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是果,在因果平等下,一切公平無偏失。成佛有成佛之因果,當邪魔有邪魔之因果,上升墮落有上升墮落之因果,四生(梵語catasro-yonayah)六道有四生六道各自因果,是非善惡有是非善惡各自因果。
因果是世間之真相,一切人事物皆是因果之呈現,人們生活在因果點點滴滴中不能自覺,卻口口聲聲喊沒有因果,如是迷而不自覺,實乃令覺者所憐愍!
否定因果即等同否定自我生活之點點滴滴,不信因果即是否定自我思想行爲之存在與價值,唾棄因果即是消泯自我人生與依報世界;因爲因果即是人生,人生即是因果;離人生無因果,離因果無人生,佛所言亦如是也。
12. 我已受五戒,在宴席上可否以茶水向親友敬酒,在何種情況下可開緣飲酒?
受五戒後持守戒律,其功德不可思議,受持五戒乃保持來世爲人之正因,得人身不易。
佛言:得人身如爪上塵,失人身如大地土。既得人身更應珍惜爲人機會,堅守戒法,不但守戒,更應加把勁向佛學佛,念佛克期取證,達念佛叁昧,舍報叁聖接引,親聽法音,證無生忍(梵語anutpattika-dharma-ksanti),倒駕慈航,廣度有情。即是受五戒之殊勝直到舍報生西,今生就沒有白走一回了。
但在宴席上更應理性對待自我,萬萬不可以酒敬親友,而應以茶水互敬即可,只要自己有所堅持,相信自己有百般理由與方法來應對互敬之禮儀;如果自己無心無意願堅持不飲酒戒,此人亦會找百般理由與方法來應對而以酒來互敬,因此,我們既得人身,又能有福報善根已叁歸五戒(梵語panca silani),確實是多生累劫修來,應珍惜愛護今生之身。修行要半勉強,要付出代價,方能步出生死輪回之窠臼,因而證菩提入解脫涅槃。
身體若微恙有疾病,可開緣以酒和藥,治愈疾病,病愈即恢複持戒,佛所許可也。
13. 請問癌末之人要如何安頓其身心?
業報是平等的,最公平的,也是最無情,更是無奈的,又是人人無法避免的,任何人都沒有特權免于業報,人類一聽到癌症,沒有一人不心驚膽跳。若是自己得了癌症更是無法從容不迫,內心難以接受但又無能拒絕,恐懼無奈又無濟于事,病魔考驗正是修行得不得力的關鍵所在。
此時得知癌末之人,首先應調整自我意識,勇于承擔果報,面對死亡事實,因爲每個人一律平等,有生無不死,自古至今無有一人幸免;其次,既然人人壽命有限必有所終結,非死不可,但我已學佛,覺悟色身(梵語rupa-kaya)有生滅,了知人人有佛性,佛性不生不滅,究竟無生,佛性常住涅槃,此理已通達于心,死又有何懼!又有何憂!
再其次者,應提起正念,純粹爲往生而往生,世上一切俗事料理圓滿,令心無憂無慮,適當之親朋好友逐一告別辭決,說明欲往生之決心,生來既無知,但死也要去得痛快,不得死得去向不明不白,一生所爲告一段落,當務之急,即是坐待往生西方淨土,身心投入專注念佛(梵語buddhanusmrti),歸西似箭,發願叁聖慈悲願力加持,一心生西。
若如然如法而奉行,往生極樂心願,必然圓滿成就,也不枉今世學佛之目的,讓多生累劫生死洪流在今生了結,拋棄有爲生滅之色身,得證光明殊勝之法身,轉凡入聖,豈不大快人心,天下第一莊嚴即成佛,天下第一法喜充滿即往生彌陀淨土,天下第一慈悲者即說法度有情。
開悟聖僧雲:『拋卻有漏臭皮囊,換來莊嚴清淨身;撒手塵寰歸西去,九蓮臺上禮慈尊。』
14. 經中提到: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而六祖大師言:定慧等持。兩者是否矛盾?
兩者說法角度不同,兩者不但不相矛盾而且正見如法。經典所言是站在凡夫(梵語prthag-jana)因地而說,凡夫修行與初發心之行者,必須次第循進,受戒持戒,因戒約束身心而産生禅定,因內心有了禅定能生智慧而破無明煩惱,因破叁惑而圓成無上菩提。佛經所說正確無庸置疑。
六祖大師所言:定慧等持。這是站在果地聖者而說,破我法二執或斷破六七二識者,已證得無生法忍,圓滿明心見性之階段,在果地法身中:戒中有定慧,定中有戒慧,慧中有戒定,叁即一,一即叁,圓滿無礙,是佛法了義之說。
佛陀(梵語Buddha)與祖師說法有時約因地說,有時約果地說,有時約因地與果地同時說,佛子讀誦聖典應如是正視說法者之動向與意義,方不致對佛經與祖師說法之本意産生疑惑與動搖。
15. 人往生四十九天內即隨業投胎轉世,爲何會夢見已往生多年之父親或親人,要眷屬爲他作功德?
