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七辑)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经大圣佛陀演说诸法(一切法)后,法法皆是佛法,因为佛法是正觉之法故。

  

  

  

  

  20. 何谓不二法门?如何体会空有不二?

  

   佛法圆满之教法,达实相中道,超越相对、差别之佛法真理。指显示超越相对、差别之一切绝对、平等真理之大圣教法。在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之上,能直见圣道者,已证无生法忍、法身(梵语dharma-kaya)、涅槃者。

  

 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载有三十三种不二法门之教法。如今世间俗语多援引佛教之「不二法门」一语,转指学习某种学问、技术、为人、处事唯一无二之方法,在意义上道理上实在与佛法所说之「不二法门」已违道甚远矣!

  

  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,以显示观心之大纲者。一般认为十不二门是互不相容、对立的,但由法华圆教来说,十不二门系显示相互圆融,一体不可区分,故从凡夫现实之一念而言,一念本自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(即圆满具足三千诸法),观自身为无体之空,但为虚假之现象,即可悟入十妙之理。所谓十不二门者即是:一、色心不二门。二、内外不二门。三、修性不二门。四、因果不二门。五、染净不二门。六、依正不二门。七、自他不二门。八、三业不二门。九、权实不二门。十、受润不二门。

  

  受持不二法门并非难事,只要正解不二门之实相真谛,如实奉行,必与不二法门相应而证悟。譬如空有不二而言,所谓空是指诸法体性无我,有是缘起而生之幻有,而缘起诸法却无自性空,空性(梵语sunyata)不碍缘起,缘起不碍空性,缘起诸法即空,故空建立在诸法上说空,非离诸法另有空可得;亦非离空性另有诸法可得,是故色空不二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道理显矣!空色如是,诸不二法门之实相真谛亦复如是!

  

  

  

  21. 人生一片白茫茫,毫无方向,就这样了此残生吗?如何是好?

  

   人非圣贤,亦无天分聪慧,活在世间不知为何而活?活之目的何在?十人有八九而不能自觉,惟有活一天算一天,如是恍惚过一生!更遑论正见生从何来,死往何处之警觉,有人已活到八九十岁之耆老了,但对自己的人生确实没有方向与意义,自认为既已生,死亦该然,却这么无知的过日子,糊里糊涂等待死亡来临,乃至对死亡产生莫名恐惧,像这些问题皆是人类一般通有惯性之认知与无奈!

  

  大圣世尊示现人间弘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所有弘法度众,都是针对如上所言之问题而演说。人是随善恶意识迷惑流转造业,因造业感召果报,因果报而受苦,因苦又造诸恶业,如是惑业苦辗转相续,故称「轮回生死」。

  

  佛陀大慈大悲眼见众生(梵语bahu-jana)如是迷惑造业,在生死流转中如蚕作茧自困其身,以凡夫智慧知见是永远无法破茧而出,要跳脱生死洪流是更加无有是处,慈悲的佛陀才下降人间弘宗演教,大开狮子吼,演说大小二乘,三根普度,由生死流转门共趋涅槃还灭门,让芸芸四生六道众生由生死趣入涅槃,由凡而入圣,解脱生死轮回大苦聚。

  

  佛法流传在人间已三千余年(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,佛陀诞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,净饭王之子),一一皆为生死轮回众生而存在,若六道众生全然解脱生死,那一切佛法亦同消失,故曰: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,佛为说八万四千法门;众生若无八万四千烦恼,佛就不必演说八万四千法门,是故,八万四千法门实乃为众生而说而设也。

  

  人生一片白茫茫,毫无方向,绝对不可因此而了此残生,何以故?因为人命终后并非代表一切全部毁灭,色身之体纵然毁了,但人人本具之神识(佛性)亦然不灭,命终后亦然随着我人所造之善恶业所支持与延续下去,投胎转世于哪一道,是由自己善恶业识作决定,为善投生三善道,为恶投生三恶道,念佛者欲生净土,必随念佛愿力而生净土;参禅悟道者,则见性证果。造作何因,感受何果,一切平等,无有赦免与特权。

  

  今世能投胎为人,又有缘能接触到佛法,知道人死亡后并非断灭,又能明白生死轮回的大问题,更能进一步正觉涅槃(梵语nirvana)解脱之道,这种福报其大不可言喻,实乃无价之宝,非世间金钱宝物所能较量,正所谓:百千万劫难遭遇。愿仁者深入思惟法义,同解佛陀示现人间度生本怀,共登涅槃解脱彼岸,人生无遗憾矣,实乃大幸也!

  

  

  

  22. 何谓「阿罗汉之四果」?

