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七輯)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,在自衛情急而殺人;或救度多數人而殺人,或救叁乘聖人而殺人,殺人動機因有心無心而殺,其果報懸殊是有差異。

  

  未受五戒而殺人,亦有罪報,不因無受戒而殺人即無罪報,殺人屬性罪。性罪即指不論有受戒無受戒,只要構成殺死人即有罪,不是有受戒殺人而有罪,無受戒而殺人即無罪,故名性罪。

  

  有受五戒而殺死人,即應受該有之果報,因果(梵語hetu-phala)平等故,但果報還盡,得人身會繼續善根延續而學佛,因學佛而證菩提;無受五戒而殺死人,亦同等受該得之果報,無可赦免,無能逃避業報,因果平等故,但果報盡時,八識田中無種下受戒種子,無有佛法善根,無緣親近叁寶,故亦由業力牽製漂流,不得涅槃解脫,始終作個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流浪漢,六道苦命兒。是故受五戒殺死人與無受五戒殺死人,其意義與果報確實天淵之別。

  

  

  

  43. 觀世音菩薩之道場在何處?民間傳說其前世爲妙善公主是否正確?

  

   觀世音菩薩行化道場,可分二種:一、根本道場—指極樂世界,因觀世音菩薩乃極樂世界(梵名 Sukhavati)之大菩薩,西方叁聖之一。二、化現道場—在十方世界中,凡有觀世音菩薩教化之處,即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之道場。

  

  以娑婆世界而言,華嚴經記載,印度南部有座普陀落伽山,是觀世音菩薩在這娑婆世界最初示現之道場,在中國所知道之觀世音菩薩道場,是浙江南海普陀山。

  

  約果地而言,觀世音菩薩(梵名 Avalokitesvara)早在無量劫前已成就無上佛道,名曰:正法明如來。約示現而言,乃倒駕慈航示現十方世界廣度無量有情之大菩薩,非凡夫菩薩,非初地法身菩薩至十地法身菩薩,亦非等覺菩薩,而是證得佛地倒駕慈航,示現大菩薩之菩薩也。

  

  觀世音菩薩往昔曾爲妙善公主。據編年通論卷十載,天神答南山道宣律師所問觀音大士緣起時,謂往昔過去劫有莊嚴王,夫人名:寶應,生叁女,長女名妙顔,次女名妙音,叁女名妙善,現千手千眼聖像。民間傳說妙善公主其由來,即由此衍生至民間是也。

  

  

  

  44. 佛教對墮胎及安樂死之看法如何?

  

   墮胎實亦殺生之一,受孕在四十九天內行墮胎屬輕罪;五十天後而行墮胎屬波羅夷罪(梵語parajika),意譯爲斷頭罪、殺死人之罪、重罪,依佛教而言實不應墮胎。但在懷孕初期四十九天,胎兒神識還可以自由進出母胎,因此,嬰兒神識若發現將被墮胎,或是不喜歡這個母親時,他還可以逃命或自行離去,若嬰兒自行離去,母親就會發生自然流産。但過了四十九天,嬰兒神識就逃不出母胎了。是故懷孕初期四十九天墮胎,屬于輕罪;五十天以後墮胎,屬于重罪,原因即是如此也。

  

  古代醫學科技尚未發達研發X光與掃描,不明胎兒種種狀況,譬如不知男或女,六根是否健全,身體是否殘障,是否畸形,但由現代文明醫學科技能正確了知胎兒之狀況,若發現胎兒有如上種種嚴重瑕疵之際,往往夫妻倆有取擇墮胎之思惟(梵語cintana)。

  

  古代人與現代人思考模式確實有差距,古人較保守(因果觀、道德觀),往往遵守古法而不墮胎之思惟;但現代人心裏思考方向不一定遵守古法,而以現實生活狀況模式而墮胎,或許心想畸形胎兒出生,會給社會增添負擔,加上自己與胎兒未來之困擾因素,在多種考量之下決定墮胎了事。

  

  佛教處于因果立場,道德立場,殺業立場,是肯定不行墮胎之殺業也。

  

  業報未盡,而行安樂死,顯然違背業果,根本上佛教是無有此例。當今社會有人提倡安樂死,這還會牽涉到法律問題、人權問題、生者之意願等等。若病患者嚴重到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之際,若病患自己有強烈意願欲安樂死,法律、人權多方向考量若可行,是否開放松綁,確實值得批判與研究,癌末患者,諸多不能堪受癌細胞竄延之下,痛苦煎熬無能承受情景,確實有很多人服毒自盡,上吊斷命,不勝枚舉,諸如此例,是否可行安樂死,的確可研討之必要。

  

  

  

  45. 「嬰靈」是否存在?

  

   「嬰靈」字眼是現代人之名詞,意譯爲母親懷孕至出生數月期間,包括流産、墮胎、胎死腹中、或出生數月而死亡者,嬰兒之神識,謂之嬰靈。

  

  嬰靈之神識不可言無,若說無嬰靈,豈不斷滅說,唯物論說!因爲構成整體生命是色心緣起故。但嬰靈之壽命長短如何呢?嬰靈之果報隨其多生累劫之業因(梵語karma-hetu)有直接關系,快則被墮胎即隨其有緣之母親(六道)投胎轉世去,最慢則四十九天即投胎轉世,嬰靈之果報造業不同,故受報亦不同。

  

  

  

  46. 未學佛前自視高傲,曾惡心不敬尊經毀壞經典,破口罵僧,毀謗叁寶,事後甚感後悔,不知如何忏悔?

