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六輯)▪P1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事務的機關。既然衙門是衙門,修行是修行,怎麼會與修行扯上關系呢

  原因是在說明在朝當官的人,若能在合法的範圍內,百姓有所訴求或申請案件,盡量不要爲難人民百姓,多爲百姓著想,莫令百姓怨言四溢,給百姓方便好做事,千萬不要百般折騰千辛萬苦的老百姓之意。

  

  在當今的政府官員的確爲國人盡心盡力服務的大有人在,但也有少數的官署(全國中央至地方),不但不便民,還刁難百姓,一些申請案件一拖延,就是相當長的時間,甚至嚴重者找些小毛病不斷駁回,讓全國百姓有心辦事者傷透腦筋,法令已令人傷感了,還再加上諸多的行政命令,更是雪上加霜,無非是欲令綁著百姓手腳,使之動彈不得,讓飯碗倒覆,這些當官的人當下就是在衙門中造業,得罪無數百姓,廣結惡緣,又領百姓血汗錢(納稅)卻來糟踏百姓,打壓百姓,說好聽是依法究辦,問心無愧,但是究竟有幾人能有良知,爲百姓著想,全國四處所聽所聞皆是怨言四溢;當官的處處怕人說他是被人賄賂,或被人誤解圖利他人,因此,辦案更阻礙公事的進行。假使當官者大公無私,自己沒有收人賄賂,公事公辦,又有什麼可擔憂,是怕鐵飯碗粉碎(被革職),怕人誤會,或是怕肥了百姓,或見人發福心生嫉妒,心有不甘願,這一切的一切,應理性合法的厘清,莫再一味食古不化僵局一成不變了。

  

  法令是人定的,都是要百姓活得快樂,有尊嚴,有福報,安全顧及,生活水准提高,民富國強,這才是法令的真正意義;若是訂定法令是讓人民百姓痛苦哀嚎,動彈不得,這法令便成惡法,令人痛心唾棄,比垃圾更穢,僅以臺北林肯大郡在山坡地傾倒之例而言,那只是個案問題,卻以一支竹竿打倒天下之間的人,再製訂諸多法令的行政官,或是立法之人,提議之人,都有無量過失與欠考量,相當沒有知識之輩,因爲全國的土地南北中東西各地的土質各有所不同,有些是可適當開發,有些土質鑽探實在不可開發,因地質有別,法令亦該因地之別而亦有別才對、才公平、才對得起國人,但卻一概以無情的惡法全部抹煞掉,訂定了更多極爲殘酷的法令來束綁百姓,讓山上老百姓連動都不能動,有山坡地只有欣賞用,無法耕作,逐漸荒廢,怪手一整地就要抓人、告訴、罰款等等,不說山坡地,連平地亦然,處處要申請才行,但申請又是百般刁難,一拖再拖,拖習慣了,百姓也麻痹,只是怨言在心中;地方政府怪中央訂太多法令,中央怪地方管製不嚴,才使山崩地陷、土石流,法令條例又再不斷增添,百姓又是苦上加苦了,這種的政府,百姓哭笑不得,只有坐在山頭上唱望春風、叁聲無奈、思想起,不是快樂的出帆喔!可憐老百姓有言不知何處投訴,官方互踢皮球,打太極拳,可敬的老百姓們,你們實在太辛苦了,偉大之處無人欣賞,反而呈現一付求救無人的可憐相!阿彌陀佛!

  

  衙門實在好修行,也是造業墮落的場所,這兩者之間只在迷悟一念間,案件一樁,只要合法申請,衙門官員(主辦、課員)就順理推章而過,不要積壓公文,更不可找諸多沒完沒了的毛病(故意)來破壞公文的行進,讓人民心安喜悅,達成該做的事,這就是便民(給人方便),這是官員所該作的本份事;若能在法定標准之上下,可以不傷大雅不違法之下,能開恩就開恩,給人方便,廣結善緣,這就是衙門好修行;善意輔導無知的百姓,讓他們能順利合法申請通關,這就是衙門好修行;如此類推,你在衙門服務,有數不盡的人際來來往往,要申請、辦案、詢問,你不離本座就可作功德了,大作佛事了,而且是別人找上門來,這是你修福報的美好時機,念頭一轉,內心是多麼的清涼、快活、自在(梵語isvara);千萬不要如俗人所雲: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無事小神仙,有事大難當頭,這是小人小根機的心胸,非菩薩道所應有的行爲與精神,又何況菩薩是深入社會國家各階層而服務社會人民,也是最直接最前端的接觸,正是考驗著你的智慧與慈悲,與衆生相處得是否中道圓滿之際,你心裏更應如是思惟:在此娑婆國土,正處五濁(梵語panca kasayah)惡世,衆生難度,福慧淺薄,人心恐慌不安,末法時代,我也應該負起時代扶助度生的棟梁,盡心盡分做我所該作的分內事,以利芸芸衆生,有機會與之相處廣結善緣,實乃得來不易,應覺得慶幸希有難得之想,你的辦事能力就當下大增,並且生大信心,給人方便,給人希望,給人力量,給人法喜;你以合法範圍,心懷處處利人助人爲最優先的考量與動機,這就是衙門好修行,正是表現出菩薩莊嚴崇高入世度生之方便,娑婆世界(梵語Saha-lokadhatu)又誕生一尊活菩薩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57. 我特別喜愛參悟本性,請問性在何處?如何見性?

