取而不舍是凡夫, 舍而不取是小乘, 能取亦能舍是菩萨。
修行者应注意五项:
(一) 持戒清净。
(二) 息一切不必要外缘。
(三) 发菩提心。
(四) 与诸法空性相应。
(五) 常亲近三宝。
身体不杀生、偷盗、邪淫 ─ 身业清净。
嘴巴不恶口、两舌、绮语、妄语 ─ 口业清净。
意识不贪、不瞋、不痴 ─ 意业清净。
极乐世界你不想去, 纵然阿弥陀佛用布袋把你装入, 带到极乐莲池, 你还是照样连奔带跑,真达回奔娑婆世界, 还会怪阿弥陀佛不慈悲哩!
三业清净佛出世, 三业不净佛灭度。
佛是人人可成的, 佛的境界是平等, 无有特权; 诸佛的智慧是平等的, 无有高下, 诸佛的慈悲是平等的, 无赦免。 诸佛是凡夫修行而得, 我们一心修行, 一旦福慧圆满, 无上菩提成就, 大家皆可成佛, 平等平等!
菩萨道应行四原则:
(一) 给人信心。
(二) 给人欢喜。
(三) 给人希望。
(四) 给人方便。
净土与天堂差别;
(一) 净土是平等的, 天堂是阶级的。
(二) 净土是进修的, 天堂是非完成的。
(三) 净土是上升的, 天堂是退堕的。
(一) 受比丘戒五年内, 不得做出家同道师。
(二) 五年后,若通晓戒律, 可以将所学特长作师, 称为轨范师, 梵语叫阿阇梨耶, 受人依止,教人习诵。
(三) 十年后,可做亲教师。
(四) 二十年后,称为上座。
(五) 五十年后,称为耆宿长老。
十善业道, 是生人天乘之法所必经; 是得学无学诸沙门果所必经, 是得独觉菩提之法所必经, 是诸菩萨一切妙行所必经, 是一切佛法所依止处。
礼佛得十种功德:
(一) 得妙色身。
(二) 出言人信。
(三) 处众无畏。
(四)佛所护念。
(五)具大威德。
(六)众人亲附。
(七)诸天爱敬。
(八)具大福德。
(九)命终往生净土。
(十)速证涅槃。
信愿行具足念佛, 临命终时,千佛授手, 十方净土,随愿往生。
小乘戒五种因缘舍失戒体︰
(一) 命终。
(二) 二形(男女根变性)。
(三) 断善根。
(四) 作法(比丘、俗人皆可)。
(五) 犯重(犯四根本重戒)。
一切世间, 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,次有菩萨、辟支佛、声闻, 是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。
大乘菩萨戒两种情形下失戒体︰
(一) 犯了重戒。
(二) 故意舍弃菩提心。
但识自本心, 见自本性, 无动无静, 无生无灭, 无来无去, 无是无非, 无住无住。
真如自性是真佛, 邪见三毒是魔王, 邪迷之时魔在舍, 正见之时佛在堂。
若能心中自见真, 有真即是成佛因; 不见自性外觅佛, 起心总是大痴人。
涅槃真乐剎那无有生相, 剎那无有灭相, 更无生灭可灭, 是则寂灭现前。 自性具三身, 发明成四智, 不离见闻缘, 超然登佛地。
法身报身及化身, 三身本来是一身; 若向性中能自见, 即是成佛菩提因。
性中邪见三毒生, 即是魔王来住舍; 正见自除三毒心, 魔变成佛真无假。
诸佛证悟诸法空性, 于法无惑自在, 佛又称为空王。
若人作恶业, 轮回地狱苦, 饿鬼及旁生, 沦没无穷尽。
死时眷属不随去, 但随自作众业行; 苦恼逼逐于己身, 彼时谁为我分受。
死时众苦所逼迫, 亲属不能令解脱, 汝欲自求解脱时, 是故应离诸罪恶。
若于佛法僧, 及所受学处, 能恭敬供养, 乃名为智者。
须知口祸债难偿, 一语能招万殃。
受诸罪报,难堪难忍; 当此之时,父母妻子, 一切眷属,不相替代, 唯应自身,独受众殃, 从苦入苦,无有休息。
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云︰
有四种魔,云何为四? 一者贪着财物。 二者亲近恶友。 三者障碍法师。 四者于法师说陈其罪过 (宣说出家人是非, 此人便是恶魔)。 是等众生由此业故, 当受贫穷,不见善友, 远离尊师,作邪见想, 说无因果, 堕于地狱,受诸剧苦。
大宝积经云:
成就八法,女转男身, 何等为八
一者不嫉。二者不悭。 三者不谄。四者不瞋。 五者实语。六者不恶口。 七者舍离贪欲。 八者离诸邪见。 童女!修此法, 后世速转女身为男身。
若一恶言毁沙门, 当堕泥犁受极苦; 从地狱出得人身, 即招盲聋喑
报。
大觉圆明之体, 是我凡夫本具性德, 一切经论,显密性相, 皆为歇此觉体。
佛说一切法, 为除一切法, 我无一切心, 何须一切法。
释迦世尊, 以言显义, 渐悟妙解, 得义言绝, 顿悟一心, 更无余法。
自觉则离染着, 还本来之净; 去无明惑, 证本具之真; 从一切法本不生处, 了彻真空本体自家面目。
第一义谛, 为一切法门根本, 净土为各宗旨归宿。
无住而住, 常住涅槃。
回脱根尘, 境识俱亡, 证诸法一如之真性。
泯除一切对待差别之相, 不为相转, 不为法缚, 安住于一切法性空。
观心无念, 会相归性。
诸圣之所以成大觉, 自在解脱, 无尽妙用, 在于悟此本体也。
千经万论, 皆是令人离于身心, 破于执着, 明自本心, 见自本性, 指归真空本体。
凡夫心外求法, 均谓之外道, 佛法讲明心见性, 若不在此下功夫即是外道, 学佛而仍随六尘转, 心不清净即是外道。
狂心若歇, 歇即菩提。 不离当处, 亲见本地风光, 何劳向外驰求。
迷即佛是众生, 悟即众生是佛。
舍本外求远家乡, 狂心歇处见娘面; 菩提涅槃非外求, 回光返照法王现。
《顿悟一剎那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