往生後確實在四十九天內即當隨業而構成投胎轉世,是故爲亡者親人眷屬作功德,應該在四十九天內時效最適宜,超過四十九天後再爲亡者作功德超度已無意義了,因爲亡者神識既已投胎轉世,往生六道四生,再爲之超度或作功德機率微乎其微。
地藏經雲:『七七日內如癡如聾,或在諸司辯論業果,審定之後據業受生,未測之間千萬愁苦,何況墮于諸惡趣(梵語durgati)等。是命終人未得受生,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,望諸骨肉眷屬,與造福力救拔,過是日後,隨業受報。若是罪人,動經千百歲中,無解脫日。若是五無間罪,墮大地獄,千劫萬劫,永受衆苦。』
依佛經所言,既是命終四十九日後,隨即構成投胎轉世之事實,但爲何會有夢見親人眷屬之事,這應以佛法釋懷之,意識(梵語mano-vijbana)有四種:一、定中意識。二、散亂意識。叁、獨頭意識。四、夢中意識。汝夢中所見之父親或眷屬者,乃屬夢中意識所變現之境。換句話說,夢中之父親或親人眷屬是自己心意識所産生執著,因執著産生幻影幻聲幻境,這些影聲境都是自己的心所幻生,也就是夢中之父親家人眷屬等于自心,自心等于父親家人眷屬是也。
進一步而言,汝根本無熟睡,熟睡無夢,但汝睡中亦有粗細之念頭起伏不定,因執起幻,幻幻皆夢,夢夢皆幻,夢幻唯心所變造,知幻即覺,覺而無幻,無幻自覺,自覺無夢也。
正覺佛子不該被夢幻之境所蒙蔽而不得自覺,更應透過佛法而正覺夢幻之不實,免受夢境所困擾,甚至不能自覺將夢境自我調解,因而脫離實相真谛,自迷又迷人,自誤誤人,罪過無量是也。
16. 未來即將發生之事竟然在夢中先上演,請問這是怎麼一回事,可靠否?
既知夢中意識之真谛,對夢境不可過于執著與認真,畢竟夢是唯心(梵語citta-matra)所現之不覺幻心,因執而起幻境,幻幻之境皆不覺之心,如此夢幻之境有何可靠與正信?
確實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,白天所思想之一切念頭潛伏在八識田中,八識爲汝儲存好好的,到深夜叁更時,白天所思想的一切念頭起現行,因執著幻影而上演,夢境微妙剛柔不一,喜怒哀樂悲歡顛倒似真非真,這些夢境情緒人人無法掌控自在,隨其擺布,故曰:夢境。
凡人之夢境是不自在的,是顛倒(梵語viparita)不切實際的。凡人白天頂多只能掌控十分之一的念頭而自在,夜晚夢境頂多掌控百分之一的念頭而已,臨終者頂多掌控千分之一的念頭,畢竟凡人念頭紛繁,心猿意馬,千頭萬緒,微弱莫衷一是,甚難掌控,脆弱無比,心之變化莫測,令動而不動,令止而不止,止動不聽使喚,凡心不可任意相信,任意信凡心卻被凡心誤,千變萬化之凡心萬萬不可信,信凡心十人十差錯,萬人萬人墮,故曰:無奈!無奈又能如何?
故佛言:『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,慎勿與色會,色會即禍生。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』
17. 何謂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?
是謂持守一念而如如不動。乃指一念即萬年,萬年即一念。表示舍離長短等相對概念之絕對語句。義同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。謂在一念心中收攝萬年之歲月而無遺。
修證有禅定(禅,梵語dhyana;定,梵語samadhi)者與證得法身者即可定破時空,一念萬年,萬年一念。可約迷界說,亦可約悟界說,但通常所用之含意皆以悟界所慣用是也。
18. 何謂留惑潤生?菩薩爲何要留惑潤生?
菩薩(梵語bodhi-sattva)爲度化有情,其大悲願力所驅使,對自己所擁有之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並不會排行第一順位先淨斷,而以四生六道生死輪回之苦最優先考量而度化之,邊修邊度衆生,其斷惑之心非如二乘之積極,既以衆生爲先爲重,猶若留惑以滋潤衆生一般是也。
確實有諸多發菩提心之行者,其悲願遠勝智增者,作爲菩薩修行風範。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,但悲願不足而墮二乘者頗多,菩薩留惑潤生者皆以一乘道者爲本。在教學相長自他二利情況下,逐破無明(梵語avidya)逐證法身,究竟得成無上佛道。
19. 爲何說一切法皆是佛法?
大聖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廣說一切佛法,已道盡世出世間法、有爲無爲法、凡夫法聖人法、世俗谛(梵語samvrtti-satyatva)真谛、佛法魔法、善法惡法、四聖六凡之一心十法界,正報依報、色心二法、空有二法、實相中道法、不二門法、緣起法,全都被佛陀說盡無遺,故曰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
一切法經由佛陀講述因而正覺法之實相,不偏不失,真相大白,故曰:一切法皆是佛法。法若無佛陀演說,法之實相、因緣果、體相用、事理之真谛畢竟亦然,法爾如是、必然性、平等性,而四生六道也不覺知法之真谛,但…
《佛學問答(第七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