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超越心灵之法宝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究会达到我们日夜所期盼的目标,也就是成就佛果。(大众掌声四起)

  

  切记!修道要直心,不要弯弯曲曲,更不要勾心斗角、挑拨离间、拨弄是非,这样是严重地伤害自己,对不起自己,让自己堕落。所谓:直心就是道场。修道之人心要直,要是歪七扭八,钻牛角尖,又易计较者,那是很痛苦的,也就是佛门讲的无明。不明世间真相、不明是非善恶,无明起用,永远与道相违。

  

  为何大家那么喜欢听我讲经,因为我以智慧心,心存诚恳,言词率直,有震撼力、有临场感,又直接了当,不啰唆,亦不敷衍了事,直探心源,披露法义,因此大家皆能法喜充满。终究佛法大貌,本来如此,何必在那儿兜圈子呢?如果拖泥带水,终究不能得到佛法的好处。

  

  「直心就是道场」。佛比喻说:如同一根木头,由上游流至下游,当中不被水里的障碍物所阻挡,不滞留彼岸与此岸,又加上此木头本身没有腐烂,佛云:这支木头注定会流到大海。

  

  佛又说:我们在修行过程中,心中不沾染爱欲、名利、脾气、嫉妒……等等恶染,只要直心的修下去,这样即可一路涅槃门。

  

  相信这个比喻,大家应该很清楚才对,只要直心即可与道相应,因为道是流畅的,道是无染污的,道是清净的,道是很坦直的,就这样子而已,可是要修到这样而已,实为不易。

  

  我常说一句话,道理没有绝对的深与浅,何谓深?何谓浅?那就必须以做得到或做不到来论了。深就是做不到,浅即是能做到,所以道理何有深浅之别呢?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心去做否?对做得到的人而言,是浅的;而对做不到的人来说却是深,所以说,道理有深浅就是以此而论。

  

  我们修道要有信心、有自尊,不用担心,也不要因为眼前所看到的欲望那么强烈,就因此而丧志、退缩,不敢面对现实而停顿下来,这是不对的。我们应该要有信心,努力的去面对、去接受考验,去实现它,突破这万重围,到最后您就是勇敢的胜利者。(大众掌声如雷)

  

  诸位菩萨!凡夫众生永远皆与外在的人、事、物做朋友,从来都没有跟自己的心做过朋友,这是不对的。我不是否认外在的一切,只是事情有轻有重。

  

  你们想想看,自从你小时候至今五、六十岁了,你是否曾经与你的心做过朋友,这个问题很重要哦!

  

  那又如何和自己的心做朋友,何况心又分为生灭与不生灭之别,问题来了,我想问诸位,你是要跟不生灭的心做朋友呢?还是要跟生灭的心做朋友。

  

  同样是朋友,却有天渊之别,一个可以令我们解脱的心,一个却让我们永无休止轮转下去的心。要是跟生灭之心做朋友,却是心地染污、被境所转,这可要继续地轮回下去;若能与不生不灭的心做朋友,则心地清净、无染污与光明理体常住不灭,与诸圣同一鼻孔出气。

  

  所以我们平常努力修道就是为此,期望有朝一日能从生死轮回的此岸,达到开悟证果光明涅槃的彼岸。就这么简单,虽说简单却要花费我们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,这样诸位明白吗?(掌声如雷)

  

  这一段所讲的主要内容,就是告诉大家,一个人活在世间其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,因此,我们今天既然知道这个使我们累生累劫以来,不断生死死生,轮回不停的原由──三毒贪瞋痴,就应当鼓起勇气,不怕艰辛万苦,乃至上刀山下剑海,也要突破这个坚硬的重围,只要我们有信心,终究可以我们达自信、自尊、自重、自爱的完美人格,与圣同齐。

  

  后面紧接着再说,瞋恨心也是我们的敌人,那瞋恨心是如何产生的呢?探究其原由,实与我们日常生活及人、事、物间之利害得失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  

  比如一个人比我有才华,样样比我能干,我因此而生嫉妒心、瞋恨心、排斥心,非常痛苦的怨恨他人,如此行为是不对的,所以我们身为一位修道人,必将瞋恨心净化超越,不要姑息养奸,要不然会被这瞋恨心搞得一辈子痛毁极诋,灾祸连连,无法收拾。

  

  你们看,天下之间有多少英雄豪杰,多少好汉,皆一一吃亏在这瞋恨心之下,因而做出遗憾终身之事。

  

  来,我说一个真人真事,发生在二年前报纸刊载出来的实例给诸位听。

  

  有一位美国留学博士,在未到美国留学时,认识一位端庄美丽的女朋友,二人相识一、二年,这位男众就到美国留学,不久,二人音讯渐渐断了,原来这位女孩子在台湾又新交了一位男友,因喜新厌旧,移情别恋,后来等到这位美国留学回来的男朋友,知道他一生所寄望,也是一生最爱的女友,已经另有新欢,于是怀恨在心,约女朋友出来见面时,意见未能谈妥,却将女友碎尸万段,这种瞋恨所带来的祸患,实在令人感到叹惋。

  

  所以脾气的大小,不在于教育的高低,更不是教育受高就没有脾气,不能以此来论定,必须靠修行的定力来维持与净化,不然瞋恨心一发作,那下场是无法收拾的,是惨不忍睹的。

  

