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七輯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經大聖佛陀演說諸法(一切法)後,法法皆是佛法,因爲佛法是正覺之法故。

  

  

  

  

  20. 何謂不二法門?如何體會空有不二?

  

   佛法圓滿之教法,達實相中道,超越相對、差別之佛法真理。指顯示超越相對、差別之一切絕對、平等真理之大聖教法。在佛教八萬四千法門之上,能直見聖道者,已證無生法忍、法身(梵語dharma-kaya)、涅槃者。

  

  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品載有叁十叁種不二法門之教法。如今世間俗語多援引佛教之「不二法門」一語,轉指學習某種學問、技術、爲人、處事唯一無二之方法,在意義上道理上實在與佛法所說之「不二法門」已違道甚遠矣!

  

  天臺宗所立十種不二法門,以顯示觀心之大綱者。一般認爲十不二門是互不相容、對立的,但由法華圓教來說,十不二門系顯示相互圓融,一體不可區分,故從凡夫現實之一念而言,一念本自圓滿具足宇宙之一切(即圓滿具足叁千諸法),觀自身爲無體之空,但爲虛假之現象,即可悟入十妙之理。所謂十不二門者即是:一、色心不二門。二、內外不二門。叁、修性不二門。四、因果不二門。五、染淨不二門。六、依正不二門。七、自他不二門。八、叁業不二門。九、權實不二門。十、受潤不二門。

  

  受持不二法門並非難事,只要正解不二門之實相真谛,如實奉行,必與不二法門相應而證悟。譬如空有不二而言,所謂空是指諸法體性無我,有是緣起而生之幻有,而緣起諸法卻無自性空,空性(梵語sunyata)不礙緣起,緣起不礙空性,緣起諸法即空,故空建立在諸法上說空,非離諸法另有空可得;亦非離空性另有諸法可得,是故色空不二,空即是色,色即是空,道理顯矣!空色如是,諸不二法門之實相真谛亦複如是!

  

  

  

  21. 人生一片白茫茫,毫無方向,就這樣了此殘生嗎?如何是好?

  

   人非聖賢,亦無天分聰慧,活在世間不知爲何而活?活之目的何在?十人有八九而不能自覺,惟有活一天算一天,如是恍惚過一生!更遑論正見生從何來,死往何處之警覺,有人已活到八九十歲之耆老了,但對自己的人生確實沒有方向與意義,自認爲既已生,死亦該然,卻這麼無知的過日子,糊裏糊塗等待死亡來臨,乃至對死亡産生莫名恐懼,像這些問題皆是人類一般通有慣性之認知與無奈!

  

  大聖世尊示現人間弘法四十九年,談經叁百余會,所有弘法度衆,都是針對如上所言之問題而演說。人是隨善惡意識迷惑流轉造業,因造業感召果報,因果報而受苦,因苦又造諸惡業,如是惑業苦輾轉相續,故稱「輪回生死」。

  

  佛陀大慈大悲眼見衆生(梵語bahu-jana)如是迷惑造業,在生死流轉中如蠶作繭自困其身,以凡夫智慧知見是永遠無法破繭而出,要跳脫生死洪流是更加無有是處,慈悲的佛陀才下降人間弘宗演教,大開獅子吼,演說大小二乘,叁根普度,由生死流轉門共趨涅槃還滅門,讓芸芸四生六道衆生由生死趣入涅槃,由凡而入聖,解脫生死輪回大苦聚。

  

  佛法流傳在人間已叁千余年(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,佛陀誕生于北印度迦毗羅衛國,淨飯王之子),一一皆爲生死輪回衆生而存在,若六道衆生全然解脫生死,那一切佛法亦同消失,故曰: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,佛爲說八萬四千法門;衆生若無八萬四千煩惱,佛就不必演說八萬四千法門,是故,八萬四千法門實乃爲衆生而說而設也。

  

  人生一片白茫茫,毫無方向,絕對不可因此而了此殘生,何以故?因爲人命終後並非代表一切全部毀滅,色身之體縱然毀了,但人人本具之神識(佛性)亦然不滅,命終後亦然隨著我人所造之善惡業所支持與延續下去,投胎轉世于哪一道,是由自己善惡業識作決定,爲善投生叁善道,爲惡投生叁惡道,念佛者欲生淨土,必隨念佛願力而生淨土;參禅悟道者,則見性證果。造作何因,感受何果,一切平等,無有赦免與特權。

  

  今世能投胎爲人,又有緣能接觸到佛法,知道人死亡後並非斷滅,又能明白生死輪回的大問題,更能進一步正覺涅槃(梵語nirvana)解脫之道,這種福報其大不可言喻,實乃無價之寶,非世間金錢寶物所能較量,正所謂:百千萬劫難遭遇。願仁者深入思惟法義,同解佛陀示現人間度生本懷,共登涅槃解脫彼岸,人生無遺憾矣,實乃大幸也!

  

  

  

  22. 何謂「阿羅漢之四果」?

