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七辑)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刚初发心者,有修得二世三世五六世者,亦有修得多生累劫者,有修得证果者,有究竟果位者,故慈悲心有众生缘慈悲、法缘慈悲、无缘慈悲等三种之差别。

  

  

  

  

  27. 善根成熟不易,应如何培养善根?

  

   善根(梵语kusala-mula)之成熟实乃不易,假如那么容易,四生六道众生早就成就菩提、成佛去了,何来众生无边度不尽!众生习气深重,业障层层无尽,三毒炽盛,个性刚强难化难调。更有烦恼障障住善根,有所知障障住菩提,清净解脱之菩提自性被覆盖,漂流三界,流浪六道,长劫忧悲苦恼,故曰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。

  

  善根之培养应具八德:一、亲近善知识。二、听闻正法。三、断恶行善。四、关怀弱势。五、常发救度残障、智障者之心。六、救济贫穷困苦之人。七、发菩提心。八、归敬三宝。

  

  佛何人也?我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,佛能成佛,我辈亦能成佛,佛也是由凡人修行而成佛的,佛亦由这八德培养善根而逐步由凡入圣,故经云:「我是已成之佛,汝等是未来佛。」佛佛道同,法法平等,成佛无有特权,人人依如来正法而进修,人人皆有佛性,人人皆可成佛也。

  

  

  

  

  28. 实相念佛如何念?

  

   实相(梵语dharmata)念佛者,即是念自我本源天真佛,即是自性佛,念即是佛,佛即是念;离念无佛,离佛无念,念当下即是佛,非离念外有佛,亦非离佛外有念,念佛一如,若如是见,名为正见(梵语samyag-drsti),亦名实相念佛。

  

  实相即是诸佛法身,法身实相无相,无相无无相。实相真空妙有,念佛佛念达绝待,无有对立,每一念即佛念,念念皆佛念,佛念皆念念,当下即实相真谛。见性念佛,念念皆法身之用也,名之实相念佛。

  

  

  

  

  29. 何谓「分段生死」与「变易生死」?

  

   分段生死是三界内四生六道众生其生死(梵语samsara)轮回流转之真相,随其业报感召一世一世,或一段一段可见之身分形段可见。变易生死是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外三乘之生死,已无生死轮回之分段生死,无身分形段可见,只是在心念上之生生灭灭不停,是精神上心念之生死。菩萨断除根本无明,才无变易生死。

  

  

  

  30. 佛说法有四无畏,何谓「佛四无畏」?

  

   佛陀修证三大阿僧祇劫而三觉圆满,已证无所证,修无所修,得无所得,学无所学,已得究竟佛道,对一切众生说法时有四种无所畏:

  

  一、一切智无所畏,就是佛有一切智,对众生说法,没有惧怕之心。

  

  二、漏尽无所畏,就是已断尽了一切烦恼(梵语klesa),对众生说法,没有惧怕之心。

  

  三、说障道无所畏,就是佛向大众说明种种障碍佛道之心,没有惧怕之心。

  

  四、说尽苦道无所畏,就是佛向大众说明种种可以灭除苦之道理,没有惧怕之心。

  

  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与三乘圣人未达此四无畏,故对众生演说佛法,不免有惧怕之心,欲得此四无畏之功

  

  

  

  31. 何谓「实相无相无无相」?

  

   约法身而言,法身之实相本不可言喻,佛为众生(梵语bahu-jana)而说法,不演说则众生不得而知,为了让众生正觉法身之存在,因而强名说实相,乃俗谛说;但法身实相本体无色无相无形,佛深怕众生着实相为有,故强名曰法身无相,乃依真谛说;佛说法身无相,众生却曲解为断灭、顽空、沉空守寂等之偏见,佛大慈悲又说无无相,乃依中道妙谛说。

  

  若佛子依此如法正解,勤修此理,必得法身(梵语dharma-kaya),证得自性清净法身佛。实相无相无无相此三阶段,为佛度生权巧所说,无非普令佛子共证法身,共成无上佛道之无上大法。

  

  

  

  32. 既已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是否就是无事道人,不假修行了?

  

   明心见性约理悟与证悟二种。证悟约果地而言,确实已达无事道人,不假修行,譬如十方诸佛是也。诸佛已究竟解脱,三惑断尽,法身圆满,修无所修,证无所证,净无所净,离无所离,破无所破之境界,名之为佛。

  

  理悟约因地而言,确实明心见性,但所证悟之法身尚未圆满究竟,犹如见到月亮初九初十之光明,至十五夜圆满月光尚有一段距离,此因地修证,尚有相可离,逐步修逐步证、步步修步步证,直到修无所修,证无所证,方告圆满成佛。

  

  开悟圣僧云:『顿悟虽同佛,理现念犹侵,多生习气(梵语vasana)深,风停波尚涌。』

  

  

  33. 何谓「寂照不二」?

