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剛初發心者,有修得二世叁世五六世者,亦有修得多生累劫者,有修得證果者,有究竟果位者,故慈悲心有衆生緣慈悲、法緣慈悲、無緣慈悲等叁種之差別。
27. 善根成熟不易,應如何培養善根?
善根(梵語kusala-mula)之成熟實乃不易,假如那麼容易,四生六道衆生早就成就菩提、成佛去了,何來衆生無邊度不盡!衆生習氣深重,業障層層無盡,叁毒熾盛,個性剛強難化難調。更有煩惱障障住善根,有所知障障住菩提,清淨解脫之菩提自性被覆蓋,漂流叁界,流浪六道,長劫憂悲苦惱,故曰凡夫(梵語prthag-jana)。
善根之培養應具八德:一、親近善知識。二、聽聞正法。叁、斷惡行善。四、關懷弱勢。五、常發救度殘障、智障者之心。六、救濟貧窮困苦之人。七、發菩提心。八、歸敬叁寶。
佛何人也?我何人也?有爲者亦若是,佛能成佛,我輩亦能成佛,佛也是由凡人修行而成佛的,佛亦由這八德培養善根而逐步由凡入聖,故經雲:「我是已成之佛,汝等是未來佛。」佛佛道同,法法平等,成佛無有特權,人人依如來正法而進修,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也。
28. 實相念佛如何念?
實相(梵語dharmata)念佛者,即是念自我本源天真佛,即是自性佛,念即是佛,佛即是念;離念無佛,離佛無念,念當下即是佛,非離念外有佛,亦非離佛外有念,念佛一如,若如是見,名爲正見(梵語samyag-drsti),亦名實相念佛。
實相即是諸佛法身,法身實相無相,無相無無相。實相真空妙有,念佛佛念達絕待,無有對立,每一念即佛念,念念皆佛念,佛念皆念念,當下即實相真谛。見性念佛,念念皆法身之用也,名之實相念佛。
29. 何謂「分段生死」與「變易生死」?
分段生死是叁界內四生六道衆生其生死(梵語samsara)輪回流轉之真相,隨其業報感召一世一世,或一段一段可見之身分形段可見。變易生死是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外叁乘之生死,已無生死輪回之分段生死,無身分形段可見,只是在心念上之生生滅滅不停,是精神上心念之生死。菩薩斷除根本無明,才無變易生死。
30. 佛說法有四無畏,何謂「佛四無畏」?
佛陀修證叁大阿僧祇劫而叁覺圓滿,已證無所證,修無所修,得無所得,學無所學,已得究竟佛道,對一切衆生說法時有四種無所畏:
一、一切智無所畏,就是佛有一切智,對衆生說法,沒有懼怕之心。
二、漏盡無所畏,就是已斷盡了一切煩惱(梵語klesa),對衆生說法,沒有懼怕之心。
叁、說障道無所畏,就是佛向大衆說明種種障礙佛道之心,沒有懼怕之心。
四、說盡苦道無所畏,就是佛向大衆說明種種可以滅除苦之道理,沒有懼怕之心。
凡夫(梵語prthag-jana)與叁乘聖人未達此四無畏,故對衆生演說佛法,不免有懼怕之心,欲得此四無畏之功
31. 何謂「實相無相無無相」?
約法身而言,法身之實相本不可言喻,佛爲衆生(梵語bahu-jana)而說法,不演說則衆生不得而知,爲了讓衆生正覺法身之存在,因而強名說實相,乃俗谛說;但法身實相本體無色無相無形,佛深怕衆生著實相爲有,故強名曰法身無相,乃依真谛說;佛說法身無相,衆生卻曲解爲斷滅、頑空、沈空守寂等之偏見,佛大慈悲又說無無相,乃依中道妙谛說。
若佛子依此如法正解,勤修此理,必得法身(梵語dharma-kaya),證得自性清淨法身佛。實相無相無無相此叁階段,爲佛度生權巧所說,無非普令佛子共證法身,共成無上佛道之無上大法。
32. 既已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,是否就是無事道人,不假修行了?
明心見性約理悟與證悟二種。證悟約果地而言,確實已達無事道人,不假修行,譬如十方諸佛是也。諸佛已究竟解脫,叁惑斷盡,法身圓滿,修無所修,證無所證,淨無所淨,離無所離,破無所破之境界,名之爲佛。
理悟約因地而言,確實明心見性,但所證悟之法身尚未圓滿究竟,猶如見到月亮初九初十之光明,至十五夜圓滿月光尚有一段距離,此因地修證,尚有相可離,逐步修逐步證、步步修步步證,直到修無所修,證無所證,方告圓滿成佛。
開悟聖僧雲:『頓悟雖同佛,理現念猶侵,多生習氣(梵語vasana)深,風停波尚湧。』
33. 何謂「寂照不二」?
