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起之道,逐步离一切相,即见空性,见空性即见性,见性即见法身,见法身即见如来,如来即佛。
金刚经云:『此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』
修持金刚经大意在于破相离相,不住诸法相,离无所离,住无所住,究竟在显示出如来法身,这才是金刚经给佛子核心之启示。
金刚经云:『诸菩萨摩诃萨,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……是故须菩提!菩萨应离一切相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梵语anuttara-samyak-sambodhi)心。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生无所住心,若心有住,即为非住。』
「破相显性」,在在说明法身非相非色,无形无状,不能以色见法身,法身无色故。不可以眼见如来之法身,何以故?法身无相,云何得见,众生妙性亦复如是!亦不可以音声求如来,如来之法身非以音声可得,若可以音声闻得如来之法身,此也非如来之法身也;如众生自性,可否以耳闻,若可以耳闻,即非佛性也。
如来之法身非色非声非相,无形无状,不可以心思,不可以识识,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,如来处处破相离相,处处显性,悲心彻骨,相为性之相用,见相用不见性,见性即见如来,见如来即见法身。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,看时不见,悟则全彰,用时遍布法界(梵语dharma-dhatu),于行住坐卧,施为动作中皆性之用也,诸君见性否?
金刚经云:『须菩提于意云何!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?须菩提言:如是如是!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佛言:须菩提!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,转轮圣王即是如来。须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我解佛所说义,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。尔时世尊而说偈言: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』
49. 禅宗教人「看话头」,请问话头如何看?
「看话头」与「看话禅」意义无异。与「默照禅」相对称。为临济宗大慧宗杲之宗风。看,指见之意;话,即公案之意,即专就一则古人之话头,历久真实参究终于获得开悟,此种禅风称为看话禅。此禅风先慧后定,与「默照禅」之先定后慧大异其趣。
看话禅之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赵州从谂之「狗子无佛性」为始,而于唐末五代,拈提古则公案以摧破知觉情识之风极为兴盛。至宋代大慧宗杲则极力主张专门参看一则话头,后之临济宗皆奉为圭臬。尔后其风益盛,如明代中明本特为揭橥麻三斤、柏子树、须弥山、平常心是道、云门顾、赵州无等古公案,颇影响一代之禅风。
明、清以至于今,此禅风犹未绝。此外,宋代以后,禅净合习之思潮甚盛,以「阿弥陀佛」(梵名 Amita-buddha)四字为公案之风极盛一时,此亦为看话禅之一种。
古德圣僧又以「看话念佛」,即以一句「阿弥陀佛」,或「念佛者是谁」为公案,拈提参究,以求开悟;此亦为看话禅之一种。又称参究念佛、念佛公案。如将阿弥陀经「一心不乱」之语,分为事理二义,忆佛念佛,称为事一心;超越有无之念心,且断除前后际,仅以「阿弥陀佛」四字为话头,以此拈提,即可速达见性成佛,此为理一心。
在宋代,大慧宗杲主张看话禅,以心性开发之法门。当时永明寿祖师主张禅净共修之风亦盛。诸祖主张以「阿弥陀佛」四字作为话头,即可顿悟见性与往生,称为看话念佛。
「看话头」即是看守话未发之前之心,谓之看话头;若话已出,即成话尾,「参话头」即参究未发之本体性,其性空性无我,不生不灭,不增不减,远离相对待,性无有比,法身常住,光明自在,解脱涅槃(梵语nirvana)故。参究熏陶,克期取证,法身不显自显,不见自见,不会自会,乃至不证自证,终究之「参话头」—实乃「见性成佛」,「圆满三觉」为宗为依。
赐偈云:『你有我亦有,君无我亦无;有无俱不立,相对嘴卢都。』
50. 为何六祖惠能大师教人不可住心观净?
行道者证悟法身,不以住为住,不以观为观;若以住为住,则为沉空守寂、无事禅、枯木死灰禅、默照邪禅、默然静照、兀兀坐定,皆非禅之本意,乃偏倚之禅定。悟空住空,偏真涅槃,亦非佛意也。
观净者,观即净,净即观,非离净外有观,亦非观外有净,因为净即心,观亦是心(梵语citta),何必多此一举,将心观心!构成能所,即成对待,凡境心意识显矣,即落入有为生灭,我法对立,心境相对故。
六祖惠能大师乃实证实相无相无无相之圣者,对解脱涅槃之意,以圆满了义立场作此评论也。毕竟「住」当下即性也,「观」当下亦是性也;处处不落相对待,时时不构成有比,紧扣着法身绝待、无有比,如此法身荡荡,赤裸裸、金烁烁,一丝不挂,全然法身清净佛普现矣!
有心有志向开悟自性(梵语svabhava)法身者,依此顿教门如法奉行,人人皆可同证无上涅槃,必与十方诸佛所证无异,毕竟十方诸佛亦如是修证如是成佛故。
51. 请问法师我在家中自己作早晚课,该诵何经咒?