  

   凡夫衆生無始劫來無知造業,無明(梵語avidya)結罪,甚至明知故犯,已成習氣慣性作用,是故無明造業受苦于叁界六道輪回生死,永續周旋不出,爲聖者所悲愍故!

  

  未學佛者不明叁藏法義,對大聖佛陀之大智大悲大雄大力大喜大舍偉大精神全然無知,甚至人雲亦雲,卻闖禍造下毀壞經典,破口罵僧等諸罪行,

  事後清醒過來,或經人說法,善根(梵語kusala-mula)湧現,如今已成虔誠佛弟子,深感後悔往昔所造諸惡業,有忏悔心者,惡業是可消除淨化的,是可清淨的,天下再大之罪惡抵不過「悔」之一字,因爲罪性本空,幻化不可得。

  

  有忏悔心,有慚愧心者,此人亦可轉凡入聖,佛言:一闡提者亦可成佛。首先慶幸你有勇氣行忏悔心,乃至生大慚愧心,你能自發性,自覺性自救自度,實乃稀有難得。

  

  佛遺教經雲:『慚恥之服,于諸莊嚴,最爲第一,慚如鐵鈎,能製人非法,是故常當慚恥,無得暫替。若離慚恥,則失諸功德。有愧之人,則有善法。若無愧者,與諸禽獸無相異也。』

  

  如佛所言,佛子若起忏悔心、慚愧心,諸般惡業實可洗滌清淨,猶如汙穢不淨之布,經由洗滌潔淨還歸本淨。不然所造諸惡,豈可消溶斷喪本罪!造作如是惡因,必然感召惡果,畢竟因果如影隨形,絲毫不爽也!

  

  地藏菩薩本願經雲:『若有衆生出佛身血,毀謗叁寶,不敬尊經,亦當墮于無間地獄(梵名 Avici-naraka),千萬億劫求出無期。』

  

  

  

  47. 疑心念佛能否往生淨土?

  

   大聖佛陀弘宗演教,被度叁界,破衆生叁惑,普令有情出離苦海,同證無生,乃至廣演淨土法門,未曾絲毫妄語,聞佛演法親證涅槃者不計其數,往生極樂淨土者亦不勝枚舉。

  

  金剛經雲:『如來(梵語tathagata)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。』

  

  自古至今,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何其多,何以故?釋迦無虛言,彌陀無虛願,彌陀世尊所發四十八願,願願度衆生,無有任何一願不兌現,故稱大願王,念佛發願生西者,只要信願行叁資糧堅固不動搖,專注一心勇猛念佛,歸心似箭,淨念相續,畢命爲期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

  

  鼓音王經雲:『若有四衆受持阿彌陀佛名號,臨命終時佛與聖衆接引往生。』

  

  蕅益大師雲:『念佛工夫,只貴真實,信心第一,要信我是未成之佛,彌陀是已成之佛,其體無二;次信娑婆(梵語saha)是苦,安養是歸處。縱得上品善,若不回向,亦不得往生;若芝麻小善,懂得回向,亦得往生。』

  

  在在說明往生淨土信心之重要性,乃至發願回向絲毫也不可或缺之關鍵所在。如果念佛者心存懷疑,確實會感召生西諸多折扣,往生淨土不成;或生彼淨土之邊地七寶宮殿,但于五百歲中,常不見佛,不聞經法,不見菩薩聲聞聖衆,雖有余樂,猶不樂彼處,等到自己漸破疑心,深自悔責,願求往彼極樂,爾後彌陀願力與自力相應,即得生彼極樂佛國也。

  

  彌陀世尊從未妄語欺诳衆生,但是衆生自我生疑,讓自己墮疑宮城,雖然最後也生彼極樂,但浪得虛度歲月,菩提晚成,衆生自我愚癡,由疑心得如是報也!

  

  無量壽經雲:『慈氏菩薩白佛言:世尊!何因何緣,彼國人民,胎生化生?佛告慈氏,若有衆生以「疑惑心」,修諸功德,願生彼國,不了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,于此諸智,疑惑不信,然猶信罪福,修習善本,願生其國,此諸衆生,生彼宮殿,壽五百歲,常不見佛,不聞經法,不見菩薩聲聞聖衆,是故于彼國土,謂之胎生。

  

  若有衆生,明信佛智,乃至勝者,作諸功德,信心回向,此諸衆生,于七寶華中,自然化生,跏趺而坐,須臾之頃,身相光明,智慧功德,如諸菩薩具足成就。』

  

  信佛智慧、信佛願力不虛,與不信佛智,對佛之願力産生疑心,兩者感召果報差別懸殊,既已疑佛不信佛而感召疑宮城,若有忏悔心、慚愧心、自責心、悔過心,欲求離彼處,一心向佛欲生極樂,專注正念彌陀聖號,即得與佛本願相應,剎那生彼佛國。

  

  無量壽經雲:『以疑惑智慧故,生彼七寶宮殿,無有刑罰,乃至一念惡事,但于五百歲中,不見叁寶,不得供養,修諸善本,以此爲苦。雖有余樂,猶不樂彼處。若此衆生,識其本罪,深自悔責,求離彼處,即得如意,往詣無量壽佛所,恭敬供養,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余佛所。

  

  彌勒(梵名 Maitreya)當知!其有菩薩,疑惑者,爲失大利,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。』

  

  

  

  48. 金剛經大意在教導人「破相顯性」,請問如何破相顯性?

  

   金剛經乃般若品,處處皆令佛子正覺(梵語samyak-sambodhi)諸法無我,空無自性,如是了達洞徹緣起性空,性空緣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