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七輯)

  佛學問答(第七輯)

  

  如本法師

  

  1. 金剛經雲:「如來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是何意?

  

  2. 爲何如來說法四十九年,卻言如來無所說,說法者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?

  

  3. 學佛後是否一定要茹素,未茹素可否誦經?

  

  4. 對于捐大體之問題,請法師慈悲開示。

  

  5. 受在家菩薩戒後不能吃衆生肉,可否買肉、煮肉給人吃?

  

  6. 受五戒後卻犯邪淫,內心惶惶不安,請問如何忏悔?

  

  7. 尚在從事殺生行業,不知能否入佛門歸依叁寶?

  

  8. 近來有人提倡大乘非佛說,請慈悲釋疑。

  

  9. 受五戒是否要五條戒律全受,或者可條條戒不同時日受戒?

  

  10. 殺人是不應該的,但知有人即將危害衆人生命,可否將此人作掉?

  

  11. 劫富濟貧如法嗎?是否要背負因果?

  

  12. 我已受五戒,在宴席上可否以茶水向親友敬酒,在何種情況下可開緣飲酒?

  

  13. 請問癌末之人要如何安頓其身心?

  

  14. 經中提到: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而六祖大師言:定慧等持。兩者是否矛盾?

  

  15. 人往生四十九天內即隨業投胎轉世,爲何會夢見已往生多年之父親或親人,要眷屬爲他作功德?

  

  16. 未來即將發生之事竟然在夢中先上演,請問這是怎幺一回事,可靠否?

  

  17. 何謂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?

  

  18. 何謂留惑潤生?菩薩爲何要留惑潤生?

  

  19. 爲何說一切法皆是佛法?

  

  20. 何謂不二法門?如何體會空有不二?

  

  21. 人生一片白茫茫,毫無方向,就這樣了此殘生嗎?如何是好?

  

  22. 何謂「阿羅漢之四果」?

  

  23. 何謂「四種叁昧」?

  

  24. 何謂大悲叁念住?作何解釋?

  

  25. 請問何謂叁種念佛?如何下功夫?

  

  26. 佛門所謂叁種慈悲,應作何解釋?

  

  27. 善根成熟不易,應如何培養善根?

  

  28. 實相念佛如何念?

  

  29. 何謂「分段生死」與「變易生死」?

  

  30. 請佛說法有四無畏,何謂「佛四無畏」?

  

  31. 何謂「實相無相無無相」?

  

  32. 既已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是否就是無事道人,不假修行了?

  

  33. 何謂「寂照不二」?

  

  34. 請法師開示水與波的關系,去體會法身體用之真谛。

  

  35. 盂蘭盆會之由來爲何?民間說七月是鬼月,佛教看法如何?

  

  36. 如何修行才能達到業盡情空?

  

  37. 如何才算構成大妄語,其果報爲何?

  

  38. 何謂「法無有比,無相待故」?

  

  39. 經雲:「善能分別諸法相,于第一義而不動。」何謂「第一義」?

  

  40. 請法師慈悲開示如何照見四大五蘊皆空?

  

  41. 璎珞經雲:『有而犯者,勝無不犯;有犯名菩薩,無犯名外道。』是何意義?

  

  42. 受五戒而殺死人,與未受五戒而殺死人有何不同?

  

  43. 觀世音菩薩之道場在何處?民間傳說其前世爲妙善公主是否正確?

  

  44. 佛教對墮胎及安樂死之看法如何?

  

  45. 「嬰靈」是否存在?

  

  46. 未學佛前自視高傲,曾惡心不敬尊經毀壞經典,破口罵僧,毀謗叁寶,事後甚感後悔,不知如何忏悔?

  

  47. 疑心念佛能否往生淨土?

  

  48. 金剛經大意在教導人「破相顯性」,請問如何破相顯性?

  

  49. 禅宗教人「看話頭」,請問話頭如何看?

  

  50. 爲何六祖惠能大師教人不可住心觀淨?

  

  51. 請問法師我在家中自己作早晚課,該誦何經咒?

  

  52. 請法師開示「伽藍菩薩」之由來?

  

  53. 世人觀念認爲:出家應存和尚本、尼姑本,才不會吃苦菜,真有這回事嗎?

  

  54. 家屬往生爲何暫時不能哭泣與移動?

  

  55. 出家度衆生成佛是美事,但全世界人人都出家了,那豈不是人類斷種了?

  

  56. 何謂「一闡提」?一闡提之人可否成佛?

  

  57. 無知造業有果報嗎?

  

  58. 救了一百人之功德,殺了一人之罪,可否抵消百人中之一位,則剩九十九位之功德,如是論功過可行否?

  

  59. 如何降伏「貢高我慢」?

  

  60. 「隨喜贊歎」之功德如何?請慈悲開示!

  

  61. 何謂「食存五觀」?

  

  62. 何謂「叁十七道品」?

