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神,触怒上帝,这即是为上帝或神而守戒,如同吃饭是为别人吃的。这行得通吗?
大乘菩萨戒两种情形失戒体:
一、犯重戒。
二、故意舍弃菩提心。
小乘戒五种因缘失去戒体:
一、命终。
二、二形(男女根变性)。
三、断善根。
四、作法(比丘、俗人皆可)。
五、犯重(犯四根本重戒)。
若有受持菩萨戒者,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能见佛性,如来涅槃。
戒有四科门:
一、戒体。
二、戒行。
三、戒相。
四、戒法。
住持三莫:事繁莫惧、无事莫寻、是非莫辩,达此三者,方可名为住持也。
出家五年为依止师,出家十年可为亲教师,出家二十年可谓上座,出家五十年为耆宿长老。
狮子身中虫,自食狮子肉,非余外虫。如是佛子自破佛法,非外道天魔能破。
出家人法,不向国王礼拜,不向父母礼拜,六亲不敬,鬼神不礼。
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,而杀而食者,即杀我父母,亦杀我故身。
见一切疾病人,常应供养如佛无异。八福田中,看病福田,是第一福田,若父母、师僧、弟子病、诸根不具、百种病苦恼,皆供养令瘥。
佛子,不得食五辛,大蒜、茖
、慈
、兰
、兴渠。
一切众生肉不得食,夫食肉者,断大慈悲佛性种子,一切众生见而舍去,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,食肉得无量罪。
自酤酒,教人酤酒,酤酒因,酤酒缘,酤酒业,一切酒不得酤,是酒起罪因缘。
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,波罗提木叉者,即是此戒,持此戒者,如暗遇明,如贫得宝,如病者得瘥,如囚系出狱,如远行得归,当知此戒,即是众等大师,若佛住世无异此也。
自知有罪当忏悔,忏悔得安乐,不忏悔罪益深。
戒律是道德因果的标准。
远舍罪福,务成梵行,终身自摄,是名善学。
以戒降心,守意正定,内学止观,无忘正智。
比丘立戒,守摄诸根,终无放逸,日夜无为。
持戒清净,为无上道,亦舍非道,离诸魔界。
受学佛戒,当愿众生,善学于戒,不造众恶。
身清净戒,护身三恶故;语清净戒,离语四过故;心清净戒,永离贪瞋邪见故。
巧言多求,放荡无我,怀淫怒痴,不惟止观,聚如群牛,非佛弟子。
戒为甘露道,放逸为死径,不贪则不死,失道为自丧。
莫贪莫好诤,亦莫嗜欲乐,思心不放逸,可以获大安。
当出口伤人时-心存还债想。
当流言中伤时-随缘消旧业想。
当接受任务时-感恩纳受想。
当对方无理时-容忍宽恕想。
当别人受难时-奋勇救度想。
当不幸来临时-正观因果想。
莫轻小恶,以为无殃,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,凡罪充满,从小积成。
莫轻小善,以为无福,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,凡福充满,从纤纤积。
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。
将戒戒其行,定则定其心,性中常慧照,自见自知深。
菩提门
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,就没有束缚。克服自己确实比战胜别人要来得高尚。
佛法如大海,信为能入,智为能度。
譬如暗中宝,无灯不可见;佛法无人说,虽慧莫能了。
一灯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灭万年愚。
正法是证成无上菩提之宝筏。
积聚皆销散,崇高必堕落,合会要当离,有生无不死。
不忍圣教衰,不忍众生苦;缘起大悲心,趣入于大乘。
菩提心总摄信愿、慈悲、智慧。十方诸佛皆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,并护持菩提心如眼中珠,不可令异。
声闻缘觉充满三千大千世界,不如一位发菩提心之菩萨。
一发大心,超过历劫修行。
菩提心是生死与涅槃之别。
菩提心是大乘与小乘之别。
菩提心是世间与出世间之别。
菩提心是凡夫与圣人之别。
菩提心是自度自利与度人利人之别。
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播种。
四种菩萨:
一、名义菩萨。
二、凡夫菩萨。
三、登地菩萨。
四、佛菩萨。
菩萨性向有三种典型:
一、智增菩萨。
二、悲增菩萨。
三、悲智双运菩萨。
原始佛教的重心,在于劝人先断烦恼,继而劝人回小向大。
佛虽然不能代替众生吃饭,佛却会劝挨饿的众生吃饭。
学佛者各见自性无相,得见本源自心是佛,当知此人功德,无有边际,不可称量也!