在家弟子有个家庭事业,确实经理诸事,忙碌交煎;但善根(梵语kusala-mula)深厚,还有心作早晚课,实为难能可贵,亦是末法中稀有难得之善男女。读诵经典作功课确实需要,因为白天经理事业,毫无空暇可参究佛法大意,理应早晚定时定量作功课,以净三业。
如何为自己立早晚课?又为何应诵经修行呢?众生易散漫、易懈怠、易原谅自己,自我找借口不精进修行,修行者在凡夫地本应勉强自我精进修道,理由有十二:一、易生懈怠。二、心性不定。三、人身难得。四、佛法难闻。五、人生苦短。六、生命无常(梵语anitya)。七、人生苦海。八、人道易觉悟。九、一暴百千劫。十、延续累世善根。十一、轮回路险。十二、终极佛道。
该诵何经咒呢?只要是了义经、圆满法、出世法、涅槃法、菩提法、净土法,一一皆可诵持;不了义、不圆满之典籍可省略,因为诵持不了义法,依旧不能出世解脱,无法证无生,那么佛道又如何能圆成?却反遭致虚度光阴,浪费青春,修行反浪得虚名,是故,选择经典受持读诵,乃至取择当早晚课诵,经典就不得不审慎取择。
约净土法门而言,当取净土三经为依归。约参禅悟道者而言,当取金刚经、六祖坛经、楞严经、楞伽经……等诸经为依归,选择经典订早晚课,应与自己所修之法门有相关,方易相应契机,终究同证菩提为上。
52. 请法师开示「伽蓝菩萨」之由来?
据佛祖统纪卷六智者传所载,隋代智者大师曾在玉泉山入定,定中见关圣帝君显灵,四处参访名师,欲求大师为他安头,长期执着已断之头,口出:还我头来……。智者大师一语道破曰:四大(梵语catvari maha-bhutani)本空,五蕴无我,岂有头颅之实有?帝君亦不愧是一位正义化身之智慧者,当下闻此法义,如晴天霹雳一般,剎那间悟入诸法无我之道,并彻悟自性无相之理,恍然大悟,欲作佛子,智者大师即为帝君授三归依。
关帝大发悲愿,化玉泉山崎岖之地为平址,以供大师建寺弘法。之后,又向大师求受五戒,而成为正式之佛弟子。后世佛教亦有将关帝列为伽蓝神者,因关帝既已为佛子,已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发愿拥护伽蓝,普令梵剎(梵语brahmaksetra)永安宁。后来佛子尊称为伽蓝菩萨。
关帝,原名羽,字云长。三国时蜀汉河东郡解县人。勇猛过人,为一代虎将。因素重情义,秉性忠直,故名垂青史。明神宗时,敕封为「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」。因此,后代民间多尊称为「关圣帝君」,或略称为「关帝」。
53. 世人观念认为:出家应存和尚本、尼姑本,才不会吃苦菜,真有这回事吗?
出家(梵语pravrajya)是一件神圣庄严大事,动机乃为成就无上佛道,普度四生六道同证菩提为宗旨。其道心与悲愿发心乃出于自发性,心甘情愿,法喜充满,道心坚固犹若金刚,如是作为方为正见出家。
如果想出家又想要存些和尚本(钱财)、尼姑本 (钱财),住佛寺才不会吃苦菜,那倒不必出家修行了,果真如此,请问是为了真修行而出家,或为钱而出家,如果是为了真修行而出家,佛门大道出家解脱正法,全然毫无劝人带着钱出家;若是为了钱而出家,此人根本无道心,尚未修行就畏惧忧虑在先,深怕出家无钱财会受人冷漠,或怕佛寺排挤诸想。
教内早期确实有些道场有如是情景,目前佛教界内亦有少数这些问题存在,但由于知识普遍提升,佛法透过卫星全球快速宣扬,流通世界五大洲,在电视、网路,一些平面资讯皆可得到如来正法,人人心中对佛法思想已有所普遍了解,对于为何要出家修行,出家修行者应具备些什么条件?出家真正动机目的何在?都已了然正见正解,实乃可贺可喜也!是故,对于出家应存和尚本、尼姑本才不会在佛寺吃到苦头等偏激思想,已有所净化与厘清之功。
出家修行是一件大喜事,为了解脱生死轮回而出家,为广度无量有情而出家,为离苦得乐自度度人而出家,为证法身涅槃而出家,为成就福慧圆满成佛而出家,发如是心而出家,是名正见(梵语samyag-drsti)出家。
开悟圣僧云:『孔雀虽有色严身,不如鸿鹤能远飞;白衣虽有富贵力,不如出家功德深。』
出家乃出三界家、出六道轮回家、出生死苦海家、出烦恼无明家、出…
《佛学问答(第七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