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人,在自卫情急而杀人;或救度多数人而杀人,或救三乘圣人而杀人,杀人动机因有心无心而杀,其果报悬殊是有差异。
未受五戒而杀人,亦有罪报,不因无受戒而杀人即无罪报,杀人属性罪。性罪即指不论有受戒无受戒,只要构成杀死人即有罪,不是有受戒杀人而有罪,无受戒而杀人即无罪,故名性罪。
有受五戒而杀死人,即应受该有之果报,因果(梵语hetu-phala)平等故,但果报还尽,得人身会继续善根延续而学佛,因学佛而证菩提;无受五戒而杀死人,亦同等受该得之果报,无可赦免,无能逃避业报,因果平等故,但果报尽时,八识田中无种下受戒种子,无有佛法善根,无缘亲近三宝,故亦由业力牵制漂流,不得涅槃解脱,始终作个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流浪汉,六道苦命儿。是故受五戒杀死人与无受五戒杀死人,其意义与果报确实天渊之别。
43. 观世音菩萨之道场在何处?民间传说其前世为妙善公主是否正确?
观世音菩萨行化道场,可分二种:一、根本道场—指极乐世界,因观世音菩萨乃极乐世界(梵名 Sukhavati)之大菩萨,西方三圣之一。二、化现道场—在十方世界中,凡有观世音菩萨教化之处,即是观世音菩萨化现之道场。
以娑婆世界而言,华严经记载,印度南部有座普陀落伽山,是观世音菩萨在这娑婆世界最初示现之道场,在中国所知道之观世音菩萨道场,是浙江南海普陀山。
约果地而言,观世音菩萨(梵名 Avalokitesvara)早在无量劫前已成就无上佛道,名曰:正法明如来。约示现而言,乃倒驾慈航示现十方世界广度无量有情之大菩萨,非凡夫菩萨,非初地法身菩萨至十地法身菩萨,亦非等觉菩萨,而是证得佛地倒驾慈航,示现大菩萨之菩萨也。
观世音菩萨往昔曾为妙善公主。据编年通论卷十载,天神答南山道宣律师所问观音大士缘起时,谓往昔过去劫有庄严王,夫人名:宝应,生三女,长女名妙颜,次女名妙音,三女名妙善,现千手千眼圣像。民间传说妙善公主其由来,即由此衍生至民间是也。
44. 佛教对堕胎及安乐死之看法如何?
堕胎实亦杀生之一,受孕在四十九天内行堕胎属轻罪;五十天后而行堕胎属波罗夷罪(梵语parajika),意译为断头罪、杀死人之罪、重罪,依佛教而言实不应堕胎。但在怀孕初期四十九天,胎儿神识还可以自由进出母胎,因此,婴儿神识若发现将被堕胎,或是不喜欢这个母亲时,他还可以逃命或自行离去,若婴儿自行离去,母亲就会发生自然流产。但过了四十九天,婴儿神识就逃不出母胎了。是故怀孕初期四十九天堕胎,属于轻罪;五十天以后堕胎,属于重罪,原因即是如此也。
古代医学科技尚未发达研发X光与扫描,不明胎儿种种状况,譬如不知男或女,六根是否健全,身体是否残障,是否畸形,但由现代文明医学科技能正确了知胎儿之状况,若发现胎儿有如上种种严重瑕疵之际,往往夫妻俩有取择堕胎之思惟(梵语cintana)。
古代人与现代人思考模式确实有差距,古人较保守(因果观、道德观),往往遵守古法而不堕胎之思惟;但现代人心里思考方向不一定遵守古法,而以现实生活状况模式而堕胎,或许心想畸形胎儿出生,会给社会增添负担,加上自己与胎儿未来之困扰因素,在多种考量之下决定堕胎了事。
佛教处于因果立场,道德立场,杀业立场,是肯定不行堕胎之杀业也。
业报未尽,而行安乐死,显然违背业果,根本上佛教是无有此例。当今社会有人提倡安乐死,这还会牵涉到法律问题、人权问题、生者之意愿等等。若病患者严重到求生不得,求死不能之际,若病患自己有强烈意愿欲安乐死,法律、人权多方向考量若可行,是否开放松绑,确实值得批判与研究,癌末患者,诸多不能堪受癌细胞窜延之下,痛苦煎熬无能承受情景,确实有很多人服毒自尽,上吊断命,不胜枚举,诸如此例,是否可行安乐死,的确可研讨之必要。
45. 「婴灵」是否存在?
「婴灵」字眼是现代人之名词,意译为母亲怀孕至出生数月期间,包括流产、堕胎、胎死腹中、或出生数月而死亡者,婴儿之神识,谓之婴灵。
婴灵之神识不可言无,若说无婴灵,岂不断灭说,唯物论说!因为构成整体生命是色心缘起故。但婴灵之寿命长短如何呢?婴灵之果报随其多生累劫之业因(梵语karma-hetu)有直接关系,快则被堕胎即随其有缘之母亲(六道)投胎转世去,最慢则四十九天即投胎转世,婴灵之果报造业不同,故受报亦不同。
46. 未学佛前自视高傲,曾恶心不敬尊经毁坏经典,破口骂僧,毁谤三宝,事后甚感后悔,不知如何忏悔?
