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七輯)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起之道,逐步離一切相,即見空性,見空性即見性,見性即見法身,見法身即見如來,如來即佛。

  

  金剛經雲:『此人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所以者何?我相即是非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即是非相。何以故?離一切諸相,即名諸佛。』

  

  修持金剛經大意在于破相離相,不住諸法相,離無所離,住無所住,究竟在顯示出如來法身,這才是金剛經給佛子核心之啓示。

  

  金剛經雲:『諸菩薩摩诃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……是故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(梵語anuttara-samyak-sambodhi)心。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,若心有住,即爲非住。』

  

  「破相顯性」,在在說明法身非相非色,無形無狀,不能以色見法身,法身無色故。不可以眼見如來之法身,何以故?法身無相,雲何得見,衆生妙性亦複如是!亦不可以音聲求如來,如來之法身非以音聲可得,若可以音聲聞得如來之法身,此也非如來之法身也;如衆生自性,可否以耳聞,若可以耳聞,即非佛性也。

  

  如來之法身非色非聲非相,無形無狀,不可以心思,不可以識識,不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,如來處處破相離相,處處顯性,悲心徹骨,相爲性之相用,見相用不見性,見性即見如來,見如來即見法身。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,看時不見,悟則全彰,用時遍布法界(梵語dharma-dhatu),于行住坐臥,施爲動作中皆性之用也,諸君見性否?

  

  金剛經雲:『須菩提于意雲何!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?須菩提言:如是如是!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佛言:須菩提!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,轉輪聖王即是如來。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如我解佛所說義,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。爾時世尊而說偈言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』

  

  

  

  

  49. 禅宗教人「看話頭」,請問話頭如何看?

  

   「看話頭」與「看話禅」意義無異。與「默照禅」相對稱。爲臨濟宗大慧宗杲之宗風。看,指見之意;話,即公案之意,即專就一則古人之話頭,曆久真實參究終于獲得開悟,此種禅風稱爲看話禅。此禅風先慧後定,與「默照禅」之先定後慧大異其趣。

  

  看話禅之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趙州從谂之「狗子無佛性」爲始,而于唐末五代,拈提古則公案以摧破知覺情識之風極爲興盛。至宋代大慧宗杲則極力主張專門參看一則話頭,後之臨濟宗皆奉爲圭臬。爾後其風益盛,如明代中明本特爲揭橥麻叁斤、柏子樹、須彌山、平常心是道、雲門顧、趙州無等古公案,頗影響一代之禅風。

  

  明、清以至于今,此禅風猶未絕。此外,宋代以後,禅淨合習之思潮甚盛,以「阿彌陀佛」(梵名 Amita-buddha)四字爲公案之風極盛一時,此亦爲看話禅之一種。

  

  古德聖僧又以「看話念佛」,即以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或「念佛者是誰」爲公案,拈提參究,以求開悟;此亦爲看話禅之一種。又稱參究念佛、念佛公案。如將阿彌陀經「一心不亂」之語,分爲事理二義,憶佛念佛,稱爲事一心;超越有無之念心,且斷除前後際,僅以「阿彌陀佛」四字爲話頭,以此拈提,即可速達見性成佛,此爲理一心。

  

  在宋代,大慧宗杲主張看話禅,以心性開發之法門。當時永明壽祖師主張禅淨共修之風亦盛。諸祖主張以「阿彌陀佛」四字作爲話頭,即可頓悟見性與往生,稱爲看話念佛。

  

  「看話頭」即是看守話未發之前之心,謂之看話頭;若話已出,即成話尾,「參話頭」即參究未發之本體性,其性空性無我,不生不滅,不增不減,遠離相對待,性無有比,法身常住,光明自在,解脫涅槃(梵語nirvana)故。參究熏陶,克期取證,法身不顯自顯,不見自見,不會自會,乃至不證自證,終究之「參話頭」—實乃「見性成佛」,「圓滿叁覺」爲宗爲依。

  

  賜偈雲:『你有我亦有,君無我亦無;有無俱不立,相對嘴盧都。』

  

  

  

  50. 爲何六祖惠能大師教人不可住心觀淨?

  

   行道者證悟法身,不以住爲住,不以觀爲觀;若以住爲住,則爲沈空守寂、無事禅、枯木死灰禅、默照邪禅、默然靜照、兀兀坐定,皆非禅之本意,乃偏倚之禅定。悟空住空,偏真涅槃,亦非佛意也。

  

  觀淨者,觀即淨,淨即觀,非離淨外有觀,亦非觀外有淨,因爲淨即心,觀亦是心(梵語citta),何必多此一舉,將心觀心!構成能所,即成對待,凡境心意識顯矣,即落入有爲生滅,我法對立,心境相對故。

  

  六祖惠能大師乃實證實相無相無無相之聖者,對解脫涅槃之意,以圓滿了義立場作此評論也。畢竟「住」當下即性也,「觀」當下亦是性也;處處不落相對待,時時不構成有比,緊扣著法身絕待、無有比,如此法身蕩蕩,赤裸裸、金爍爍,一絲不挂,全然法身清淨佛普現矣!