  

   此乃法身解脱体用、动静之不二门,超越对待、差别之绝待境界。

  

  寂者,寂静之意;照者,照鉴之意,智之本体为空寂,有观照之作用,即坐禅之当体,具有止观、寂照之功。

  

  大乘无生方便门云:『寂而常用,用而常寂;即用即寂,即寂即用,离相名寂,寂照照寂。寂照者,因性起相;照寂者,摄相归性。』

  

  寂照为佛门四众(梵语catasrah parsadah)之重要实践德目,寂照乃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,进而破惑证真,是故寂与照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,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,犹如鸟之双翼,车之两轮,不可或缺是也。

  

  解脱(梵语vimoksa)法身者,寂中能照,照中能寂,离寂无照,离照无寂,寂即是照,照即是寂,寂照一体,不一不异,所谓寂照不二是也。犹如宝镜,宝镜本身具有能照之功能,亦具有寂静之功能;当宝镜在普照之际,它不会说我能照,彼物被我所照,不刻意照对方,但自然不照而照,照而无照想,这就是宝镜微妙功能,法身亦如是,不照而照,照而无照想;又照时常寂,不因照而动,无动而照,法身亦如是;当寂静时常照,不因寂而不照,法身亦如是;寂中有照,但无照意,虽无照意,微妙寂中却能照,法身寂照不二亦如是。

  

  

  34. 请法师开示水与波的关系,去体会法身体用之真谛。

  

   水与波之关系,乃佛陀与圣僧常比喻之法则。体者,指诸法之体性与作用。体即是体性,不变之真理实相,无有分别;用即是作用,差别现象之具体表现。

  

  顿悟要门论云:『净者,本体也;名者,用也。从本体起用,从用归本体,体用不二,本非殊。』

  

  

  约佛之三身(梵语trayah kayah)而言,法身即是体,报化为用;依体起用即是法身变化报身化身而度生,不作用之时作用归体,即是没有度生之际,报化身回归法身;当作用之时体在用中,即是度生变现报化身时,法身在报化身中;体即是用,用即是体(梵语svabhava),即是法身即报化身,报化身即法身;离体无用,离用无体,体用不二也;离法身即无报化身,离报化身即无法身,法身与报化身不是为二,是一体三面,三面一体,不异不一。法身体用关系微妙如是也。

  

  水喻为体,波喻为用;体用不二,喻为水波不二之道,离水无波,离波无水,因水成波,波即是水,如是巧妙譬喻,形容法身体用之妙,确实不增亦不减。是故佛陀常以水波作弘法巧妙之喻。

  

  

  

  35. 盂兰盆会之由来为何?民间说七月是鬼月,佛教看法如何?

  

   佛教与民间对农历七月或七月十五日之看法与意义是南辕北辙,是完全不同之内容与历史。

  

  盂兰盆(梵语Ullambana)之音译,为汉语系佛教地区,根据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之仪式。盂兰盆释为﹁救倒悬、解痛苦﹂之义。比喻亡者之苦,有如倒悬,痛苦之极。

  

  据盂兰盆经所载,佛弟子目犍连以天眼见其母堕在饿鬼道,皮骨相连,日夜苦闷相续,目连见已,以钵盛饭,往饷其母,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,饭食皆变为火炎。目连为拯救其母脱离此苦,乃向佛陀请示解救之法。佛陀遂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(印度雨季期间,僧众结夏安居三个月,此日乃安居结束之日),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(梵语tri-ratna),能蒙三宝加被故得无量功德,而后其母始得饮食,并得救七世父母。

  

  盂兰盆经云:『是佛弟子修孝顺者,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,乃至七世父母,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,乃至七世父母,为作盂兰盆,施佛及僧,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。』

  

  中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,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,大同四年武帝曾至同泰寺设盂兰盆斋。又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载,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,即以盆盛众百味饭食五施诸佛寺。其后蔚成风气,历代帝王臣民多行此事以报父母、祖先恩德。

  

  现今佛教寺院中于七月十五日,僧院循例举行盂兰盆会,在讽诵经典施食鬼道众生外,并有供僧大会,近年台湾佛教更酝酿订定七月十五日为僧宝节。此日亦为民间所谓之中元节,在民间之信仰,盛传此日地狱门大开,释放饿鬼之说,故民间多于此日屠杀牲畜,备办饮食,宴请诸饿鬼,亦请道士诵经超度,称为中元普度,世人以为可消灾免难,保佑平安顺利。

  

  依佛教戒杀之立场观之,如此作法非但不能获益,反造贪瞋杀业,是故其意义与果报实在与佛教之盂兰盆会迥异,背道而行,欲升反堕也。

  

 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:『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,慎勿杀害,及造恶缘拜祭鬼神,求诸魍魉,何以故?尔所杀害乃至拜祭,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,但结罪缘,转增深重。假使来世,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,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,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,晚生善处。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,各据本业自受恶趣(梵语durg…

《佛学问答(第七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