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七輯)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情愛打結糾纏家,發如是心出家方合佛意,若不符合這些根本觀念而出家,人雲亦雲,自我意識作祟,亦難免處處障道,自殘善根,自我沈溺生死輪回之窠臼,流浪叁界,生死輪回,受大苦聚,永無止息。

  

  出家修道應時時刻刻心存解脫生死爲念,明心見性爲念,證法身涅槃爲念,達無生法忍(梵語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爲念,成就叁覺圓滿入佛地爲念,成佛度生爲念,是名正念。

  

  五燈會元百丈文章雲:『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,體露真常,不拘文字,心性無染,本自真成,但離妄緣,即如如佛。』

  

  

  

  54. 家屬往生爲何暫時不能哭泣與移動?

  

   人死亡後並非代表一切皆消滅,若連同神識亦滅,否定神識存在,這是邪見之唯物論。依佛法而言,構成整體生命存在是色心緣起論,不偏唯心與唯物。縱然唯物之四大已生滅烏有,但神識亦然存在,茲當命終之際,即隨其習氣(梵語vasana)、念力、業力所牽引,構成投胎轉世,而輪回六道,投生六道之哪一道,由習氣、業力、念力(梵語smrti-balani)所定奪,一般人是無法掌控支配,是名平等。

  

  若有修有證之行道者,既已修證得解脫涅槃,即能隨其意願而得大自在。換句話說,可隨其解脫法身乘願再來度生,或自在出入六道之任何一道而得自在無礙,隨順因緣度衆生,神通變化無障礙故。因爲聖者自性解脫,妙用無方,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故。

  

  一般凡人毫無修行,自性無戒定慧,心境柔弱,沒有定力之功,遇事心性散亂,脆弱浮動,載浮載沈,漂渺不定,是故,當命終舍報之剎那,暫且將其軀體簡單放平,千萬不可哭泣或硬性搬動,何以故?因爲剛命終者,雖已舍報,但神識猶存彌留軀體,在尚未離去之前,一切皆靈靈覺覺,清清楚楚于一心,若觸動他,或哭泣哀嚎,亡者之神識亦有所聽受,只是徒勞添增亡者憂傷之感,對他毫無利益,本可隨其善業投生善道,但由眷屬親人之哭泣呼叫搬動之故,擾亂神識,觸動身體,亡靈生大苦惱與憎恨,當下由善生轉而墮惡趣,由是之故,我佛弟子應正視命終者之權益,亦即投生善道或往生淨土之大因緣是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55. 出家度衆生成佛是美事,但全世界人人都出家了,那豈不是人類斷種了?

  

   當今社會與世界,確實諸多之人對佛法已正信正見(梵語samyag-drsti),也有很多人欲一心出家修行,相對的也絕對有人不想出家修行,善根也沒有某種程度成熟,也有主張在家修行,諸多因緣,在不同思惟領域中,層出不窮之觀念,焉能嘴巴說一說,欲出家即可出家?確實出家修道是絕對正確思想與行爲,應具備正見佛法,善根慧根要成熟,福德因緣要具足,家眷親人無障礙,自己多生累劫菩提正因具足、身心無殘缺、無負人債、無訴訟,感情處理圓滿,綜合出家因緣無欠缺,方得如願以償—出家。

  

  舉例出這些因素,我能一一過關嗎?能無障礙嗎?乃至能一一順利嗎?嚴重者自己之習氣、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、諸多感情血濃于水等等,自我能突破重圍嗎?實在難上加難,困上加困,不簡單就是不簡單,萬人找不到一人而能如意出家也。

  

  是故,要全世界人人都出家,人類絕種,是永遠不可能成立;我若反問發問之人:那你欲出家否?相信答案很清楚:NO、NO、impossible不可能啦!我有十個百個理由說我不可能出家。我長得美麗大方、人緣好、教育高、有好事業、毫無善根、有男朋友,若出家,豈不是失去傳宗接代,斷人種了!理由問題比他人更多。諸位仁者細心思惟!全世界之人都出家了,最起碼問問題之人還有她一人未出家哩!所以這個問題是不會發生的。

  

  縱然全世界之人都出家修行了,人種斷滅了,有何不好?有何不可?學佛最終目的就是成佛,成聖成佛是多麼莊嚴無上,成就大慈大悲大智大願大喜大舍,究竟圓滿人格,成就佛道實乃至上至尊之大事,證法身涅槃,光明自在,清淨無爲至樂,具足叁身(梵語trayah kayah)四智五眼六通,無事不辦,無理不通,學無所學,無學無爲,超然無事道人,悠遊十方世界,逍遙光明自在無所障礙,有何不可!有何不好!難道非要作叁界苦命兒,六道流浪漢不可,沈浸苦海卡好(臺語)。

  

  勿忘記人類亦是六道輪回之一道也。人道倫理,傳宗接代之觀念,若無徹底淨化,邪見不導正,欲得出離六道、斷叁界,無有是處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6. 何謂「一闡提」?一闡提之人可否成佛?