  

  問我者是誰

  若無誰,何以能問我,當下肯定這個能問者,即是汝性也,不用客氣,也勿生猶豫不決;若無性誰能宣揚佛法

  若無性何人能行住坐臥

  若無性誰在穿衣吃飯

  乃至施爲動作,搬材運水!性在二六時中往返不息,只因汝心迷而不覺,因何說性在何處,若無性之存在,多生累劫至今,乃至未來,誰能延續!若問性在何處,性本無形相,無相無無

  相,是名爲體;若作用時,便在六根(梵語sad indriyani)門頭自由出入,運用千變萬化,無障無礙,君見否

  四聖六凡不出此性之體用,迷者六凡,悟者四聖,只因迷悟有別。

  

  修道者應先萬念妄想大死一番,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方可蘇醒而見性,見性後自性妙用無窮。衆生之心應大死一番,此妄心應休去歇去,古廟香爐去,枯木寒灰去,一念萬年去,如人死人去,若能如是用,萬念俱灰,妄心死至無可再死,心安有不成道乎!萬法不立,一塵不染,本來面目現前,正是見性體之際。人人肯死心切願,勇猛精進,開悟證入自性本體,有何不可!

  

  上至諸佛,下至蝼蟻,皆有佛性,無所分別,人人見性,人人成佛。

  

  開悟聖僧雲:請君仰面看虛空,廓然無邊不見蹤;若解轉身些子力,頭頭物物總相逢。

  

  妙明覺性之體,贊不及,毀不及,若了一,萬事畢,無欠無余若太虛,爲君題作波羅蜜。真性中本來蕩然空空,一法不立,一塵不染,說是一物即不中,真如本體,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寂照不二,諸佛普現。

  

  除卻凡情聖情,心外更別無佛,自心是佛,此心即是佛心,心外無別佛,若不信自心是佛,無有是處,窮劫修道,總是門外漢。心本無形,因塵有相,塵滅心滅,因塵見性,性本無生無滅,真性湛然。

  

  凡夫不肯空心,恐落于空,不知自心本空,大空大有,不空不有,空有自在,中道(梵語madhyama-pratipad)實相普現前。你有我亦有,君無我亦無,有無俱不立,相對嘴盧都。信心清淨者,信本來心無法可得,不起妄念,心常空寂,湛然清淨,住無所住,了得無所得,究竟涅槃。

  

  清淨覺性,應機接物,揚眉瞬目,運手動足,皆是自己靈覺之性,性即是心,心即是佛,佛即是道(梵語marga),道即是禅,禅之一字,非凡聖所測,見本性爲禅。聖體本來清淨,無有雜穢,所有言說,皆是聖人從心起用,用體本來空,言名猶不及,十二部經憑何得及,道本圓成,不用修證,道非聲色,微妙難見,若會妙覺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!

  

  佛性非色非心,非有非無,非因果法,纖塵不染,一法不立,至性中人。夫道者,以寂滅爲體,修者以離相爲宗,寂滅是菩提,滅諸相故。本性空寂,莫取一切相,即合聖意;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

  

  不見煩惱異于涅槃,是名平等,何以故

  煩惱與涅槃,同一性空故。若能如是見,是名正見;若不如是見,是名邪見。叁世諸佛以自心爲本師,自見本性,見自法身佛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(梵語nuttara-samdodhi)。仁者見性否

  若未見者,應如法如是見;若見者,汝之佛性與諸佛正等無異無別,恭禧仁者也!

  

  

  

  

  58. 我學佛多年,兒女長大,陸續要結婚,喜宴上該用葷食或用素食,我難以下決定,該如何是好?

  

    

  結婚生兒育女是人類傳統習俗,是傳宗接代的必經過程,讓香火延續不滅的儀規。汝學佛多年,已體解佛法大意,並有六道衆生之同胞愛,所謂: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之悲願;但是又逢值兒女婚嫁之大事,汝可擇其中道而行,以方便門而辦此喜宴,方法有叁式:

  

  一、全部以素食辦理喜宴,這可能會帶來很大的考驗與壓力沖擊,因爲社會上的人士,吃素食者並未普及,十人中僅有一、二,家屬或許也有相當的意見,如果在家庭裏,大家協商好了,你可以做主,全權掌控,你便可以考量以全素食喜宴請客,因爲佛教目前在全國寶島內很興盛,以素食請客,雖有一些雜音(不悅者),乃至不滿意者,但是可以讓人接受。

  

  當今在佛教內的學佛弟子,他們的兒女結婚時,以全素食宴客,已經不是很稀奇或少數了,也非破天荒(非頭一次)者,因此辦素食宴,在種種克服的過程,亦難免與他人有多少的磨擦與反對,你該很堅強的來完成你之志願與目標,始終不動不搖,宴客總是很快就會過去的,何況世間事乃如幻如化,空幻無常,乃至生命也只是暫時的過客而已!何必造業禍患給與子孫,是故,第一個選擇以全素來辦理結婚喜宴是爲第一良策。

  

  二、半葷半素方式而宴客,這是指家人意見頗多,難以如願全素之情況之下的對策,雖是不盡如願理想,但是還是可以接受,反正你盡可能的爭取,爭取到多少算多少了,何況家人是大衆的,既然是大衆和合而成的家庭,讓他們有參與意見的話,一樁結婚喜宴會更圓滿,可減低到最少的壓力與雜音,不然的話,大家沒有商量共識,你獨自單打獨鬥而決定一件事,那可能辦…

《佛學問答(第六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