出家僧宝,应以弘法为家务,利生为事业。
诸佛出世人间,无不办水月道场,做幻化佛事,共度群迷为正宗。
父母给我们色身,佛法给我们法身。
是人弘道,非道能弘。
佛法出现人间,普度有情,如昙花一现。
一合掌,一点头,一称南无佛,皆共成佛道。
归依处处求,求之遍十方,究竟归依处,三宝最吉祥。
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。
不逢出世名师,枉服大乘法药。
超度有三:
一、知见超度。
二、现生超度。
三、善后超度。
眼以色为食,耳以声为食,鼻以香为食,舌以味为食,身以触为食,意以法为食,涅槃以无放逸为食。
福德智慧,二种庄严,解行相应,方能建立。
顿悟虽同佛,多生习气深。风停波尚涌,理现念犹侵。
背觉合尘为迷,背尘合觉为悟。
若菩萨舍一切烦恼,是名真布施。
夫妻是缘,善缘,恶缘,无缘不聚;儿女是债,讨债,还债,无债不来。
一切世间中,十方三世诸佛第一大,次有菩萨、辟支佛、声闻,是四大人皆从般若波罗蜜中生。
学佛之人有三类型:
一、信愿增上。
二、慈悲增上。
三、智慧增上。
三贤十圣居果报,唯佛一人居净土。
学佛发三种心:
一、增上心。
二、出离心。
三、菩提心。
发三种心能往生净土:
一、至诚心。
二、深心。
三、回向发愿心。
佛陀言:施比丘已,便供养我;我不摄受众,依法摄僧。
成佛是一切佛教徒共同的最高大愿。
无知的众生,不明世间是生灭的因果关系,就以为世间一切现象,都是无因的、偶然的、自然的,故犯下无知之错。
有信无智长愚痴,有智无信增邪见。
自力是解脱的亲因缘,他力是解脱的增上缘。
诸佛世尊皆出人间,终不在天上成佛。
自依止,法依止,莫异依止。
有高深的学问,有坚强的宏愿,才有伟大的事业。
菩萨发三种心:
一、发质直心。
二、发深心。
三、发广大心。
一切法因缘生,所以菩提心当然也是因缘生,绝对不是本来具足。
为度苦难众生才激发对众生的悲心,是为度众生而成佛,非为成佛才度众生。
真正的佛法,是绝对重视现实的人生生活。
佛教是缘起论,非创造论,非神权论。
凡夫的悲心是小悲,菩萨的悲心是平等大悲。
佛教原本是缘起论,后期佛教则走入唯心论。
四念处:
一、观身不净。
二、观受是苦。
三、观心无常。
四、观法无我。
施比受有福。
若人爱敬佛,亦当爱敬僧;不当有分别,同皆为宝故。
佛法之句,如净莲华,华香远益,遍满十方,若人持诵,福慧远扬。
佛教是阐明宇宙人生最高原理的宗教。
国父孙中山先生说:佛教乃救世之仁,佛学是哲学之母,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。
寤欲昏乱,荣命难保,唯道是真。
导以所行,释己愚暗,得见道明。
若人寿百岁,邪学志不善,不如生一日,精进受正法。
能行说之可,不能勿空语,虚伪无诚信,智者所摒弃。
学当先求解,观察别是非,受谛应诲彼,慧然不复惑。
学能舍三恶,以药消众毒,健夫度生死,如蛇脱故皮。
夫学有二,常亲多闻,安谛解义,虽困不邪。
佛教是积极于乐善好施,精进菩提;而消极于造业,乃至净化五欲六尘。
唐朝布袋和尚云: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月,心地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立道之根果,于因正见,行不回顾。
信能度渊,摄为船师,精进除苦,慧到彼岸。
比方世利,慧信为明,是财上宝,家产非常。
欲见诸真,乐听讲法,能舍悭垢,此之为信。
华严经云: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
信心能生极乐国,信能悟入无生法忍。
授与善道,禁制邪非,后无所悔也。
至诚安徐,口无粗言,不瞋彼所,是为梵行。
常以慈哀,净如佛教,知足知止,是度生死。
无道堕恶道,自增地狱苦,远愚修忍意,令谛则无犯。
至诚甘露说,如法而无过,谛如义如法,是为近道立。
积聚皆销散,崇高必堕落,合会要当离,有生无不死,国家治还乱,器界成复毁。
不经一番寒彻骨,怎得梅花扑鼻香。
旃檀多香,青莲芳花,虽曰是真,不如戒香。
不怕虎生三个口,只怕人怀两样心。
凡人为恶,不能自觉,愚痴快意,令后郁毒。
此心随欲转,轻躁难捉摸,善哉心调服,身心得安乐。
无害于天下,终身不遇害,常慈于一切,孰能与为怨!
命欲日夜尽,及时可精勤,世间谛非常,莫惑堕冥中。
学先自正,然后正人,调身入慧,同登觉岸。
万物如泡,意如野马,居世若幻,奈何乐此。
过份的喜爱和悲哀,都是障碍我们实践佛道的根本因素。
孔雀虽有色严身,不如鸿鹤能远飞;白衣虽有富贵力,不如出家功德深。
众苦所因,贪欲为本;能不贪欲,则无忧患。
世间多少烈丈夫,往往多受妻儿苦,究竟妻儿何所用,生死分途不相共。
夫为恶者,怒有怒报,怒不报怒,胜彼斗负。
若人打骂不还报,于嫌恨人心不恨;若瞋人中心不瞋,见人为恶自不作。
火莫热于淫,捷莫疾于怒,网莫密于痴,爱流驶乎河。
是非不必争人我,彼此何须论短长。
自己有了强烈的贡高我慢心,或嫉妒心,这是断丧佛道的基因。
佛言:汝等比丘,常当一心勤求出道,一切世间动不动法,皆是败坏不安之相,汝等且止,勿得复语,时将欲过,我欲灭度,是我最终之所教诲。
一切众生,从无始际以来,因为有种种恩爱贪欲,所以才有生死轮回。
众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,若佛能度众生,过去有恒河沙数诸佛,一尊佛度一位众生,早应度尽,何以如今我等亦流浪生死,不得成佛,当知众生自性自度,佛不能度,珍重!
《一华一叶一世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