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遠觀世間多少殘廢者,他們有勇氣面對社會,肯求上進,亦是成功出人頭地的見證哩!(大衆掌聲如雷)
如果諸位沒有忘記的話,有一位殘障人士,著作一部寫實小說,亦曾搬上螢光幕演出過,片名風行寶島,是值得推祟的一部片子,片名爲汪洋中的一條船,作者鄭豐喜,他是一位殘而不廢的傑出青年,突破內心的障礙,從掙紮中站起來,付出很多心血與代價,才得以揚名天下。
今天,他之所以成功出名,就是他有勇氣超越心靈的障礙,不自卑、不自暴自棄,敢面對現實,此殘而不廢的精神,打破他內心深處的自卑感,進而超越升華心靈的意境,這就是他真正成功的主要因素。
還有一位殘障歌王─阿吉仔,今天他能在歌壇上站有一席之地,並非一朝一夕所得,他也是付出很多心血,流過很多辛酸淚,突破重重困境,才換得今日的成就。
舉出上面兩個例子,足以證明,天下間沒有不勞而獲的,也沒有所謂的天才。
比如,我初期弘法時,于臺下准備了一個多小時的演講稿,沒想到上了臺二十分鍾就把它結束了。而且講話時,結巴不流利,臺上臺下無法打成一片,但是我不怕失敗,亦不怕人取笑,鼓起勇氣繼續努力學習,付出很多時間、很多心力來研究語文學,研究佛法的思想體系。
如今,在臺上演講時,臺上臺下打成一片,講話有思想、有體系、有組織、有段落、滔滔不絕、如瓶泄水,深入淺出地道出,讓人人都聽得懂,這也不是一朝一夕所成,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,更在失敗的經驗中,取長補短,才有今天的小小成果。(大衆掌聲如雷)
佛經雲:佛亦不是一世所修成的,必須經過叁大阿僧只劫的修行,才能得以成道。
而這叁大阿僧只劫如天文數目,所以佛門流傳一句話:天下沒有自然的釋迦,也沒有天生的彌陀,彌陀所以彌陀,釋迦所以釋迦,乃經過無量劫的修行所成。
所以,我們不要怕失敗,應當將自卑化爲自信、自尊、自愛、自立,只要有勇氣不怕困難地突破一切挫折,相信有朝一日,定能開花結果。(大衆掌聲四起)
曾經有人問我:請問如本法師,你對以後成佛是否有信心?
我回答:我如本不能成佛的話,那還有誰能成佛呢?我們只要按照佛法的道理去修證,絕對成佛,指日可待。
我們對自己的修行成佛要有信心,但是不可以貢高我慢,更不能對自己以後成佛有所懷疑,因爲修行不是兒戲,必須樹立信心,肯定自己的努力,精進菩提,定能成就。
凡夫衆生六根接觸六塵,不是染汙就是清淨,所以修行如同作戰,戰敗爲魔,戰勝成佛。
心無染塵,清淨即是佛;心觸外境,不能作主,心動染汙即是魔。所以作佛作魔,只在染淨之間。(掌聲如雷)
今天爲了慎重起見,而演說超越心靈之法寶,無非是要打破我們內心的障礙,因爲自卑會使人消極墮落,因此障礙聖道。所以不管世間法也好,出世間法也好,對自己的努力要有信心。
下面提出一件充滿自信、自愛、自尊的公案,做爲修道上之見證。
諸位,唐朝有兩位開悟高僧,一位是五祖弘忍大師,一位是六祖惠能大師。
當時六祖惠能大師參見五祖時,
五祖問惠能大師:汝是何方人?欲求何物?
六祖惠能大師參見五祖,意義非凡,與五祖機鋒相對下,
六祖答: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,遠來禮師,惟求作佛,不求余物。
諸位,這段話的意思是,我惠能是嶺南人,如今的廣東、廣西地帶,當時在唐朝還是一個很落伍的鄉下地方,文化水准低落。
惠能從遙遠的地方特來禮拜,惟求作佛,不求余物。
諸位,六祖惠能大師回答這些話,是何等的自信,何等的尊嚴,他不是爲吃飯、求財、求名利、求福而來,今天來不求其他,只求作佛。請問諸位,有多少人能有如此作爲呢?
人人都有個佛性,如同今晚所說的,人人都有個心靈,而要建立人人都有個佛性,實在很不容易。
高僧不愧是高僧,惠能大師很幹脆地回答:我今天來此,不求其他,只要成佛。如此幹脆俐落,一針見血,這是何等尊嚴啊!
諸位,記得幾個月前,有位臺北男衆居士到講堂找我,我利用這個公案的對話口氣問這位居士。
我問:汝是何方人?欲求何物?
他答:我是臺北人,聽說法王講堂的素食很好吃,所以今天專程下來吃素食的。(大衆笑聲疊起)
我聽了快要昏倒,很不是滋味,人家惠能大師是爲成佛而特來禮師,他卻爲吃素食而來,境界差那麼多!
