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究會達到我們日夜所期盼的目標,也就是成就佛果。(大衆掌聲四起)
切記!修道要直心,不要彎彎曲曲,更不要勾心鬥角、挑撥離間、撥弄是非,這樣是嚴重地傷害自己,對不起自己,讓自己墮落。所謂:直心就是道場。修道之人心要直,要是歪七扭八,鑽牛角尖,又易計較者,那是很痛苦的,也就是佛門講的無明。不明世間真相、不明是非善惡,無明起用,永遠與道相違。
爲何大家那麼喜歡聽我講經,因爲我以智慧心,心存誠懇,言詞率直,有震撼力、有臨場感,又直接了當,不啰唆,亦不敷衍了事,直探心源,披露法義,因此大家皆能法喜充滿。終究佛法大貌,本來如此,何必在那兒兜圈子呢?如果拖泥帶水,終究不能得到佛法的好處。
「直心就是道場」。佛比喻說:如同一根木頭,由上遊流至下遊,當中不被水裏的障礙物所阻擋,不滯留彼岸與此岸,又加上此木頭本身沒有腐爛,佛雲:這支木頭注定會流到大海。
佛又說:我們在修行過程中,心中不沾染愛欲、名利、脾氣、嫉妒……等等惡染,只要直心的修下去,這樣即可一路涅槃門。
相信這個比喻,大家應該很清楚才對,只要直心即可與道相應,因爲道是流暢的,道是無染汙的,道是清淨的,道是很坦直的,就這樣子而已,可是要修到這樣而已,實爲不易。
我常說一句話,道理沒有絕對的深與淺,何謂深?何謂淺?那就必須以做得到或做不到來論了。深就是做不到,淺即是能做到,所以道理何有深淺之別呢?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有心去做否?對做得到的人而言,是淺的;而對做不到的人來說卻是深,所以說,道理有深淺就是以此而論。
我們修道要有信心、有自尊,不用擔心,也不要因爲眼前所看到的欲望那麼強烈,就因此而喪志、退縮,不敢面對現實而停頓下來,這是不對的。我們應該要有信心,努力的去面對、去接受考驗,去實現它,突破這萬重圍,到最後您就是勇敢的勝利者。(大衆掌聲如雷)
諸位菩薩!凡夫衆生永遠皆與外在的人、事、物做朋友,從來都沒有跟自己的心做過朋友,這是不對的。我不是否認外在的一切,只是事情有輕有重。
你們想想看,自從你小時候至今五、六十歲了,你是否曾經與你的心做過朋友,這個問題很重要哦!
那又如何和自己的心做朋友,何況心又分爲生滅與不生滅之別,問題來了,我想問諸位,你是要跟不生滅的心做朋友呢?還是要跟生滅的心做朋友。
同樣是朋友,卻有天淵之別,一個可以令我們解脫的心,一個卻讓我們永無休止輪轉下去的心。要是跟生滅之心做朋友,卻是心地染汙、被境所轉,這可要繼續地輪回下去;若能與不生不滅的心做朋友,則心地清淨、無染汙與光明理體常住不滅,與諸聖同一鼻孔出氣。
所以我們平常努力修道就是爲此,期望有朝一日能從生死輪回的此岸,達到開悟證果光明涅槃的彼岸。就這麼簡單,雖說簡單卻要花費我們叁大阿僧只劫的時間,這樣諸位明白嗎?(掌聲如雷)
這一段所講的主要內容,就是告訴大家,一個人活在世間其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,因此,我們今天既然知道這個使我們累生累劫以來,不斷生死死生,輪回不停的原由──叁毒貪瞋癡,就應當鼓起勇氣,不怕艱辛萬苦,乃至上刀山下劍海,也要突破這個堅硬的重圍,只要我們有信心,終究可以我們達自信、自尊、自重、自愛的完美人格,與聖同齊。
後面緊接著再說,瞋恨心也是我們的敵人,那瞋恨心是如何産生的呢?探究其原由,實與我們日常生活及人、事、物間之利害得失有著密切的關系。
比如一個人比我有才華,樣樣比我能幹,我因此而生嫉妒心、瞋恨心、排斥心,非常痛苦的怨恨他人,如此行爲是不對的,所以我們身爲一位修道人,必將瞋恨心淨化超越,不要姑息養奸,要不然會被這瞋恨心搞得一輩子痛毀極诋,災禍連連,無法收拾。
你們看,天下之間有多少英雄豪傑,多少好漢,皆一一吃虧在這瞋恨心之下,因而做出遺憾終身之事。
來,我說一個真人真事,發生在二年前報紙刊載出來的實例給諸位聽。
有一位美國留學博士,在未到美國留學時,認識一位端莊美麗的女朋友,二人相識一、二年,這位男衆就到美國留學,不久,二人音訊漸漸斷了,原來這位女孩子在臺灣又新交了一位男友,因喜新厭舊,移情別戀,後來等到這位美國留學回來的男朋友,知道他一生所寄望,也是一生最愛的女友,已經另有新歡,于是懷恨在心,約女朋友出來見面時,意見未能談妥,卻將女友碎屍萬段,這種瞋恨所帶來的禍患,實在令人感到歎惋。
所以脾氣的大小,不在于教育的高低,更不是教育受高就沒有脾氣,不能以此來論定,必須靠修行的定力來維持與淨化,不然瞋恨心一發作,那下場是無法收拾的,是慘不忍睹的。
佛對我們說:忍辱就是度我們瞋恨心的最大利器,要以此忍辱心淨化瞋恨心,亦非一天二天之事,必須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才有辦法淨化得幹幹淨淨,一塵不染。
我也不敢要求大家一下子就要全斷瞋恨心,這樣太殘忍了,因爲道理在說很快,雖然有辦法從因地說到果地,由凡夫說到佛的境界,但對我們而言,說得到不一定就能完全做得到,畢竟我們都還是凡夫衆生,所以不能沒有脾氣。只是要依照道理加快腳步,好好將我們的瞋恨心一一淨化,這樣是我們的目標。
忍辱又分做兩種類別來說:第一是世間忍。第二是出世間忍。
何謂世間忍?就是忍辱沒有解脫,沒有淨化。所謂忍一時無法忍永遠,因爲時間可以考驗出他的忍辱,所以叫做世間忍。
如世間人常比喻說:水淹到肚臍還可以忍,水淹到脖子勉強還可以忍,一旦水淹到鼻子時,爲了要命就得掙紮拼命了。所以世間的忍還是有限度的,忍無可忍,還是會恢複本來面目的。
記得上回我講經時提到:忍一時之氣,風平浪靜;退一步想,海闊天空。結果有位信徒對我說:師父您言重了,我說:何以見得?
