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是果,在因果平等下,一切公平无偏失。成佛有成佛之因果,当邪魔有邪魔之因果,上升堕落有上升堕落之因果,四生(梵语catasro-yonayah)六道有四生六道各自因果,是非善恶有是非善恶各自因果。
因果是世间之真相,一切人事物皆是因果之呈现,人们生活在因果点点滴滴中不能自觉,却口口声声喊没有因果,如是迷而不自觉,实乃令觉者所怜愍!
否定因果即等同否定自我生活之点点滴滴,不信因果即是否定自我思想行为之存在与价值,唾弃因果即是消泯自我人生与依报世界;因为因果即是人生,人生即是因果;离人生无因果,离因果无人生,佛所言亦如是也。
12. 我已受五戒,在宴席上可否以茶水向亲友敬酒,在何种情况下可开缘饮酒?
受五戒后持守戒律,其功德不可思议,受持五戒乃保持来世为人之正因,得人身不易。
佛言:得人身如爪上尘,失人身如大地土。既得人身更应珍惜为人机会,坚守戒法,不但守戒,更应加把劲向佛学佛,念佛克期取证,达念佛三昧,舍报三圣接引,亲听法音,证无生忍(梵语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,倒驾慈航,广度有情。即是受五戒之殊胜直到舍报生西,今生就没有白走一回了。
但在宴席上更应理性对待自我,万万不可以酒敬亲友,而应以茶水互敬即可,只要自己有所坚持,相信自己有百般理由与方法来应对互敬之礼仪;如果自己无心无意愿坚持不饮酒戒,此人亦会找百般理由与方法来应对而以酒来互敬,因此,我们既得人身,又能有福报善根已三归五戒(梵语panca silani),确实是多生累劫修来,应珍惜爱护今生之身。修行要半勉强,要付出代价,方能步出生死轮回之窠臼,因而证菩提入解脱涅槃。
身体若微恙有疾病,可开缘以酒和药,治愈疾病,病愈即恢复持戒,佛所许可也。
13. 请问癌末之人要如何安顿其身心?
业报是平等的,最公平的,也是最无情,更是无奈的,又是人人无法避免的,任何人都没有特权免于业报,人类一听到癌症,没有一人不心惊胆跳。若是自己得了癌症更是无法从容不迫,内心难以接受但又无能拒绝,恐惧无奈又无济于事,病魔考验正是修行得不得力的关键所在。
此时得知癌末之人,首先应调整自我意识,勇于承担果报,面对死亡事实,因为每个人一律平等,有生无不死,自古至今无有一人幸免;其次,既然人人寿命有限必有所终结,非死不可,但我已学佛,觉悟色身(梵语rupa-kaya)有生灭,了知人人有佛性,佛性不生不灭,究竟无生,佛性常住涅槃,此理已通达于心,死又有何惧!又有何忧!
再其次者,应提起正念,纯粹为往生而往生,世上一切俗事料理圆满,令心无忧无虑,适当之亲朋好友逐一告别辞决,说明欲往生之决心,生来既无知,但死也要去得痛快,不得死得去向不明不白,一生所为告一段落,当务之急,即是坐待往生西方净土,身心投入专注念佛(梵语buddhanusmrti),归西似箭,发愿三圣慈悲愿力加持,一心生西。
若如然如法而奉行,往生极乐心愿,必然圆满成就,也不枉今世学佛之目的,让多生累劫生死洪流在今生了结,拋弃有为生灭之色身,得证光明殊胜之法身,转凡入圣,岂不大快人心,天下第一庄严即成佛,天下第一法喜充满即往生弥陀净土,天下第一慈悲者即说法度有情。
开悟圣僧云:『拋却有漏臭皮囊,换来庄严清净身;撒手尘寰归西去,九莲台上礼慈尊。』
14. 经中提到:由戒生定,因定发慧。而六祖大师言:定慧等持。两者是否矛盾?
两者说法角度不同,两者不但不相矛盾而且正见如法。经典所言是站在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因地而说,凡夫修行与初发心之行者,必须次第循进,受戒持戒,因戒约束身心而产生禅定,因内心有了禅定能生智慧而破无明烦恼,因破三惑而圆成无上菩提。佛经所说正确无庸置疑。
六祖大师所言:定慧等持。这是站在果地圣者而说,破我法二执或断破六七二识者,已证得无生法忍,圆满明心见性之阶段,在果地法身中:戒中有定慧,定中有戒慧,慧中有戒定,三即一,一即三,圆满无碍,是佛法了义之说。
佛陀(梵语Buddha)与祖师说法有时约因地说,有时约果地说,有时约因地与果地同时说,佛子读诵圣典应如是正视说法者之动向与意义,方不致对佛经与祖师说法之本意产生疑惑与动摇。
15. 人往生四十九天内即随业投胎转世,为何会梦见已往生多年之父亲或亲人,要眷属为他作功德?