我心裏想:現在外面吃素食非常普遍,全省到處都有素食餐廳,而且煮出來的菜色很多,又比講堂煮得好吃,想要吃素食應該到素食餐廳去,不用到講堂來,因爲他所求的實在離道甚遠。
五祖弘忍大師又開口問:你是嶺南人,又是獦獠,若爲堪作佛?
意思是:你是南蠻,又住在沒有水准的地方,而且身分卑賤,如何作佛呢?
諸位,五祖弘忍大師是何等苦口婆心,爲何身爲一代祖師,要用如此鋒銳的言語諷刺他呢?
大家不要誤會,五祖是爲了試探六祖的來曆如何?是否堪作佛,于是在機鋒相對之下,如同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六祖理直氣壯地回答:人雖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,獦獠身與和尚不同,佛性有何差別?
這句話答得非常鋒利,他說:雖然我的身分很卑賤,很沒水准,又是鄉下人沒有知識,可是佛性有何差別呢?話說完當下震撼了五祖心裏!
五祖心想:此人來曆非同小可,因此對六祖非常器重賞識,待因緣成熟,即將禅宗心法衣(金本)傳與惠能大師,于是成爲禅宗第六代傳人。
此段的意義,是建立人人有個佛性,如果無法肯定自己有個佛性,那成佛從何談起?
世界上有兩種極端的錯誤思想:第一唯物論。第二唯心論。
唯物論:如同共産主義的思想,他認爲人能講話吃飯,一切動態,都是物質所發出來的副作用,而且先有物質才有精神界,如果物質界毀壞,那連精神界也消失無蹤了。
站在唯物論的思想上,是如此的可怕,他認爲人死後連靈魂都沒有了,何況生前所造的種種是非善惡,于死後一概抹煞,這是非常可怕的思想,難怪有很多人敢搶銀行,敢爲非作歹,作盡世間一切惡事。
總之,人死後不是代表一切的毀滅,而是另外還有一種能量的存在,世間人說是能量,其實就是佛性(意識、靈魂),維持你生前的善業、惡業、是非長短,綿延不間斷,一期一期,一世一世,一直延續下去,所以佛教相信有輪回的存在,只要還沒有開悟證果,定要繼續流轉下去。諸位明白嗎?(大衆掌聲如雷)
涅槃經雲:『一切衆生,皆有佛性,如來常住,無有變易。』
這句話意思是:以佛眼觀看普天之下一切衆生,人人皆具有佛性,只要依照如來教法修行,必能開采其本性。如禅宗所說的明心見性,進而達到福慧圓滿,成就佛道,常住不滅。
所以,我們不要因爲跟不上或不如人家而自卑,因此氣餒喪志,更不該因失敗而打退堂鼓,致使痛苦不已!不求上進,這都是不當的作爲,若問什麼理由?因爲人人都有個佛性,而這個佛性是非常珍寶的,任憑誰用盡世間一切珍寶也無法換得,因爲這是人人本身具有的寶藏。
我們今天之所以貧賤,受人輕視瞧不起,皆因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浮現,是受果報的時候。
現在富貴有名望,是福報現前,也不要太高興驕傲,因爲世間所有一切皆是因緣和合,果報的世界不能常住不變,畢竟這是一個緣起緣滅的無常世間。
記得有一次到監獄弘法,我對監獄裏面好幾千位同學說了一段話:只要我們還沒有開悟證果,普天之下,沒有絕對的好人,或絕對的壞人。問什麼理由?因爲好人會變壞人,壞人會變好人。(掌聲四起)
說他是好人,是因爲他環境好、條件好、思想好、背景好、教育好,所接受的種種條件都好。佛教說:善因緣具足。
那什麼是壞人,條件差、環境差、教育差、背景差、思想差,所接觸到的種種人事物都不好,因此,種種因素造成一個人的行爲不端莊,而去造作一切惡業,所以稱他爲壞人。
如果今天讓壞人有機會接觸好的思想、好的環境、好的條件、好的教育,相信他耳濡目染,有一天,壞人也會變好人。(大衆掌聲如雷)
當話一說完,臺下有位同學,忽然拍了一下桌子,我說:你們想造反啊!
他答:不是的,師父,人爽啊!(大衆笑聲疊起)
我問:爲什麼?
他答:現在我們雖然被關叁年、五年,如果有機會讓我們改過自新,我們也會變好人啊!
這位同學又轉身指著那些主管而說:你們這些管理人員,如果有一天你們惡業現前,因緣不如意時,也可能好人變壞人。(大衆掌聲如雷)
聽了那位同學說了這些話後,令我感觸良多,而我並不是想討好他們,因爲佛法本來如是而說。
人在還沒有開悟證果以前,天下間誰也不敢保證他是好人,如果有一天窮得沒有志氣時,而動搖心志,做出傷天害理的事,好人也會變壞人。
所以,好人與壞人的差別,是隨著善業或惡業的流轉起落,而展現其果報。但不能說他永恒不變,如果要達到真正的永恒不變,必須等到開悟證果,成就佛道,才能真正的把持自性常住不變。(大衆掌聲如雷)
四十二章經雲:『佛說:弟子們!你們不要輕意相信你們的心,因爲你們還未開悟證果;等到你們開悟證成阿羅果時,才可以相信你們的心。』
…
《超越心靈之法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