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頓悟一剎那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取而不舍是凡夫, 舍而不取是小乘, 能取亦能舍是菩薩。

  

  修行者應注意五項:

  (一) 持戒清淨。

  (二) 息一切不必要外緣。

  (叁) 發菩提心。

  (四) 與諸法空性相應。

  (五) 常親近叁寶。

  

  身體不殺生、偷盜、邪淫 ─ 身業清淨。

  嘴巴不惡口、兩舌、绮語、妄語 ─ 口業清淨。

  意識不貪、不瞋、不癡 ─ 意業清淨。

  

  極樂世界你不想去, 縱然阿彌陀佛用布袋把你裝入, 帶到極樂蓮池, 你還是照樣連奔帶跑,真達回奔娑婆世界, 還會怪阿彌陀佛不慈悲哩!

  

  叁業清淨佛出世, 叁業不淨佛滅度。

  

  佛是人人可成的, 佛的境界是平等, 無有特權; 諸佛的智慧是平等的, 無有高下, 諸佛的慈悲是平等的, 無赦免。 諸佛是凡夫修行而得, 我們一心修行, 一旦福慧圓滿, 無上菩提成就, 大家皆可成佛, 平等平等!

  

  菩薩道應行四原則:

  (一) 給人信心。

  (二) 給人歡喜。

  (叁) 給人希望。

  (四) 給人方便。

  

  淨土與天堂差別;

  (一) 淨土是平等的, 天堂是階級的。

  (二) 淨土是進修的, 天堂是非完成的。

  (叁) 淨土是上升的, 天堂是退墮的。

  

  (一) 受比丘戒五年內, 不得做出家同道師。

  (二) 五年後,若通曉戒律, 可以將所學特長作師, 稱爲軌範師, 梵語叫阿阇梨耶, 受人依止,教人習誦。

  (叁) 十年後,可做親教師。

  (四) 二十年後,稱爲上座。

  (五) 五十年後,稱爲耆宿長老。

  

  十善業道, 是生人天乘之法所必經; 是得學無學諸沙門果所必經, 是得獨覺菩提之法所必經, 是諸菩薩一切妙行所必經, 是一切佛法所依止處。

  

  禮佛得十種功德:

  (一) 得妙色身。

  (二) 出言人信。

  (叁) 處衆無畏。

  (四)佛所護念。

  (五)具大威德。

  (六)衆人親附。

  (七)諸天愛敬。

  (八)具大福德。

  (九)命終往生淨土。

  (十)速證涅槃。

  

  信願行具足念佛, 臨命終時,千佛授手, 十方淨土,隨願往生。

  

  小乘戒五種因緣舍失戒體︰

  (一) 命終。

  (二) 二形(男女根變性)。

  (叁) 斷善根。

  (四) 作法(比丘、俗人皆可)。

  (五) 犯重(犯四根本重戒)。

  

  一切世間, 十方叁世諸佛第一大,次有菩薩、辟支佛、聲聞, 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。

  

  大乘菩薩戒兩種情形下失戒體︰

  (一) 犯了重戒。

  (二) 故意舍棄菩提心。

  

  但識自本心, 見自本性, 無動無靜, 無生無滅, 無來無去, 無是無非, 無住無住。

  

  真如自性是真佛, 邪見叁毒是魔王, 邪迷之時魔在舍, 正見之時佛在堂。

  

  若能心中自見真, 有真即是成佛因; 不見自性外覓佛, 起心總是大癡人。

  

  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, 剎那無有滅相, 更無生滅可滅, 是則寂滅現前。 自性具叁身, 發明成四智, 不離見聞緣, 超然登佛地。

  

  法身報身及化身, 叁身本來是一身; 若向性中能自見, 即是成佛菩提因。

  

  性中邪見叁毒生, 即是魔王來住舍; 正見自除叁毒心, 魔變成佛真無假。

  

  諸佛證悟諸法空性, 于法無惑自在, 佛又稱爲空王。

  

  若人作惡業, 輪回地獄苦, 餓鬼及旁生, 淪沒無窮盡。

  

  死時眷屬不隨去, 但隨自作衆業行; 苦惱逼逐于己身, 彼時誰爲我分受。

  

  死時衆苦所逼迫, 親屬不能令解脫, 汝欲自求解脫時, 是故應離諸罪惡。

  

  若于佛法僧, 及所受學處, 能恭敬供養, 乃名爲智者。

  

  須知口禍債難償, 一語能招萬殃。

  

  受諸罪報,難堪難忍; 當此之時,父母妻子, 一切眷屬,不相替代, 唯應自身,獨受衆殃, 從苦入苦,無有休息。

  

  一切功德莊嚴王經雲︰

  有四種魔,雲何爲四? 一者貪著財物。 二者親近惡友。 叁者障礙法師。 四者于法師說陳其罪過 (宣說出家人是非, 此人便是惡魔)。 是等衆生由此業故, 當受貧窮,不見善友, 遠離尊師,作邪見想, 說無因果, 墮于地獄,受諸劇苦。

  

  大寶積經雲:

  成就八法,女轉男身, 何等爲八

   一者不嫉。二者不悭。 叁者不谄。四者不瞋。 五者實語。六者不惡口。 七者舍離貪欲。 八者離諸邪見。 童女!修此法, 後世速轉女身爲男身。

  

  若一惡言毀沙門, 當墮泥犁受極苦; 從地獄出得人身, 即招盲聾喑

  報。

  

  大覺圓明之體, 是我凡夫本具性德, 一切經論,顯密性相, 皆爲歇此覺體。

  

  佛說一切法, 爲除一切法, 我無一切心, 何須一切法。

  

  釋迦世尊, 以言顯義, 漸悟妙解, 得義言絕, 頓悟一心, 更無余法。

  

  自覺則離染著, 還本來之淨; 去無明惑, 證本具之真; 從一切法本不生處, 了徹真空本體自家面目。

  

  第一義谛, 爲一切法門根本, 淨土爲各宗旨歸宿。

  

  無住而住, 常住涅槃。

  

  回脫根塵, 境識俱亡, 證諸法一如之真性。

  

  泯除一切對待差別之相, 不爲相轉, 不爲法縛, 安住于一切法性空。

  

  觀心無念, 會相歸性。

  

  諸聖之所以成大覺, 自在解脫, 無盡妙用, 在于悟此本體也。

  

  千經萬論, 皆是令人離于身心, 破于執著, 明自本心, 見自本性, 指歸真空本體。

  

  凡夫心外求法, 均謂之外道, 佛法講明心見性, 若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, 學佛而仍隨六塵轉, 心不清淨即是外道。

  

  狂心若歇, 歇即菩提。 不離當處, 親見本地風光, 何勞向外馳求。

  

  迷即佛是衆生, 悟即衆生是佛。

  

  舍本外求遠家鄉, 狂心歇處見娘面; 菩提涅槃非外求, 回光返照法王現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《頓悟一剎那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超塵法語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