  

  有心有志向開悟自性(梵語svabhava)法身者,依此頓教門如法奉行,人人皆可同證無上涅槃,必與十方諸佛所證無異,畢竟十方諸佛亦如是修證如是成佛故。

  

  

  

  

  51. 請問法師我在家中自己作早晚課,該誦何經咒?

  

   在家弟子有個家庭事業,確實經理諸事,忙碌交煎;但善根(梵語kusala-mula)深厚,還有心作早晚課,實爲難能可貴,亦是末法中稀有難得之善男女。讀誦經典作功課確實需要,因爲白天經理事業,毫無空暇可參究佛法大意,理應早晚定時定量作功課,以淨叁業。

  

  如何爲自己立早晚課?又爲何應誦經修行呢?衆生易散漫、易懈怠、易原諒自己,自我找借口不精進修行,修行者在凡夫地本應勉強自我精進修道,理由有十二:一、易生懈怠。二、心性不定。叁、人身難得。四、佛法難聞。五、人生苦短。六、生命無常(梵語anitya)。七、人生苦海。八、人道易覺悟。九、一暴百千劫。十、延續累世善根。十一、輪回路險。十二、終極佛道。

  

  該誦何經咒呢?只要是了義經、圓滿法、出世法、涅槃法、菩提法、淨土法,一一皆可誦持;不了義、不圓滿之典籍可省略,因爲誦持不了義法,依舊不能出世解脫,無法證無生,那麼佛道又如何能圓成?卻反遭致虛度光陰,浪費青春,修行反浪得虛名,是故,選擇經典受持讀誦,乃至取擇當早晚課誦,經典就不得不審慎取擇。

  

  約淨土法門而言,當取淨土叁經爲依歸。約參禅悟道者而言,當取金剛經、六祖壇經、楞嚴經、楞伽經……等諸經爲依歸,選擇經典訂早晚課,應與自己所修之法門有相關,方易相應契機,終究同證菩提爲上。

  

  

  

  52. 請法師開示「伽藍菩薩」之由來?

  

   據佛祖統紀卷六智者傳所載,隋代智者大師曾在玉泉山入定,定中見關聖帝君顯靈,四處參訪名師,欲求大師爲他安頭,長期執著已斷之頭,口出:還我頭來……。智者大師一語道破曰:四大(梵語catvari maha-bhutani)本空,五蘊無我,豈有頭顱之實有?帝君亦不愧是一位正義化身之智慧者,當下聞此法義,如晴天霹雳一般,剎那間悟入諸法無我之道,並徹悟自性無相之理,恍然大悟,欲作佛子,智者大師即爲帝君授叁歸依。

  

  關帝大發悲願,化玉泉山崎岖之地爲平址,以供大師建寺弘法。之後,又向大師求受五戒,而成爲正式之佛弟子。後世佛教亦有將關帝列爲伽藍神者,因關帝既已爲佛子,已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發願擁護伽藍,普令梵剎(梵語brahmaksetra)永安甯。後來佛子尊稱爲伽藍菩薩。

  

  關帝,原名羽,字雲長。叁國時蜀漢河東郡解縣人。勇猛過人,爲一代虎將。因素重情義,秉性忠直,故名垂青史。明神宗時,敕封爲「叁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」。因此,後代民間多尊稱爲「關聖帝君」,或略稱爲「關帝」。

  

  

  

  53. 世人觀念認爲:出家應存和尚本、尼姑本,才不會吃苦菜,真有這回事嗎?

  

   出家(梵語pravrajya)是一件神聖莊嚴大事,動機乃爲成就無上佛道,普度四生六道同證菩提爲宗旨。其道心與悲願發心乃出于自發性,心甘情願,法喜充滿,道心堅固猶若金剛,如是作爲方爲正見出家。

  

  如果想出家又想要存些和尚本(錢財)、尼姑本 (錢財),住佛寺才不會吃苦菜,那倒不必出家修行了,果真如此,請問是爲了真修行而出家,或爲錢而出家,如果是爲了真修行而出家,佛門大道出家解脫正法,全然毫無勸人帶著錢出家;若是爲了錢而出家,此人根本無道心,尚未修行就畏懼憂慮在先,深怕出家無錢財會受人冷漠,或怕佛寺排擠諸想。

  

  教內早期確實有些道場有如是情景,目前佛教界內亦有少數這些問題存在,但由于知識普遍提升,佛法透過衛星全球快速宣揚,流通世界五大洲,在電視、網路,一些平面資訊皆可得到如來正法,人人心中對佛法思想已有所普遍了解,對于爲何要出家修行,出家修行者應具備些什麼條件?出家真正動機目的何在?都已了然正見正解,實乃可賀可喜也!是故,對于出家應存和尚本、尼姑本才不會在佛寺吃到苦頭等偏激思想,已有所淨化與厘清之功。

  

  出家修行是一件大喜事,爲了解脫生死輪回而出家,爲廣度無量有情而出家,爲離苦得樂自度度人而出家,爲證法身涅槃而出家,爲成就福慧圓滿成佛而出家,發如是心而出家,是名正見(梵語samyag-drsti)出家。

  

  開悟聖僧雲:『孔雀雖有色嚴身,不如鴻鶴能遠飛;白衣雖有富貴力,不如出家功德深。』

  

  出家乃出叁界家、出六道輪回家、出生死苦海家、出煩惱無明家、出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