能作叁空想,福德遍虛空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3. 我一心學佛,但是周遭親朋好友都說我很消極,我該如何面對這個事實

  該如何調整我的心態

  

  

  

  

  如果說最消極的人,應該是釋迦牟尼佛、十方諸佛、諸大菩薩,乃至曆代高僧大德,輪不到你,你之消極與前者相比較,實在是萬萬不及一,這話如何說呢

  因爲佛教所說的消極是不造惡業(梵語akusala-karma)、不殺、不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作非法、不犯科作奸的意思,這有什麼不好!難道要積極大幹壞事一番不可,才叫做積極

  學佛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,說好話,存好心,有因果觀念,心存道德,幫助須要幫忙的人,這些是積極或是消極呢

  不造業殺生,不吃衆生肉,僅吃清淡素食,是積極或是消極呢

  如果拚命殺生食肉(殺豬、雞、鴨、魚、牛)而帶來今生後世不如意(墮地獄、惡鬼、畜生),卻說是積極的話,那就任憑你的親朋好友造口業了,把積極造業墮落之事廣爲宣傳,實有不智之舉,而積極行善(不吃衆生肉)之美事卻說成消極,這種朋友說是有智慧,實在令人心存懷疑,沒有學佛之人做壞事卻說成積極,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與納悶,畢竟社會上沒有學佛之人,是佛學的門外漢,不足以與之爭論,他們不知佛法講些什麼道理,又不知不問,又不了解對方,卻來一味批評對方,這就是口業缺乏修飾,心態無道無德的表現,讓有智之人,深感遺憾與憐愍!

  

  什麼叫做積極與消極呢

  分爲有學佛與沒有學佛的心態來論及;有學佛之人,不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飲酒、作奸犯科,不作非法,稱之消極不爲也;對于修行爲善,做利益大衆之事,幫助他人,成就他人道業,講經說法(宣揚真理),鋪路造橋,救濟貧困之人,這稱之積極而爲。沒有學佛少數之人殺盜淫妄飲酒,作奸犯科,廣爲非法,挑撥離間,撥弄是非,搞分化,製造矛盾者,稱之積極;不修行、不爲善、不利益廣大群衆、不鋪路造橋、不救濟貧困、不宣揚真理,稱之消極。

  

  由此可見,既然論及消極與積極,就應該深入探討與理會之,不可模棱兩可,似是而非,因而誤導世人,自己心態不正(包含怨嫉、不隨喜、不明真相、故意挑撥)個案事小,若以不正心態大肆渲染,便成可怕的是非不明之人(造口業者),這事情就大了,有如是造因,未來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現前,必受其果(叁途苦)。

  

  如果仁者有如是知見,便能面對周遭親朋好友,心存正念,無惑無動,自在無礙,與他人相處和樂;若有如是正知見,當下便是調整自我心態之際,應該如何與親朋好友推處共事,即可冷暖自知矣!

  

  開悟聖僧雲:青山幾度變黃山,浮世紛紛非總千;眼裏有塵叁界窄,心頭無事一床寬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4. 我一生當中,安分守己,奉公守法,爲何會被人冤枉、嫉妒、打壓,令我心痛有如刀割,該如何因應?如何釋懷?

  

  

  

  安分守己、奉公守法絕對正確,你不可動搖,這將後有好的因果;常被人冤枉、嫉妒、打壓,這也有前因與後果。佛教講叁世因果,是立足于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時空,時空是無盡的,佛法不論一世、二世,乃至有限的數世而已!所謂: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想要明白過去所造是何因(梵語hetu),今生所受的富貴貧賤,如意不如意,人際和樂不和樂,乃至受人冤枉嫉妒、打壓、贊歎、褒獎、得人緣,這些與過去生有息息相關的因緣所在,有智之人觀看今生便能了知過去世與人所結的因緣如何了!但是也有今世所造下的新因(今生造新的善惡),未來亦將受果報,並非完全是受過去生的業報(前世造今世受果),因爲佛法不是宿命論、定命論,而定命論與宿命論是外道法,世俗人的邪見;換句話說,造業是貫串過去、現在與未來的,不局限在那一生那一世的,而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業,也都在受生生世世的業報,若未修行解脫,這些善惡業報卻如鐵鏈環環相扣,緊密不松不斷,相互報應,無有止盡是也!

  

  相對的,今生所受的冤枉、受人嫉妒、打壓,當下便是受果報之時,也有可能是別人造新殃的,他人今世欺侮你,未來因緣成熟時,他也當必受果報的,在因果自然律中,人人平等,無欠亦無缺,何以故

  果由因來,有因必有果,無因果不生;因果不會錯亂,是遇緣方得受報的,緣未成熟,果是無由受報的;譬如今日種一棵苗,至第二天,你就希望它當下爲你長出水來,這沒有道理可言吧!太殘忍了,無理取鬧,不近人情,更嚴重的,將來樹會死會活都不明,你又縮短叁年,就是你不懂種水之道(須要時間栽培、水分、肥料、灌溉等等),你沒有這些增上緣給它促成,水從何而來呀!你的愚蠢會讓人開口痛罵你的無知!