此乃法身解脫體用、動靜之不二門,超越對待、差別之絕待境界。
寂者,寂靜之意;照者,照鑒之意,智之本體爲空寂,有觀照之作用,即坐禅之當體,具有止觀、寂照之功。
大乘無生方便門雲:『寂而常用,用而常寂;即用即寂,即寂即用,離相名寂,寂照照寂。寂照者,因性起相;照寂者,攝相歸性。』
寂照爲佛門四衆(梵語catasrah parsadah)之重要實踐德目,寂照乃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,進而破惑證真,是故寂與照相輔相成以完成佛道,彼此有不可互離之關系,猶如鳥之雙翼,車之兩輪,不可或缺是也。
解脫(梵語vimoksa)法身者,寂中能照,照中能寂,離寂無照,離照無寂,寂即是照,照即是寂,寂照一體,不一不異,所謂寂照不二是也。猶如寶鏡,寶鏡本身具有能照之功能,亦具有寂靜之功能;當寶鏡在普照之際,它不會說我能照,彼物被我所照,不刻意照對方,但自然不照而照,照而無照想,這就是寶鏡微妙功能,法身亦如是,不照而照,照而無照想;又照時常寂,不因照而動,無動而照,法身亦如是;當寂靜時常照,不因寂而不照,法身亦如是;寂中有照,但無照意,雖無照意,微妙寂中卻能照,法身寂照不二亦如是。
34. 請法師開示水與波的關系,去體會法身體用之真谛。
水與波之關系,乃佛陀與聖僧常比喻之法則。體者,指諸法之體性與作用。體即是體性,不變之真理實相,無有分別;用即是作用,差別現象之具體表現。
頓悟要門論雲:『淨者,本體也;名者,用也。從本體起用,從用歸本體,體用不二,本非殊。』
約佛之叁身(梵語trayah kayah)而言,法身即是體,報化爲用;依體起用即是法身變化報身化身而度生,不作用之時作用歸體,即是沒有度生之際,報化身回歸法身;當作用之時體在用中,即是度生變現報化身時,法身在報化身中;體即是用,用即是體(梵語svabhava),即是法身即報化身,報化身即法身;離體無用,離用無體,體用不二也;離法身即無報化身,離報化身即無法身,法身與報化身不是爲二,是一體叁面,叁面一體,不異不一。法身體用關系微妙如是也。
水喻爲體,波喻爲用;體用不二,喻爲水波不二之道,離水無波,離波無水,因水成波,波即是水,如是巧妙譬喻,形容法身體用之妙,確實不增亦不減。是故佛陀常以水波作弘法巧妙之喻。
35. 盂蘭盆會之由來爲何?民間說七月是鬼月,佛教看法如何?
佛教與民間對農曆七月或七月十五日之看法與意義是南轅北轍,是完全不同之內容與曆史。
盂蘭盆(梵語Ullambana)之音譯,爲漢語系佛教地區,根據盂蘭盆經而于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超度曆代宗親之儀式。盂蘭盆釋爲﹁救倒懸、解痛苦﹂之義。比喻亡者之苦,有如倒懸,痛苦之極。
據盂蘭盆經所載,佛弟子目犍連以天眼見其母墮在餓鬼道,皮骨相連,日夜苦悶相續,目連見已,以缽盛飯,往饷其母,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,飯食皆變爲火炎。目連爲拯救其母脫離此苦,乃向佛陀請示解救之法。佛陀遂指示目連于農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(印度雨季期間,僧衆結夏安居叁個月,此日乃安居結束之日),以百味飲食置于盂蘭盆中以供養叁寶(梵語tri-ratna),能蒙叁寶加被故得無量功德,而後其母始得飲食,並得救七世父母。
盂蘭盆經雲:『是佛弟子修孝順者,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,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爲作盂蘭盆,施佛及僧,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。』
中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爲梁武帝,據佛祖統紀卷叁十七載,大同四年武帝曾至同泰寺設盂蘭盆齋。又釋氏六帖卷四十五載,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,即以盆盛衆百味飯食五施諸佛寺。其後蔚成風氣,曆代帝王臣民多行此事以報父母、祖先恩德。
現今佛教寺院中于七月十五日,僧院循例舉行盂蘭盆會,在諷誦經典施食鬼道衆生外,並有供僧大會,近年臺灣佛教更醞釀訂定七月十五日爲僧寶節。此日亦爲民間所謂之中元節,在民間之信仰,盛傳此日地獄門大開,釋放餓鬼之說,故民間多于此日屠殺牲畜,備辦飲食,宴請諸餓鬼,亦請道士誦經超度,稱爲中元普度,世人以爲可消災免難,保佑平安順利。
依佛教戒殺之立場觀之,如此作法非但不能獲益,反造貪瞋殺業,是故其意義與果報實在與佛教之盂蘭盆會迥異,背道而行,欲升反墮也。
地藏菩薩本願經雲:『勸于閻浮提衆生臨終之日,慎勿殺害,及造惡緣拜祭鬼神,求諸魍魉,何以故?爾所殺害乃至拜祭,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,但結罪緣,轉增深重。假使來世,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,緣是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,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辯,晚生善處。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,各據本業自受惡趣(梵語durg…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