  佛对我们说:忍辱就是度我们瞋恨心的最大利器,要以此忍辱心净化瞋恨心,亦非一天二天之事,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才有办法净化得干干净净,一尘不染。

  

  我也不敢要求大家一下子就要全断瞋恨心,这样太残忍了,因为道理在说很快,虽然有办法从因地说到果地,由凡夫说到佛的境界,但对我们而言,说得到不一定就能完全做得到,毕竟我们都还是凡夫众生,所以不能没有脾气。只是要依照道理加快脚步,好好将我们的瞋恨心一一净化,这样是我们的目标。

  

  忍辱又分做两种类别来说:第一是世间忍。第二是出世间忍。

  

  何谓世间忍?就是忍辱没有解脱,没有净化。所谓忍一时无法忍永远,因为时间可以考验出他的忍辱,所以叫做世间忍。

  

  如世间人常比喻说:水淹到肚脐还可以忍,水淹到脖子勉强还可以忍,一旦水淹到鼻子时,为了要命就得挣扎拼命了。所以世间的忍还是有限度的,忍无可忍,还是会恢复本来面目的。

  

  记得上回我讲经时提到:忍一时之气,风平浪静;退一步想,海阔天空。结果有位信徒对我说:师父您言重了,我说:何以见得?

  

  他答:用唱的比较快,什么退一步想,海阔天空,忍一时之气,风平浪静。这是格言、道理、真理,劝人的话,要做到此境,比登天还难。不然师父当你遇到境界时能办得到吗?

  

  我对他说:我没有办法,但是不能因为如此而失去意志不修行了,要是不修行就永远沉沦,始终被牵着鼻子走。瞋恨心掌控你的命运方向盘,无限的善恶之业无能净化,挥之不尽。佛道是难成的,但不是不能成就,所谓:天下没有天生释迦,自然弥陀。诸佛的成就圣道,乃穷劫修证所得也。

  

  我常勉励自己,要将累生累劫的生死大业,于今生做个了结,今生一定要对自己的生死有个交代,毕竟从生死轮回以来,已经无量世无量劫了,不修不行,如何对得起自己!甘受六道沉沦!

  

  所以世间的忍辱是有限度的,现在有办法忍,明天有办法忍,后天要是想不开时,那就不一定忍得住了,这个忍就是世间忍,不究竟之忍,不了义之忍,不彻底之忍,不与空性相应故。

  

  后面再说出世间忍。何谓出世间忍?就是与空相应,佛门称之为证得无生法忍,体达三轮体空之境界,是名为出世间忍。

  

  达到明心见性、开悟证果、了脱生死、不受后有,这个忍是现在忍、未来忍、永远的忍,不会因时空的变迁而有所改变,所谓一忍永忍,绝不从中起变化,真正与空相应,不被一切人事物所动摇一根寒毛,这种忍名为自性中不被境所转,一尘不染、一法不立,要是能做到如此之境,是名为出世间忍。这样诸位明白吗?(掌声如雷)

  

  佛于金刚经介绍有位歌利王,有一天带着宫女到山上打猎,看到一位坐在树下坐禅的修行人,便问:你这位修道者是修什么行?

  

  修行人答:我是修忍辱行。

  

  歌利王说:既然你是修忍辱行的,我倒要看看忍辱到什么境界。于是,歌利王很不客气举起宝剑,将修行者右手剁下。

  

  歌利王问:你修忍辱行,你会恨我吗?

  

  修行者答:我不会恨你。

  

  歌利王生气地说:好,你不会恨我,歌利王再次举剑将修行者左手剁下。

  

  再问道:你两只手都不见了,你会恨我吗?

  

  修行者答:一样不会恨你。

  

  歌利王听了更生气,难道这个人从龙发堂跑出来的吗?或是脑袋有问题?

  

  于是将宝剑拿起,将修行者的脚一齐剁下。

  

  歌利王再问:我把你的手脚都剁掉,你会恨我吗?

  

  修行者仍然以慈悲的口吻回答:我说话没有第二句,我不但不恨你,同时,以后成就佛道时,我头一位要度的人就是你。

  

  诸位啊!这不是普通人能说的话,若非开悟证果,岂有如此境界。一来,忍辱仙人的瞋恨心已经净化超越,不但这样,还有包容宽赦的心胸,这不是每一个人能够做得到的;二来,忍辱仙人的心地已到达无我的境界,自他不二的甚深境界,也就是证得无生法忍也。

  

  诸位,时间总是会过去的,经过好几劫、好几世,歌利王投胎释迦佛时代,为五大臣之一的憍陈如,前生也就是过去的歌利王,而释迦牟尼佛就是过去在树下坐禅修行的那位忍辱仙人。

  

  果真如此,后来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开悟证果以后,头一位度的就是憍陈如,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之母舅。憍陈如在五比丘之中,听佛说四谛法最先开悟的一位,这样诸位明白吗?

  

  所以诸位菩萨!看到以上佛自说之本生谈,启示我们的真谛,天下间纵然令我们最怨恨、最嫉妒的人,我们理应效法佛陀广行菩萨道的完美精神,以自利利人,自度度人,共成无上菩提为宗旨。

  

  诸位,你们说是不是?若有此种心态,以佛教来…

《超越心灵之法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