  

  又譬喻小偷偷人東西,雖逍遙法外,無法無天,一時警界難以繩之以法,因緣未成熟故,但是你可放心,常走夜路,總會碰到鬼的時候!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是時辰未到,不是善惡無報,是因緣成不成熟來決定果報的,比方說:警察抓不到人犯,絕對有抓不到的難事:一、小偷藏匿不出現,行蹤不明,難掌控而一時抓不到。二、警察或許與小偷有私來暗去,互惠互利,因此再如何抓也抓不到。叁、小偷背景有高官、民意代表、有特權撐腰等等。因此之故,也要有這些因素的突破,無常(梵語anitya)變化,漸漸因緣成熟,小偷勢盡,警察、民代、特別勢力盡,或改朝換代了,這小偷的神通(梵語rddhi)再廣大也難逃法網,那麼,勢力盡,就是因緣成熟,不成熟的話,果報是難現前的。世間事、佛事一一皆如是!

  

  華嚴經雲: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;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

  

  正因如此,仁者不用傷感,不用擔憂,一切皆由自己多生累劫所造業因所感召,怨尤他人,是不智之舉;今生此世他人栽禍給你,嫉妒你,打壓淩辱你,這些因果他人也跑不了、逃不得、閃不掉、避不開的,仁者就心安理得的在自己崗位上,服務該服務之職責是也。

  

  開悟聖僧雲:菩薩忍受一切惡果,對衆生心平等而不動搖如大地。無論有人非議或褒獎能夠不受他人毀譽褒貶之影響,而默默地完成自己該做之事。

  

  

  

  

  55. 念佛之時,欲靜反動,不念佛還好,一念佛反而妄想叢生,爲何如此?該如何對治?

  

    

  念佛是得定的法門之一,讓心安住佛號而不動,得念佛叁昧,在此之際,確實剛入門之行者,有所謂:有力使不來的感覺,平常在動態時卻相安無事,一旦靜下來要好好把佛稱念得一心不亂時,你的心卻跟你唱反調,欲靜反動,讓你很無奈,這不是硬功夫(挑水劈材、搬石頭),而是軟功夫(降伏妄想雜念),你現在才知道修行不是嘴巴說就算了,降伏妄想(梵語vikalpa)不易啊!是要有真槍實彈的功夫,僅是念佛就念不好了,你將如何深入參禅悟道,乃至明心見性!是故,尚須勤加勇猛精進道業,早登聖域。

  

  妄想叢生,欲靜反動,這些是無始劫來,平常在散亂心時,未知心動與不動,念佛禅誦時,才覺雜念紛紛,欲靜反動,良由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之中,動時不知,靜之則見,塵劫習種,豈易卒除!必宜注心一境(專心念佛,萬緣放下,歸心似箭),念佛念給自己聽,念到能念能聽雙泯不二,即一心現前,猶將守寨,刻刻不懈,如斯正念覺治,雖有雜念,亦漸消除,念入無念,但肯攝心一境,久後自得精純,由是增明,感應懸契,自得心開。

  

  開悟聖僧雲:我心感我佛,我佛即應我;感應非前後,生佛同一體。

  

  如果念佛(梵語buddhanusmrti)念到感應非前後,生佛同一體之時,見性有何不可,找妄想也找不到了!之所以無法入心不亂,這都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種子在八識田中在攪動擺布所致,若不下數倍的念佛功力焉得降伏其心!因爲多生累劫習染無量,今世僅一世,無量比一,實在令人膽怯!

  

  開悟聖僧雲:頓悟雖同佛,多生習氣深;風停波尚湧,理現念猶侵。

  

  已修證的過來人,再再啓示我們,修行要切實深心,不可只是蜻蜓點水一般,如果修行只是口言心不行,或是一進一退,或進一退叁,那只是畫餅充饑之戲論罷了,對修行有何助益!是故,理通之後事須漸修,掌握大前題--成佛,其他一切都枝末,諸佛可成佛,我輩亦當可成佛,因爲佛也是由凡夫修行而成佛的。

  

  開悟聖僧雲:萬法皆由心想成,如心畫物物成形;四聖六凡皆心畫,諸佛當初也衆生(梵語bahu-jana)。

  

  既已明白妄想叢生乃由多生累劫所牽絆,再加上今世所造業因所致,就應更加勤于念佛,以念佛力克服一切妄想,一切妄想入于一念佛,念久了功力加深,如母雞孵蛋,令熱溫莫散發,念佛加溫,一心現前,有時不念自念,念而無念,普得一心,終究,見性者,往生淨土者,也非你莫屬矣!

  

  開悟聖僧雲:念佛休論閑與忙,時時無間始相應;一聲喚醒慈悲主,剎剎塵塵是淨邦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6. 何謂『衙門好修行』?意義何在?

  

    

  衙門者,就是從前處理政府…

《佛學問答(第六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