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过失扬,耐烦做事好商量。
先得法住智,后得涅槃智。
一切法空,就是诸法寂灭性,就是涅槃。
法空大乘的寂灭,是我空、法空,是人无我与法无我。
无常是相续中的非常,无我是和合中的非实。
博通法义,积闻成圣,自致正觉。
多闻知法律,解疑亦见正,从闻舍非法,行到不死处。
士有信行,为圣所誉,乐无为者,一切缚解。
已知自觉意,当解甘露要,常当昼夜念,念诸漏得尽。
念身念非常,念戒布施德,空不愿无相,昼夜当念是。
广行慈仁,是谓大人,圣人所履,德普无量。
少壮舍家,勤修佛教,是照世间,如月云消。
如实知世间,是名出世间。
一念善念生佛出世,一念恶念生佛灭度。
离一切烦恼,常得安乐住。
空寂体用,自有本智,谓知以为照用。
应无所住,本寂之体;而生其心,本智之用;但莫作意,自当悟入。
病由业起,业由心造,心净则业除,业除则病愈。
证悟门
世人外迷着相,内迷着空,若能于相离相,于空离空,当下内外不迷,若悟此法,一念心开,是为开佛知见。
众生妄分别,有佛有世界;若了真法性,无佛无世界。
语默动静,一切声色尽是佛事,何处觅佛!不可更头上安头,嘴上加嘴,莫生异见,总不出汝心。
云何识自心?如言语者正是汝心,若不言语,又不作用,心体如虚空相似,无有相貌,亦无方所,亦无一向是无,有而不可见故。
你的微笑也是佛性作用,行住坐卧不离汝性,忧悲苦恼不离汝性,乃至慈悲喜舍亦不离汝性,珍重!
汝心是佛,佛即是心,心佛不异,即心即佛,若离于心,更别无佛。
但无生死烦恼等心,即不用菩提等法,故佛言:佛说一切法,度我一切心,我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!
若欲无境,当空其心;心空境空,自性现前。
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;前境若无心亦无,罪福如幻起亦灭。
五蕴如梦无自性,响、影、焰幻化无自性。若法无自性,是法无相,是法一相,若法无相,所谓无相。
众生及诸法,非以入无余涅槃时乃空,从本以来常空。
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,是真戒定慧。
六凡不离心,四圣不离心,离心无凡,离心无圣,凡圣空寂故。
人生一念受一身,百念受百身,千念受千身。
如来劝人称念佛号,正摄伏一切妄念归于一念,念至一念不起,自然证见阿弥陀佛。
本来法本净,因昧分别起,念念不昧时,心心从此止。
以相取相,都成幻妄;以真求真,转见不亲。
本来非末初,那得有终始;示语参玄人,应参本来底;吾今本本来,一口吞生死。
妙性圆明,如如不动;触处相逢,是何面孔!
触境不随境流,世事何须更厌;若也别作别为,必也堕坑落堑。
诸佛众生,本无异相,只缘迷悟,见有差殊;迷时本体不曾迷,悟时本体不曾悟,迷悟都不干本体之事。
发大勇猛精进心,莫问会与不会,见性不见性;但只执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如靠着一座须弥山相似,摇撼不动,究竟必登涅槃彼岸。
念佛不离心,日日时时,不要放舍,绵绵密密,如鸡抱卵,常教暖气相接,即是净念相继,更加智照,则知净土即是自心,此乃上智人修进功夫。
持一句阿弥陀佛,只此一念,是我本师。只此一念,即是化佛。只此一念,是破地狱之猛将。只此一念,是斩群邪之宝剑。只此一念,是开黑暗之明灯。只此一念,是渡苦海之大船。只此一念,是医生死之良方。只此一念,是出三界之径路。只此一念,是本性弥陀。只此一念,达唯心净土。
情存圣量,犹落法尘。
念佛三种人:
一、念他佛。
二、念自佛。
三、念自他佛。
见缘起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。
净土的信仰确为佛法上,一切大小乘各宗派均有的佛国理想。
菩萨今是学时,非是证时。
宇宙世间乃至生命,都依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而存在,离此蕴处界则别无一法。
释尊时代佛教,声闻弟子都急证解脱为目的。
大乘兴起,发菩提心,修菩萨道的法门,逐渐发展为时代共趣的佛教。
佛法不断在流行传递下去,构成庞大的圣典,后来不免会变质,只怪我们了解不够,怪得谁呢?