往生后确实在四十九天内即当随业而构成投胎转世,是故为亡者亲人眷属作功德,应该在四十九天内时效最适宜,超过四十九天后再为亡者作功德超度已无意义了,因为亡者神识既已投胎转世,往生六道四生,再为之超度或作功德机率微乎其微。
地藏经云:『七七日内如痴如聋,或在诸司辩论业果,审定之后据业受生,未测之间千万愁苦,何况堕于诸恶趣(梵语durgati)等。是命终人未得受生,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,望诸骨肉眷属,与造福力救拔,过是日后,随业受报。若是罪人,动经千百岁中,无解脱日。若是五无间罪,堕大地狱,千劫万劫,永受众苦。』
依佛经所言,既是命终四十九日后,随即构成投胎转世之事实,但为何会有梦见亲人眷属之事,这应以佛法释怀之,意识(梵语mano-vijbana)有四种:一、定中意识。二、散乱意识。三、独头意识。四、梦中意识。汝梦中所见之父亲或眷属者,乃属梦中意识所变现之境。换句话说,梦中之父亲或亲人眷属是自己心意识所产生执着,因执着产生幻影幻声幻境,这些影声境都是自己的心所幻生,也就是梦中之父亲家人眷属等于自心,自心等于父亲家人眷属是也。
进一步而言,汝根本无熟睡,熟睡无梦,但汝睡中亦有粗细之念头起伏不定,因执起幻,幻幻皆梦,梦梦皆幻,梦幻唯心所变造,知幻即觉,觉而无幻,无幻自觉,自觉无梦也。
正觉佛子不该被梦幻之境所蒙蔽而不得自觉,更应透过佛法而正觉梦幻之不实,免受梦境所困扰,甚至不能自觉将梦境自我调解,因而脱离实相真谛,自迷又迷人,自误误人,罪过无量是也。
16. 未来即将发生之事竟然在梦中先上演,请问这是怎么一回事,可靠否?
既知梦中意识之真谛,对梦境不可过于执着与认真,毕竟梦是唯心(梵语citta-matra)所现之不觉幻心,因执而起幻境,幻幻之境皆不觉之心,如此梦幻之境有何可靠与正信?
确实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,白天所思想之一切念头潜伏在八识田中,八识为汝储存好好的,到深夜三更时,白天所思想的一切念头起现行,因执着幻影而上演,梦境微妙刚柔不一,喜怒哀乐悲欢颠倒似真非真,这些梦境情绪人人无法掌控自在,随其摆布,故曰:梦境。
凡人之梦境是不自在的,是颠倒(梵语viparita)不切实际的。凡人白天顶多只能掌控十分之一的念头而自在,夜晚梦境顶多掌控百分之一的念头而已,临终者顶多掌控千分之一的念头,毕竟凡人念头纷繁,心猿意马,千头万绪,微弱莫衷一是,甚难掌控,脆弱无比,心之变化莫测,令动而不动,令止而不止,止动不听使唤,凡心不可任意相信,任意信凡心却被凡心误,千变万化之凡心万万不可信,信凡心十人十差错,万人万人堕,故曰:无奈!无奈又能如何?
故佛言:『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,慎勿与色会,色会即祸生。得阿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。』
17. 何谓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?
是谓持守一念而如如不动。乃指一念即万年,万年即一念。表示舍离长短等相对概念之绝对语句。义同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谓在一念心中收摄万年之岁月而无遗。
修证有禅定(禅,梵语dhyana;定,梵语samadhi)者与证得法身者即可定破时空,一念万年,万年一念。可约迷界说,亦可约悟界说,但通常所用之含意皆以悟界所惯用是也。
18. 何谓留惑润生?菩萨为何要留惑润生?
菩萨(梵语bodhi-sattva)为度化有情,其大悲愿力所驱使,对自己所拥有之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并不会排行第一顺位先净断,而以四生六道生死轮回之苦最优先考量而度化之,边修边度众生,其断惑之心非如二乘之积极,既以众生为先为重,犹若留惑以滋润众生一般是也。
确实有诸多发菩提心之行者,其悲愿远胜智增者,作为菩萨修行风范。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,但悲愿不足而堕二乘者颇多,菩萨留惑润生者皆以一乘道者为本。在教学相长自他二利情况下,逐破无明(梵语avidya)逐证法身,究竟得成无上佛道。
19. 为何说一切法皆是佛法?
大圣佛陀说法四十九年,广说一切佛法,已道尽世出世间法、有为无为法、凡夫法圣人法、世俗谛(梵语samvrtti-satyatva)真谛、佛法魔法、善法恶法、四圣六凡之一心十法界,正报依报、色心二法、空有二法、实相中道法、不二门法、缘起法,全都被佛陀说尽无遗,故曰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一切法经由佛陀讲述因而正觉法之实相,不偏不失,真相大白,故曰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法若无佛陀演说,法之实相、因缘果、体相用、事理之真谛毕竟亦然,法尔如是、必然性、平等性,而四生六道也不觉知法之真谛,但…
《佛学问答(第七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