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神,觸怒上帝,這即是爲上帝或神而守戒,如同吃飯是爲別人吃的。這行得通嗎?
大乘菩薩戒兩種情形失戒體:
一、犯重戒。
二、故意舍棄菩提心。
小乘戒五種因緣失去戒體:
一、命終。
二、二形(男女根變性)。
叁、斷善根。
四、作法(比丘、俗人皆可)。
五、犯重(犯四根本重戒)。
若有受持菩薩戒者,當知是人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能見佛性,如來涅槃。
戒有四科門:
一、戒體。
二、戒行。
叁、戒相。
四、戒法。
住持叁莫:事繁莫懼、無事莫尋、是非莫辯,達此叁者,方可名爲住持也。
出家五年爲依止師,出家十年可爲親教師,出家二十年可謂上座,出家五十年爲耆宿長老。
獅子身中蟲,自食獅子肉,非余外蟲。如是佛子自破佛法,非外道天魔能破。
出家人法,不向國王禮拜,不向父母禮拜,六親不敬,鬼神不禮。
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,故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,而殺而食者,即殺我父母,亦殺我故身。
見一切疾病人,常應供養如佛無異。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,是第一福田,若父母、師僧、弟子病、諸根不具、百種病苦惱,皆供養令瘥。
佛子,不得食五辛,大蒜、茖
、慈
、蘭
、興渠。
一切衆生肉不得食,夫食肉者,斷大慈悲佛性種子,一切衆生見而舍去,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衆生肉,食肉得無量罪。
自酤酒,教人酤酒,酤酒因,酤酒緣,酤酒業,一切酒不得酤,是酒起罪因緣。
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,波羅提木叉者,即是此戒,持此戒者,如暗遇明,如貧得寶,如病者得瘥,如囚系出獄,如遠行得歸,當知此戒,即是衆等大師,若佛住世無異此也。
自知有罪當忏悔,忏悔得安樂,不忏悔罪益深。
戒律是道德因果的標准。
遠舍罪福,務成梵行,終身自攝,是名善學。
以戒降心,守意正定,內學止觀,無忘正智。
比丘立戒,守攝諸根,終無放逸,日夜無爲。
持戒清淨,爲無上道,亦舍非道,離諸魔界。
受學佛戒,當願衆生,善學于戒,不造衆惡。
身清淨戒,護身叁惡故;語清淨戒,離語四過故;心清淨戒,永離貪瞋邪見故。
巧言多求,放蕩無我,懷淫怒癡,不惟止觀,聚如群牛,非佛弟子。
戒爲甘露道,放逸爲死徑,不貪則不死,失道爲自喪。
莫貪莫好诤,亦莫嗜欲樂,思心不放逸,可以獲大安。
當出口傷人時-心存還債想。
當流言中傷時-隨緣消舊業想。
當接受任務時-感恩納受想。
當對方無理時-容忍寬恕想。
當別人受難時-奮勇救度想。
當不幸來臨時-正觀因果想。
莫輕小惡,以爲無殃,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,凡罪充滿,從小積成。
莫輕小善,以爲無福,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,凡福充滿,從纖纖積。
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過。
將戒戒其行,定則定其心,性中常慧照,自見自知深。
菩提門
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,就沒有束縛。克服自己確實比戰勝別人要來得高尚。
佛法如大海,信爲能入,智爲能度。
譬如暗中寶,無燈不可見;佛法無人說,雖慧莫能了。
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滅萬年愚。
正法是證成無上菩提之寶筏。
積聚皆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要當離,有生無不死。
不忍聖教衰,不忍衆生苦;緣起大悲心,趣入于大乘。
菩提心總攝信願、慈悲、智慧。十方諸佛皆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,並護持菩提心如眼中珠,不可令異。
聲聞緣覺充滿叁千大千世界,不如一位發菩提心之菩薩。
一發大心,超過曆劫修行。
菩提心是生死與涅槃之別。
菩提心是大乘與小乘之別。
菩提心是世間與出世間之別。
菩提心是凡夫與聖人之別。
菩提心是自度自利與度人利人之別。
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播種。
四種菩薩:
一、名義菩薩。
二、凡夫菩薩。
叁、登地菩薩。
四、佛菩薩。
菩薩性向有叁種典型:
一、智增菩薩。
二、悲增菩薩。
叁、悲智雙運菩薩。
原始佛教的重心,在于勸人先斷煩惱,繼而勸人回小向大。
佛雖然不能代替衆生吃飯,佛卻會勸挨餓的衆生吃飯。
學佛者各見自性無相,得見本源自心是佛,當知此人功德,無有邊際,不可稱量也!
