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七辑)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情爱打结纠缠家,发如是心出家方合佛意,若不符合这些根本观念而出家,人云亦云,自我意识作祟,亦难免处处障道,自残善根,自我沉溺生死轮回之窠臼,流浪三界,生死轮回,受大苦聚,永无止息。

  

  出家修道应时时刻刻心存解脱生死为念,明心见性为念,证法身涅槃为念,达无生法忍(梵语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为念,成就三觉圆满入佛地为念,成佛度生为念,是名正念。

  

  五灯会元百丈文章云:『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,体露真常,不拘文字,心性无染,本自真成,但离妄缘,即如如佛。』

  

  

  

  54. 家属往生为何暂时不能哭泣与移动?

  

   人死亡后并非代表一切皆消灭,若连同神识亦灭,否定神识存在,这是邪见之唯物论。依佛法而言,构成整体生命存在是色心缘起论,不偏唯心与唯物。纵然唯物之四大已生灭乌有,但神识亦然存在,兹当命终之际,即随其习气(梵语vasana)、念力、业力所牵引,构成投胎转世,而轮回六道,投生六道之哪一道,由习气、业力、念力(梵语smrti-balani)所定夺,一般人是无法掌控支配,是名平等。

  

  若有修有证之行道者,既已修证得解脱涅槃,即能随其意愿而得大自在。换句话说,可随其解脱法身乘愿再来度生,或自在出入六道之任何一道而得自在无碍,随顺因缘度众生,神通变化无障碍故。因为圣者自性解脱,妙用无方,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故。

  

  一般凡人毫无修行,自性无戒定慧,心境柔弱,没有定力之功,遇事心性散乱,脆弱浮动,载浮载沉,漂渺不定,是故,当命终舍报之剎那,暂且将其躯体简单放平,千万不可哭泣或硬性搬动,何以故?因为刚命终者,虽已舍报,但神识犹存弥留躯体,在尚未离去之前,一切皆灵灵觉觉,清清楚楚于一心,若触动他,或哭泣哀嚎,亡者之神识亦有所听受,只是徒劳添增亡者忧伤之感,对他毫无利益,本可随其善业投生善道,但由眷属亲人之哭泣呼叫搬动之故,扰乱神识,触动身体,亡灵生大苦恼与憎恨,当下由善生转而堕恶趣,由是之故,我佛弟子应正视命终者之权益,亦即投生善道或往生净土之大因缘是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55. 出家度众生成佛是美事,但全世界人人都出家了,那岂不是人类断种了?

  

   当今社会与世界,确实诸多之人对佛法已正信正见(梵语samyag-drsti),也有很多人欲一心出家修行,相对的也绝对有人不想出家修行,善根也没有某种程度成熟,也有主张在家修行,诸多因缘,在不同思惟领域中,层出不穷之观念,焉能嘴巴说一说,欲出家即可出家?确实出家修道是绝对正确思想与行为,应具备正见佛法,善根慧根要成熟,福德因缘要具足,家眷亲人无障碍,自己多生累劫菩提正因具足、身心无残缺、无负人债、无诉讼,感情处理圆满,综合出家因缘无欠缺,方得如愿以偿—出家。

  

  举例出这些因素,我能一一过关吗?能无障碍吗?乃至能一一顺利吗?严重者自己之习气、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、诸多感情血浓于水等等,自我能突破重围吗?实在难上加难,困上加困,不简单就是不简单,万人找不到一人而能如意出家也。

  

  是故,要全世界人人都出家,人类绝种,是永远不可能成立;我若反问发问之人:那你欲出家否?相信答案很清楚:NO、NO、impossible不可能啦!我有十个百个理由说我不可能出家。我长得美丽大方、人缘好、教育高、有好事业、毫无善根、有男朋友,若出家,岂不是失去传宗接代,断人种了!理由问题比他人更多。诸位仁者细心思惟!全世界之人都出家了,最起码问问题之人还有她一人未出家哩!所以这个问题是不会发生的。

  

  纵然全世界之人都出家修行了,人种断灭了,有何不好?有何不可?学佛最终目的就是成佛,成圣成佛是多么庄严无上,成就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大喜大舍,究竟圆满人格,成就佛道实乃至上至尊之大事,证法身涅槃,光明自在,清净无为至乐,具足三身(梵语trayah kayah)四智五眼六通,无事不办,无理不通,学无所学,无学无为,超然无事道人,悠游十方世界,逍遥光明自在无所障碍,有何不可!有何不好!难道非要作三界苦命儿,六道流浪汉不可,沉浸苦海卡好(台语)。

  

  勿忘记人类亦是六道轮回之一道也。人道伦理,传宗接代之观念,若无彻底净化,邪见不导正,欲得出离六道、断三界,无有是处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6. 何谓「一阐提」?一阐提之人可否成佛?