  

   是指声闻乘依四圣谛修证所证得之四种果位,即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罗汉果。

  

  初果须陀洹(梵语srota-apanna),译为入流,意思就是初入圣人之流,如大树连根拔起,数日横放地上,虽绿叶未干,但注定此树非死不可,初果者已破见惑,正见增上,纵然在人间天上往返七次,最后证成四果阿罗汉;二果斯陀含(梵语sakrd-agamin),译为一来,意思就是修到此果位,命终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,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一次,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,则在五不还天证得四果阿罗汉;三果阿那含(梵语anagamin),译为无还,意思就是修到此果位者,不再生于欲界;四果阿罗汉(梵语arhat),译为无生、应供、杀贼,意思即是修到此果位者,已解脱生死,顿破见思惑,不受后有,所作皆办,堪受人天供养,达无生境界,证入涅槃空寂之境,为声闻乘最高果位。

  

  

  

  23. 何谓「四种三昧」?

  

   即是四种修证禅定之法门,三昧(梵语samadhi)即是静虑、禅定、正定之意。

  

  一、常坐三昧,又名一行三昧,即以九十日为一期,独居静室,结跏趺坐,舍诸杂念,摒除外缘,系念菩提自性,令之不乱不惑,显现清净自性为宗。若遇疲倦疾病睡盖等障,当专称一佛名,以求加被,念念不离此三昧。

  

  二、常行三昧,又名般若三昧,即以三月为期,绕行念阿弥陀佛,当中无休息时,由佛威力、三昧力,及行者本功德力,能于定中见佛。

  

  三、半行半坐三昧,即以七日为期,持咒旋绕,思惟实相(法身[梵语dharma-kaya]),或依法华经,于三七日间或行读此经,或坐读此经皆可,其旨在见性悟心为宗。

  

  四、非行非坐三昧,亦名随自意三昧,其法在一切时处、一切事上,随意作观,以慧破无明惑,不拘期限,但观自心,念起则加觉照,而灭妄之,其旨在破妄证真,彰显自性法身为宗。

  

  

  

  24. 何谓大悲三念住?作何解释?

  

   佛陀示现人间,广度无量众生,三根普被,不分男女老幼,智愚美丑,贫富贵贱,皆以平等心而观机逗教,普利有情,共证涅槃为宗。

  

  佛以大悲心摄化众生,常住于三种之心,名大悲三念住。

  

  一、众生当信佛法时,佛不生欢喜心,常安住于正念(梵语samyak-smrti)正智,心地如如不动,是第一念住。

  

  二、众生不信佛法时,佛也不生忧恼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心地如如不动,是第二念住。

  

  三、众生同时一类信佛法,一类不信佛法,佛知之亦不心生欢喜与忧戚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心地如如不动,是第三念住。

  

  欲达此大悲三念住,唯有佛方能做到,凡人遇境不顺我意,不从我心,即心生憎恨对立,无法摆平自我意识,耿耿于怀,生大忧悲苦恼;若顺我意,遵从我心我法,内心即生大欢喜,甚至连命都可断送出去,这种功力,心地谈何如如不动!所以说,有修证者不可言无修证,无修证不可言有修证,有证无证,有修无修绝对无法冒称,大圣佛陀之大悲三念住是最好的一面明镜,更是涅槃解脱(梵语vimoksa)之呈现。

  

  

  

  

  25. 请问何谓三种念佛?如何下功夫?

  

   称名念佛、观想念佛、实相念佛,谓之三种念佛。称名念佛,是口称念阿弥陀佛圣号,以达一心不乱(梵语aviksipta-citta)为宗,若加功用行,即可明心见性,顿破我法二执,超凡入圣。

  

  观想念佛有二种,一种是观想佛之塑画像,名观像念佛;一种是观想佛之三十二相及功德,名观相念佛。观无量寿经云:『诸佛如来,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诸佛正知海,从心想生。是故应当一心系念,谛观彼佛。』

  

  实相念佛,是谛观诸法实相(梵语dharmata),此实相即是佛之法身。法身实相无相无无相,法身当下无色无相,于六根门头放光动地,六根门前出出入入,无染无杂,无障无碍,无生无灭,究竟清净,以此心念佛见佛。念即佛,佛即念,离佛无念,离念无佛,念佛一如,名为实相念佛。

  

  三种念佛之层次入门有别,但见性无差别,证悟之究竟果位亦无有异,正所谓: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。

  

  

  

  26. 佛门所谓三种慈悲,应作何解释?

  

   凡夫、二乘、菩萨、佛之内心世界,所发出之慈悲(梵语maitrya-karuna)有深浅、近远、狭广、净秽、厚薄之别,故演化出有三种慈悲之差异。

  

  众生缘慈悲、法缘慈悲、无缘慈悲,名为三种慈悲。众生缘慈悲是对一切众生都视如父母兄妹眷属,常起与乐拔苦之心,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。

  

  法缘慈悲是破除我相,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,这是已断烦恼达于法空的三乘(梵语trini yanani)圣人所起的慈悲。无缘慈悲是心无分别,普度一切众生,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,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,皆起怜愍爱护之心,这是诸佛所独有之慈悲。

  

  慈悲非口号,慈悲是应付诸行动,对四生六道众生应平等拔苦与乐,皆令入究竟涅槃为宗。慈悲心的兴起,有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七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