  

   是指聲聞乘依四聖谛修證所證得之四種果位,即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。

  

  初果須陀洹(梵語srota-apanna),譯爲入流,意思就是初入聖人之流,如大樹連根拔起,數日橫放地上,雖綠葉未幹,但注定此樹非死不可,初果者已破見惑,正見增上,縱然在人間天上往返七次,最後證成四果阿羅漢;二果斯陀含(梵語sakrd-agamin),譯爲一來,意思就是修到此果位,命終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,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一次,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,則在五不還天證得四果阿羅漢;叁果阿那含(梵語anagamin),譯爲無還,意思就是修到此果位者,不再生于欲界;四果阿羅漢(梵語arhat),譯爲無生、應供、殺賊,意思即是修到此果位者,已解脫生死,頓破見思惑,不受後有,所作皆辦,堪受人天供養,達無生境界,證入涅槃空寂之境,爲聲聞乘最高果位。

  

  

  

  23. 何謂「四種叁昧」?

  

   即是四種修證禅定之法門,叁昧(梵語samadhi)即是靜慮、禅定、正定之意。

  

  一、常坐叁昧,又名一行叁昧,即以九十日爲一期,獨居靜室,結跏趺坐,舍諸雜念,摒除外緣,系念菩提自性,令之不亂不惑,顯現清淨自性爲宗。若遇疲倦疾病睡蓋等障,當專稱一佛名,以求加被,念念不離此叁昧。

  

  二、常行叁昧,又名般若叁昧,即以叁月爲期,繞行念阿彌陀佛,當中無休息時,由佛威力、叁昧力,及行者本功德力,能于定中見佛。

  

  叁、半行半坐叁昧,即以七日爲期,持咒旋繞,思惟實相(法身[梵語dharma-kaya]),或依法華經,于叁七日間或行讀此經,或坐讀此經皆可,其旨在見性悟心爲宗。

  

  四、非行非坐叁昧,亦名隨自意叁昧,其法在一切時處、一切事上,隨意作觀,以慧破無明惑,不拘期限,但觀自心,念起則加覺照,而滅妄之,其旨在破妄證真,彰顯自性法身爲宗。

  

  

  

  24. 何謂大悲叁念住?作何解釋?

  

   佛陀示現人間,廣度無量衆生,叁根普被,不分男女老幼,智愚美醜,貧富貴賤,皆以平等心而觀機逗教,普利有情,共證涅槃爲宗。

  

  佛以大悲心攝化衆生,常住于叁種之心,名大悲叁念住。

  

  一、衆生當信佛法時,佛不生歡喜心,常安住于正念(梵語samyak-smrti)正智,心地如如不動,是第一念住。

  

  二、衆生不信佛法時,佛也不生憂惱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心地如如不動,是第二念住。

  

  叁、衆生同時一類信佛法,一類不信佛法,佛知之亦不心生歡喜與憂戚,常安住于正念正智,心地如如不動,是第叁念住。

  

  欲達此大悲叁念住,唯有佛方能做到,凡人遇境不順我意,不從我心,即心生憎恨對立,無法擺平自我意識,耿耿于懷,生大憂悲苦惱;若順我意,遵從我心我法,內心即生大歡喜,甚至連命都可斷送出去,這種功力,心地談何如如不動!所以說,有修證者不可言無修證,無修證不可言有修證,有證無證,有修無修絕對無法冒稱,大聖佛陀之大悲叁念住是最好的一面明鏡,更是涅槃解脫(梵語vimoksa)之呈現。

  

  

  

  

  25. 請問何謂叁種念佛?如何下功夫?

  

   稱名念佛、觀想念佛、實相念佛,謂之叁種念佛。稱名念佛,是口稱念阿彌陀佛聖號,以達一心不亂(梵語aviksipta-citta)爲宗,若加功用行,即可明心見性,頓破我法二執,超凡入聖。

  

  觀想念佛有二種,一種是觀想佛之塑畫像,名觀像念佛;一種是觀想佛之叁十二相及功德,名觀相念佛。觀無量壽經雲:『諸佛如來,是法界身,入一切衆生心想中,是故汝等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叁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諸佛正知海,從心想生。是故應當一心系念,谛觀彼佛。』

  

  實相念佛,是谛觀諸法實相(梵語dharmata),此實相即是佛之法身。法身實相無相無無相,法身當下無色無相,于六根門頭放光動地,六根門前出出入入,無染無雜,無障無礙,無生無滅,究竟清淨,以此心念佛見佛。念即佛,佛即念,離佛無念,離念無佛,念佛一如,名爲實相念佛。

  

  叁種念佛之層次入門有別,但見性無差別,證悟之究竟果位亦無有異,正所謂: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

  

  

  

  26. 佛門所謂叁種慈悲,應作何解釋?

  

   凡夫、二乘、菩薩、佛之內心世界,所發出之慈悲(梵語maitrya-karuna)有深淺、近遠、狹廣、淨穢、厚薄之別,故演化出有叁種慈悲之差異。

  

  衆生緣慈悲、法緣慈悲、無緣慈悲,名爲叁種慈悲。衆生緣慈悲是對一切衆生都視如父母兄妹眷屬,常起與樂拔苦之心,這是凡夫或未斷煩惱的有學人所起的慈悲。

  

  法緣慈悲是破除我相,對衆生隨力隨意拔苦與樂,這是已斷煩惱達于法空的叁乘(梵語trini yanani)聖人所起的慈悲。無緣慈悲是心無分別,普度一切衆生,不但對一切人類拔苦與樂,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,皆起憐愍愛護之心,這是諸佛所獨有之慈悲。

  

  慈悲非口號,慈悲是應付諸行動,對四生六道衆生應平等拔苦與樂,皆令入究竟涅槃爲宗。慈悲心的興起,有…
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