  

   一阐提(梵语icchantika)之音译。此语原为「正有欲求之人」,故译为断善根、信不具足、极欲、大贪、无种性、烧种,即指断绝一切善根,无法成佛者。

  

  入楞伽经卷二分阐提为二:一、断善阐提,即本来即缺解脱因者(断善根)。二、大悲阐提,又作菩萨阐提,即菩萨本着救度一切众生之悲愿,而故意不入涅槃(梵语nirvana)。

  

  大庄严论经卷一中,亦有二说:一、有性阐提,借助佛力,终了亦可成佛者。二、无性阐提,无论至何时,皆不得成佛者。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,则立有断善阐提、大悲阐提和无性阐提三者之说。其中,断善阐提乃属有性阐提一类。一阐提发心至难,喻若天生之盲人难以治愈,故喻为生盲阐提。

  

  昔时,道生主张「阐提成佛」之说,遭受守旧僧众之抨击,直至昙无谶译出「大般涅槃经」后,此类说法乃渐被接受。然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之众生存在;天台、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,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。故一阐提能否成佛,犹为教界争论之问题。

  

  

  

  

  57. 无知造业有果报吗?

  

   无知亦即无明之意,无明(梵语avidya),亦为烦恼之别称。即不如实知见之意;即暗昧事物,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。亦即不达、不解、不了,而以愚痴为其自相。泛指无智、愚昧,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。为十二因缘之一。又作无明支。俱舍宗、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(心之作用)之一,即称作痴。

  

  无知造业,即非故意造作,心对事理真相不知而造业,果报还是有,不因无知或无明广造诸业就消减而无罪报。如果无明造业或无知造业而不感召果报,那么多生累劫以来所造之杀盗淫妄,何以恶性循环相续杀盗淫妄相互仇对,不止不休!又为何无始劫来载浮载沉不出于六道沉沦?凡夫就是处于迷妄无知而广造诸恶,是故轮回三界周旋不出,毕竟,因果平等,业报如影随形,丝毫之业因也无法遁迹而幸免!

  

  不故思业与故思业中,受他人之强制或由于无智所造之轻业,不熏增业种子,称为不增长业。据瑜伽师地论卷九载,十种不增长业,一、梦所作业,谓梦中所为,非意思所起,亦非身口所作,是为不增长业。二、无知所作业,谓无所知觉之人,所作之业,皆非意思所起,是为不增长业。三、无故思所作业,谓身口所作之业,非故意所思而起,是为不增长业。四、不利不数所作业,谓不以利养而作,亦不数数而作,是为不增长业。五、狂乱所作业,谓痴狂昏乱之人,于身口所作,本非故意,亦非知觉,是为不增长业。六、失念所作业,谓人既失正念,即同迷痴,凡所作之业,皆不由意地而起,是为不增长业。七、非乐欲所作业,谓凡所作业,必从乐欲心而起,若其所作,既非乐欲,是为不增长业。八、自性无记业,谓无记性(不善不恶之性)所作,非善因缘,亦非不善因缘,是为不增长业。九、悔所损业,谓先所作业,既生惭愧,悔过迁善,其业即损,是为不增长业。十、对治所损业,谓所作业,方便对治,如瞋心起时,即以慈悲(梵语maitrya-karuna)对治,其业损减,是为不增长业。

  

  综观而言!所作之业,处于非故意或无心而作业,就不会增长业力之延续,其业种无力推动故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8. 救了一百人之功德,杀了一人之罪,可否抵消百人中之一位,则剩九十九位之功德,如是论功过可行否?

  

   世人往往如是论功过,乍看之下有点道理,但约佛法立场而言,是不符合因果平等之法。杀人有杀人之罪恶因果,救人有救人之功德因果,而功过是不可能互为相抵消。

  

  唯识宗明确启发佛子,造作善因或恶因,这些善恶种子会烙印八识田中,八识如仓库一般为这善恶种子保存坚固,丝毫不会散失。一旦多生累劫之业障(梵语karmavarana)现前与外境之缘会合,果报当下产生,果报之现前是由自己业障现前而感召,要现什么果报,乃由八识田中所储存之善恶种子决定,而决定之善恶种子之强弱轻重是关键所在。若恶种子较为强烈则先现恶报,若善种子较强烈则先现善报。在善恶果报中微妙不可思议,所现之报不局限现世与过去世,乃至无始劫前之善恶种子亦如实而报,故说,果报现前乃由善恶种子之强弱轻重所决定故。

  

  果报(梵语vipaka)现前微妙不可思议,甚至于救一百条人命之善业,有时因缘晚成熟,而迟迟晚报;反而杀人一命之恶业,却因缘先成熟而早报。总之,善恶之报实相即如是。

  

  业障现前,当受果报之际,是善恶现前之自我感召,绝非佛菩萨所支配,更非上帝神明在操控,亦非任何人可左右,亦非阎罗王所安排,而是自己所造之业因,如今已成熟而受果报是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59. 如何降伏「贡高我慢」?

  

   我慢(梵语atma-mana)。谓视「我」为一己之中心,由此所执之「我」而形成憍慢心。为七慢之一、九慢之一。成唯识论卷四云:『我慢者,谓踞傲恃所执我,令心高举,故名我慢。』

  

  贡高我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七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