他答:用唱的比較快,什麼退一步想,海闊天空,忍一時之氣,風平浪靜。這是格言、道理、真理,勸人的話,要做到此境,比登天還難。不然師父當你遇到境界時能辦得到嗎?
我對他說:我沒有辦法,但是不能因爲如此而失去意志不修行了,要是不修行就永遠沈淪,始終被牽著鼻子走。瞋恨心掌控你的命運方向盤,無限的善惡之業無能淨化,揮之不盡。佛道是難成的,但不是不能成就,所謂:天下沒有天生釋迦,自然彌陀。諸佛的成就聖道,乃窮劫修證所得也。
我常勉勵自己,要將累生累劫的生死大業,于今生做個了結,今生一定要對自己的生死有個交代,畢竟從生死輪回以來,已經無量世無量劫了,不修不行,如何對得起自己!甘受六道沈淪!
所以世間的忍辱是有限度的,現在有辦法忍,明天有辦法忍,後天要是想不開時,那就不一定忍得住了,這個忍就是世間忍,不究竟之忍,不了義之忍,不徹底之忍,不與空性相應故。
後面再說出世間忍。何謂出世間忍?就是與空相應,佛門稱之爲證得無生法忍,體達叁輪體空之境界,是名爲出世間忍。
達到明心見性、開悟證果、了脫生死、不受後有,這個忍是現在忍、未來忍、永遠的忍,不會因時空的變遷而有所改變,所謂一忍永忍,絕不從中起變化,真正與空相應,不被一切人事物所動搖一根寒毛,這種忍名爲自性中不被境所轉,一塵不染、一法不立,要是能做到如此之境,是名爲出世間忍。這樣諸位明白嗎?(掌聲如雷)
佛于金剛經介紹有位歌利王,有一天帶著宮女到山上打獵,看到一位坐在樹下坐禅的修行人,便問:你這位修道者是修什麼行?
修行人答:我是修忍辱行。
歌利王說:既然你是修忍辱行的,我倒要看看忍辱到什麼境界。于是,歌利王很不客氣舉起寶劍,將修行者右手剁下。
歌利王問:你修忍辱行,你會恨我嗎?
修行者答:我不會恨你。
歌利王生氣地說:好,你不會恨我,歌利王再次舉劍將修行者左手剁下。
再問道:你兩只手都不見了,你會恨我嗎?
修行者答:一樣不會恨你。
歌利王聽了更生氣,難道這個人從龍發堂跑出來的嗎?或是腦袋有問題?
于是將寶劍拿起,將修行者的腳一齊剁下。
歌利王再問:我把你的手腳都剁掉,你會恨我嗎?
修行者仍然以慈悲的口吻回答:我說話沒有第二句,我不但不恨你,同時,以後成就佛道時,我頭一位要度的人就是你。
諸位啊!這不是普通人能說的話,若非開悟證果,豈有如此境界。一來,忍辱仙人的瞋恨心已經淨化超越,不但這樣,還有包容寬赦的心胸,這不是每一個人能夠做得到的;二來,忍辱仙人的心地已到達無我的境界,自他不二的甚深境界,也就是證得無生法忍也。
諸位,時間總是會過去的,經過好幾劫、好幾世,歌利王投胎釋迦佛時代,爲五大臣之一的憍陳如,前生也就是過去的歌利王,而釋迦牟尼佛就是過去在樹下坐禅修行的那位忍辱仙人。
果真如此,後來釋迦牟尼佛于菩提樹下開悟證果以後,頭一位度的就是憍陳如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之母舅。憍陳如在五比丘之中,聽佛說四谛法最先開悟的一位,這樣諸位明白嗎?
所以諸位菩薩!看到以上佛自說之本生談,啓示我們的真谛,天下間縱然令我們最怨恨、最嫉妒的人,我們理應效法佛陀廣行菩薩道的完美精神,以自利利人,自度度人,共成無上菩提爲宗旨。
諸位,你們說是不是?若有此種心態,以佛教來…
《超越心靈之法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