出家僧寶,應以弘法爲家務,利生爲事業。
諸佛出世人間,無不辦水月道場,做幻化佛事,共度群迷爲正宗。
父母給我們色身,佛法給我們法身。
是人弘道,非道能弘。
佛法出現人間,普度有情,如昙花一現。
一合掌,一點頭,一稱南無佛,皆共成佛道。
歸依處處求,求之遍十方,究竟歸依處,叁寶最吉祥。
隨緣消舊業,更莫造新殃。
不逢出世名師,枉服大乘法藥。
超度有叁:
一、知見超度。
二、現生超度。
叁、善後超度。
眼以色爲食,耳以聲爲食,鼻以香爲食,舌以味爲食,身以觸爲食,意以法爲食,涅槃以無放逸爲食。
福德智慧,二種莊嚴,解行相應,方能建立。
頓悟雖同佛,多生習氣深。風停波尚湧,理現念猶侵。
背覺合塵爲迷,背塵合覺爲悟。
若菩薩舍一切煩惱,是名真布施。
夫妻是緣,善緣,惡緣,無緣不聚;兒女是債,討債,還債,無債不來。
一切世間中,十方叁世諸佛第一大,次有菩薩、辟支佛、聲聞,是四大人皆從般若波羅蜜中生。
學佛之人有叁類型:
一、信願增上。
二、慈悲增上。
叁、智慧增上。
叁賢十聖居果報,唯佛一人居淨土。
學佛發叁種心:
一、增上心。
二、出離心。
叁、菩提心。
發叁種心能往生淨土:
一、至誠心。
二、深心。
叁、回向發願心。
佛陀言:施比丘已,便供養我;我不攝受衆,依法攝僧。
成佛是一切佛教徒共同的最高大願。
無知的衆生,不明世間是生滅的因果關系,就以爲世間一切現象,都是無因的、偶然的、自然的,故犯下無知之錯。
有信無智長愚癡,有智無信增邪見。
自力是解脫的親因緣,他力是解脫的增上緣。
諸佛世尊皆出人間,終不在天上成佛。
自依止,法依止,莫異依止。
有高深的學問,有堅強的宏願,才有偉大的事業。
菩薩發叁種心:
一、發質直心。
二、發深心。
叁、發廣大心。
一切法因緣生,所以菩提心當然也是因緣生,絕對不是本來具足。
爲度苦難衆生才激發對衆生的悲心,是爲度衆生而成佛,非爲成佛才度衆生。
真正的佛法,是絕對重視現實的人生生活。
佛教是緣起論,非創造論,非神權論。
凡夫的悲心是小悲,菩薩的悲心是平等大悲。
佛教原本是緣起論,後期佛教則走入唯心論。
四念處:
一、觀身不淨。
二、觀受是苦。
叁、觀心無常。
四、觀法無我。
施比受有福。
若人愛敬佛,亦當愛敬僧;不當有分別,同皆爲寶故。
佛法之句,如淨蓮華,華香遠益,遍滿十方,若人持誦,福慧遠揚。
佛教是闡明宇宙人生最高原理的宗教。
國父孫中山先生說:佛教乃救世之仁,佛學是哲學之母,研究佛學可補科學之偏。
寤欲昏亂,榮命難保,唯道是真。
導以所行,釋己愚暗,得見道明。
若人壽百歲,邪學志不善,不如生一日,精進受正法。
能行說之可,不能勿空語,虛僞無誠信,智者所摒棄。
學當先求解,觀察別是非,受谛應誨彼,慧然不複惑。
學能舍叁惡,以藥消衆毒,健夫度生死,如蛇脫故皮。
夫學有二,常親多聞,安谛解義,雖困不邪。
佛教是積極于樂善好施,精進菩提;而消極于造業,乃至淨化五欲六塵。
唐朝布袋和尚雲: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月,心地清淨方爲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
立道之根果,于因正見,行不回顧。
信能度淵,攝爲船師,精進除苦,慧到彼岸。
比方世利,慧信爲明,是財上寶,家産非常。
欲見諸真,樂聽講法,能舍悭垢,此之爲信。
華嚴經雲: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
信心能生極樂國,信能悟入無生法忍。
授與善道,禁製邪非,後無所悔也。
至誠安徐,口無粗言,不瞋彼所,是爲梵行。
常以慈哀,淨如佛教,知足知止,是度生死。
無道墮惡道,自增地獄苦,遠愚修忍意,令谛則無犯。
至誠甘露說,如法而無過,谛如義如法,是爲近道立。
積聚皆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要當離,有生無不死,國家治還亂,器界成複毀。
不經一番寒徹骨,怎得梅花撲鼻香。
旃檀多香,青蓮芳花,雖曰是真,不如戒香。
不怕虎生叁個口,只怕人懷兩樣心。
凡人爲惡,不能自覺,愚癡快意,令後郁毒。
此心隨欲轉,輕躁難捉摸,善哉心調服,身心得安樂。
無害于天下,終身不遇害,常慈于一切,孰能與爲怨!
命欲日夜盡,及時可精勤,世間谛非常,莫惑墮冥中。
學先自正,然後正人,調身入慧,同登覺岸。
萬物如泡,意如野馬,居世若幻,奈何樂此。
過份的喜愛和悲哀,都是障礙我們實踐佛道的根本因素。
孔雀雖有色嚴身,不如鴻鶴能遠飛;白衣雖有富貴力,不如出家功德深。
衆苦所因,貪欲爲本;能不貪欲,則無憂患。
世間多少烈丈夫,往往多受妻兒苦,究竟妻兒何所用,生死分途不相共。
夫爲惡者,怒有怒報,怒不報怒,勝彼鬥負。
若人打罵不還報,于嫌恨人心不恨;若瞋人中心不瞋,見人爲惡自不作。
火莫熱于淫,捷莫疾于怒,網莫密于癡,愛流駛乎河。
是非不必爭人我,彼此何須論短長。
自己有了強烈的貢高我慢心,或嫉妒心,這是斷喪佛道的基因。
佛言:汝等比丘,常當一心勤求出道,一切世間動不動法,皆是敗壞不安之相,汝等且止,勿得複語,時將欲過,我欲滅度,是我最終之所教誨。
一切衆生,從無始際以來,因爲有種種恩愛貪欲,所以才有生死輪回。
衆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,若佛能度衆生,過去有恒河沙數諸佛,一尊佛度一位衆生,早應度盡,何以如今我等亦流浪生死,不得成佛,當知衆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,珍重!
《一華一葉一世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