大乘佛菩萨,外现声闻身,内秘菩萨行。
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。
有心无相,相自心生;有相无心,相从心灭。
一切业障海,皆从妄想生,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,重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
如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
佛心、凡夫心、众生心,一切皆如。
法相如是,有所得心,无所得心,皆不可得。
诸法相续,念念不住,剎那剎那,非一非异,速起速灭,非断非常,诸有为法,如阳焰故。
诸法缘成,蕴处界法,如水上泡。
诸法因成,一切有情,俱时因果,异时因果,三世善恶,如空中云。
若有修行,亦不取着;若不修行,亦不取着;非行非不行,亦不取着,于一切法,皆不取着。
有为不实,从因缘起,盛衰电转,暂有即无。
诸界趣生,随业缘现,如影如响,一切皆空。
识由业漂,乘四大起,无明爱缚,我我所生。
识随业迁,身即无主,应知国土,幻化亦然。
离一切心意识分别,无所取着,犹如虚空。
心心寂灭,无身心相,犹如虚空。
般若波罗蜜多,能出生一切诸佛法,一切菩萨解脱法,一切国王无上法,一切有情出离法。
迷悟有深浅不同,证悟有渐次差别。
常当恳切勤忏悔,消除无始一切罪;若得业障尽消除,清净佛境自现前。
能善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
道须通流!何以却滞?心不住法,道即通流。心若住法,名为自缚。
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,名为坐;内见自性不动,名为禅。
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,外禅内定,名为禅定。
于念念中,自见本性清净,自修、自行、自成佛道。
何谓一行三昧?即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。
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;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,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
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。
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;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
离道别觅道,终身不见道。
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
何谓无念?知见一切法,心不染着,是为无念。
但净本心,使六识出六门,于六尘中无染无杂,来去自由,通用无滞,即是般若三昧,自在解脱,名无念行。
智慧观照,内外明彻,识自本心,若识本心,即本解脱,即是般若三昧。
若开悟顿教,不执外修,但于自心常起正见,烦恼尘劳常不能染,即是见性。
一念愚即般若绝,一念智即般若生。
般若无形相,智慧心即是。
禅宗但论见性,不论禅定解脱。
一切般若智,皆从自性而生,不从外入,名为真性自用。
妙性本空,无有一法可得。
本性是佛,离性无别佛。
自性自度,是名真度。
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,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,忽悟大乘真忏悔,除邪行正即无罪。
学道常于自性观,即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。
若欲当来觅法身,离诸法相心中洗。
善恶虽殊,本性无二,无二之性,名为实性。
成一切相即心,离一切相即佛。
有我罪即生,亡功福无比。
无念念成正,有念念成邪。
佛本为凡夫说,不为佛说。
若于转处不留情,繁兴永处那伽定。
心地无非自性戒,心地无痴自性慧,心地无乱自性定,不增不减自金刚,身去身来本三昧。
烦恼即菩提,无二无别。若以智慧破烦恼者,此是二乘见解。
自性若悟,众生是佛;自性若迷,佛是众生。
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,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,不念利益成坏等事,安闲恬静,虚融淡泊,此名一相三昧。
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
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
佛性非善非不善,是名不二,智者了达,其性无二,无二之性,即是佛性。
正见自除三毒心,魔变成佛如实现。
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本性自净,没尘埃,无染着,绝轮回;诸行无常是生灭,但观实相见如来。
净戒门
小乘比丘为因,阿罗汉为果;大乘菩萨为因,佛为果。
小乘阿罗汉是无学,大乘佛果是无学。
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已成之佛,发菩提心,念念不去心,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,犯轻垢罪。
在家众过本,出家趣菩提。
佛教徒守戒律,不是为佛而守戒,是由自己自由意志而守戒,为登正觉故守戒,如同吃饭是为自己吃,不吃饭不能饱,不是为他人吃饭,无逼迫性。
一般宗教或外道,是遵照上帝或神的约命而守戒,不遵守即违背上帝或…
《一华一叶一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