  

  63. 何謂「十八界」?

  

  64. 何謂「叁塗八難」?

  

  65. 佛法講「唯心淨土、自性彌陀」,是否就否定「彌陀佛與淨土」之存在?

  

  66. 家屬親人如何爲命終之家眷作功德?

  

  67. 何謂「耳根圓通」?

  

  68. 爲何「楞嚴經」先滅,何經最慢滅?

  

  69. 大聖佛陀教導佛子勿生分別,是否指善惡、是非、凡聖、因果不分?佛陀所指之勿生分別其真實義何在?

  

  70. 爲何「人道」是六道中最好修行之處?

  

  71. 何謂「阿修羅」?阿修羅爲何那幺好戰?

  

  72. 何謂「四禅八定」?

  

  73. 何謂「六欲天」?

  

  74. 何謂「業感緣起論」?

  

  75. 請問地獄是唯心所現否?

  

  76. 爲何佛說「忍辱」是一切苦行所不能及?

  

  77. 佛已證涅槃,得金剛不壞身,爲何還要示現入滅?

  

  78.「出家人」是否可擔任公職?參選民意代表?

  

  79. 「信仰宗教」只是爲了求得心靈上之寄托,此論說對否?

  

  80. 大智度論雲:「諸功德中,放生第一」,放生應注意哪些事項?

  

  81. 「浴佛」之意義何在?

  

  82. 出家人可否認幹爹、幹娘、幹姊妹、幹兄弟?

  

  83. 何謂四智?何謂六通?

  

  84. 何謂佛十八不共法?

  

  85. 何謂九品往生?

  

  86. 何謂「四無礙辯」?

  

  87. 禅宗只破不立,何謂「破執法」?

  

  88. 爲何修行人大多數皆「棲心淨土」,「心歸極樂」?

  

  89. 六祖惠能大師立「無念爲宗」、「無相爲體」、「無住爲本」,其意境如何?

  

  90. 何謂「即心即佛」?

  

  

  

  

  

  1. 金剛經雲:「如來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」是何意?

  

  

   釋迦牟尼佛所說莊嚴心佛土者,心佛土在究竟地本來就是清淨無相無色無形,何來又假借造作莊嚴,故雲即非莊嚴。常人以莊嚴爲莊嚴,而如來則以非莊嚴爲莊嚴,真空妙有,強名莊嚴。

  

  修道見性者,心常清淨(梵語suddha),不染世緣,日日無生,月月無爲,年年自性解脫,光明自在,是爲莊嚴佛土也。雖曰莊嚴,不可作莊嚴相,自性法身本空故,故曰即非莊嚴。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,實無有法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實無有法名爲菩薩(梵語bodhi-sattva),怎可取莊嚴相,法身蕩蕩,無纖毫罣礙,雲何是莊嚴?雲何不是莊嚴?故雲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

  

  如來說莊嚴佛土立足世俗谛說,非莊嚴以勝義谛說,是名莊嚴以中道說,一即叁,叁即一。

  

  

  

  2. 爲何如來說法四十九年,卻言如來無所說,說法者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?

  

  

   佛本不說法,真性無法可說。如來證得究竟法身,猶若虛空故,說法者實無有法,本來無法,特爲衆生去除外妄諸惑故而說法,此法豈真實哉!衆生既悟,則不用此法也,但虛名爲說法而已!

  

  如來自身已證無上涅槃(梵語nirvana),對自身何用說法,法身本自具足圓滿,無法可說,運悲度生,從空出假,濟度迷情出苦輪,廣演叁藏(梵語trini pitakani)聖典,皆爲迷界而說,佛之法身究竟空寂,不染所說之法,不沾一切衆生,畢竟諸法本空,無有能所對立,故曰說法者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

  

  如來說法解脫意境,猶如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米,終日著衣不曾挂著一根絲。故佛橫說直說,四十九年說法猶若未曾道著一字。涅槃解脫之道唯證方知,若言如來有所說法,即爲謗佛,不能解佛所說義。

  

  

  

  

  3. 學佛後是否一定要茹素,未茹素可否誦經?

  

   學佛後在思想上、觀念上都會起了很大的增上變化,漸入佛之知見,了知四生六道皆有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,一旦善根成熟,依此佛性精進各個皆可成佛,如是正見,名爲佛見,若學佛有此正見者,當然一定自發性順從茹素,而且心甘情願,歡喜心吃素,法喜充滿茹素。

  

  若未明茹素真谛者,雖學佛但內心無明(梵語avidya)與習氣攪局,茹素的觀念不能提起,學佛後吃葷者亦頗多;若真心學佛,理應茹素,畢竟吃衆生肉得無量罪,因衆生皆有佛性故,殺一衆生亦吃衆生肉,等于殺一尊未來佛故。又與衆生結下深深惡因緣,生生世世果報糾纏不止,恩怨難消,感召世世得不如意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