  

   一闡提(梵語icchantika)之音譯。此語原爲「正有欲求之人」,故譯爲斷善根、信不具足、極欲、大貪、無種性、燒種,即指斷絕一切善根,無法成佛者。

  

  入楞伽經卷二分闡提爲二:一、斷善闡提,即本來即缺解脫因者(斷善根)。二、大悲闡提,又作菩薩闡提,即菩薩本著救度一切衆生之悲願,而故意不入涅槃(梵語nirvana)。

  

  大莊嚴論經卷一中,亦有二說:一、有性闡提,借助佛力,終了亦可成佛者。二、無性闡提,無論至何時,皆不得成佛者。在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上,則立有斷善闡提、大悲闡提和無性闡提叁者之說。其中,斷善闡提乃屬有性闡提一類。一闡提發心至難,喻若天生之盲人難以治愈,故喻爲生盲闡提。

  

  昔時,道生主張「闡提成佛」之說,遭受守舊僧衆之抨擊,直至昙無谶譯出「大般涅槃經」後,此類說法乃漸被接受。然法相宗仍主張有不能成佛之衆生存在;天臺、華嚴及其他大乘諸宗,則主張一切衆生皆能成佛。故一闡提能否成佛,猶爲教界爭論之問題。

  

  

  

  

  57. 無知造業有果報嗎?

  

   無知亦即無明之意,無明(梵語avidya),亦爲煩惱之別稱。即不如實知見之意;即暗昧事物,不通達真理與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狀態。亦即不達、不解、不了,而以愚癡爲其自相。泛指無智、愚昧,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認識。爲十二因緣之一。又作無明支。俱舍宗、唯識宗立無明爲心所(心之作用)之一,即稱作癡。

  

  無知造業,即非故意造作,心對事理真相不知而造業,果報還是有,不因無知或無明廣造諸業就消減而無罪報。如果無明造業或無知造業而不感召果報,那麼多生累劫以來所造之殺盜淫妄,何以惡性循環相續殺盜淫妄相互仇對,不止不休!又爲何無始劫來載浮載沈不出于六道沈淪?凡夫就是處于迷妄無知而廣造諸惡,是故輪回叁界周旋不出,畢竟,因果平等,業報如影隨形,絲毫之業因也無法遁迹而幸免!

  

  不故思業與故思業中,受他人之強製或由于無智所造之輕業,不熏增業種子,稱爲不增長業。據瑜伽師地論卷九載,十種不增長業,一、夢所作業,謂夢中所爲,非意思所起,亦非身口所作,是爲不增長業。二、無知所作業,謂無所知覺之人,所作之業,皆非意思所起,是爲不增長業。叁、無故思所作業,謂身口所作之業,非故意所思而起,是爲不增長業。四、不利不數所作業,謂不以利養而作,亦不數數而作,是爲不增長業。五、狂亂所作業,謂癡狂昏亂之人,于身口所作,本非故意,亦非知覺,是爲不增長業。六、失念所作業,謂人既失正念,即同迷癡,凡所作之業,皆不由意地而起,是爲不增長業。七、非樂欲所作業,謂凡所作業,必從樂欲心而起,若其所作,既非樂欲,是爲不增長業。八、自性無記業,謂無記性(不善不惡之性)所作,非善因緣,亦非不善因緣,是爲不增長業。九、悔所損業,謂先所作業,既生慚愧,悔過遷善,其業即損,是爲不增長業。十、對治所損業,謂所作業,方便對治,如瞋心起時,即以慈悲(梵語maitrya-karuna)對治,其業損減,是爲不增長業。

  

  綜觀而言!所作之業,處于非故意或無心而作業,就不會增長業力之延續,其業種無力推動故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8. 救了一百人之功德,殺了一人之罪,可否抵消百人中之一位,則剩九十九位之功德,如是論功過可行否?

  

   世人往往如是論功過,乍看之下有點道理,但約佛法立場而言,是不符合因果平等之法。殺人有殺人之罪惡因果,救人有救人之功德因果,而功過是不可能互爲相抵消。

  

  唯識宗明確啓發佛子,造作善因或惡因,這些善惡種子會烙印八識田中,八識如倉庫一般爲這善惡種子保存堅固,絲毫不會散失。一旦多生累劫之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現前與外境之緣會合,果報當下産生,果報之現前是由自己業障現前而感召,要現什麼果報,乃由八識田中所儲存之善惡種子決定,而決定之善惡種子之強弱輕重是關鍵所在。若惡種子較爲強烈則先現惡報,若善種子較強烈則先現善報。在善惡果報中微妙不可思議,所現之報不局限現世與過去世,乃至無始劫前之善惡種子亦如實而報,故說,果報現前乃由善惡種子之強弱輕重所決定故。

  

  果報(梵語vipaka)現前微妙不可思議,甚至于救一百條人命之善業,有時因緣晚成熟,而遲遲晚報;反而殺人一命之惡業,卻因緣先成熟而早報。總之,善惡之報實相即如是。

  

  業障現前,當受果報之際,是善惡現前之自我感召,絕非佛菩薩所支配,更非上帝神明在操控,亦非任何人可左右,亦非閻羅王所安排,而是自己所造之業因,如今已成熟而受果報是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59. 如何降伏「貢高我慢」?

  

   我慢(梵語atma-mana)。謂視「我」爲一己之中心,由此所執之「我」而形成憍慢心。爲七慢之一、九慢之一。成唯識論卷四雲:『我慢者,謂踞傲恃所執我,令心高舉,故名我慢。』

  

  貢高我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