凡夫众生无始劫来无知造业,无明(梵语avidya)结罪,甚至明知故犯,已成习气惯性作用,是故无明造业受苦于三界六道轮回生死,永续周旋不出,为圣者所悲愍故!
未学佛者不明三藏法义,对大圣佛陀之大智大悲大雄大力大喜大舍伟大精神全然无知,甚至人云亦云,却闯祸造下毁坏经典,破口骂僧等诸罪行,
事后清醒过来,或经人说法,善根(梵语kusala-mula)涌现,如今已成虔诚佛弟子,深感后悔往昔所造诸恶业,有忏悔心者,恶业是可消除净化的,是可清净的,天下再大之罪恶抵不过「悔」之一字,因为罪性本空,幻化不可得。
有忏悔心,有惭愧心者,此人亦可转凡入圣,佛言:一阐提者亦可成佛。首先庆幸你有勇气行忏悔心,乃至生大惭愧心,你能自发性,自觉性自救自度,实乃稀有难得。
佛遗教经云:『惭耻之服,于诸庄严,最为第一,惭如铁钩,能制人非法,是故常当惭耻,无得暂替。若离惭耻,则失诸功德。有愧之人,则有善法。若无愧者,与诸禽兽无相异也。』
如佛所言,佛子若起忏悔心、惭愧心,诸般恶业实可洗涤清净,犹如污秽不净之布,经由洗涤洁净还归本净。不然所造诸恶,岂可消溶断丧本罪!造作如是恶因,必然感召恶果,毕竟因果如影随形,丝毫不爽也!
地藏菩萨本愿经云:『若有众生出佛身血,毁谤三宝,不敬尊经,亦当堕于无间地狱(梵名 Avici-naraka),千万亿劫求出无期。』
47. 疑心念佛能否往生净土?
大圣佛陀弘宗演教,被度三界,破众生三惑,普令有情出离苦海,同证无生,乃至广演净土法门,未曾丝毫妄语,闻佛演法亲证涅槃者不计其数,往生极乐净土者亦不胜枚举。
金刚经云:『如来(梵语tathagata)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如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』
自古至今,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何其多,何以故?释迦无虚言,弥陀无虚愿,弥陀世尊所发四十八愿,愿愿度众生,无有任何一愿不兑现,故称大愿王,念佛发愿生西者,只要信愿行三资粮坚固不动摇,专注一心勇猛念佛,归心似箭,净念相续,毕命为期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
鼓音王经云:『若有四众受持阿弥陀佛名号,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接引往生。』
蕅益大师云:『念佛工夫,只贵真实,信心第一,要信我是未成之佛,弥陀是已成之佛,其体无二;次信娑婆(梵语saha)是苦,安养是归处。纵得上品善,若不回向,亦不得往生;若芝麻小善,懂得回向,亦得往生。』
在在说明往生净土信心之重要性,乃至发愿回向丝毫也不可或缺之关键所在。如果念佛者心存怀疑,确实会感召生西诸多折扣,往生净土不成;或生彼净土之边地七宝宫殿,但于五百岁中,常不见佛,不闻经法,不见菩萨声闻圣众,虽有余乐,犹不乐彼处,等到自己渐破疑心,深自悔责,愿求往彼极乐,尔后弥陀愿力与自力相应,即得生彼极乐佛国也。
弥陀世尊从未妄语欺诳众生,但是众生自我生疑,让自己堕疑宫城,虽然最后也生彼极乐,但浪得虚度岁月,菩提晚成,众生自我愚痴,由疑心得如是报也!
无量寿经云:『慈氏菩萨白佛言:世尊!何因何缘,彼国人民,胎生化生?佛告慈氏,若有众生以「疑惑心」,修诸功德,愿生彼国,不了佛智、不思议智、不可称智、大乘广智、无等无伦最上胜智,于此诸智,疑惑不信,然犹信罪福,修习善本,愿生其国,此诸众生,生彼宫殿,寿五百岁,常不见佛,不闻经法,不见菩萨声闻圣众,是故于彼国土,谓之胎生。
若有众生,明信佛智,乃至胜者,作诸功德,信心回向,此诸众生,于七宝华中,自然化生,跏趺而坐,须臾之顷,身相光明,智慧功德,如诸菩萨具足成就。』
信佛智慧、信佛愿力不虚,与不信佛智,对佛之愿力产生疑心,两者感召果报差别悬殊,既已疑佛不信佛而感召疑宫城,若有忏悔心、惭愧心、自责心、悔过心,欲求离彼处,一心向佛欲生极乐,专注正念弥陀圣号,即得与佛本愿相应,剎那生彼佛国。
无量寿经云:『以疑惑智慧故,生彼七宝宫殿,无有刑罚,乃至一念恶事,但于五百岁中,不见三宝,不得供养,修诸善本,以此为苦。虽有余乐,犹不乐彼处。若此众生,识其本罪,深自悔责,求离彼处,即得如意,往诣无量寿佛所,恭敬供养,亦得遍至无量无数诸余佛所。
弥勒(梵名 Maitreya)当知!其有菩萨,疑惑者,为失大利,是故应当明信诸佛无上智慧。』
48. 金刚经大意在教导人「破相显性」,请问如何破相显性?
金刚经乃般若品,处处皆令佛子正觉(梵语samyak-sambodhi)诸法无我,空无自性,如是了达洞彻缘起性空,性空缘…
《佛学问答(第七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