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本上人佛書著作-頓悟法語
浩浩蕩蕩叁藏十二部聖典,法義深之無底,廣之無際,讓人有望洋興歎之感!但一代如來聖教有權教與實教,可廣說可深說,可略說可細說,粗言細語無非概歸第一義。
衲悠悠度日已十余寒署,一無所得,得亦得不住,幹脆放下不得,這麼不得,是何等自在!隨順諸法空性,這是何等快活啊!如此隨緣度日,叁寶米糧卻吃掉堆積如山。
『頓悟法語』此書之輯成,乃彙集如來聖典,曆代祖師,高僧大德之頓悟法語,及個人學佛心得彙編所成。衲弘揚佛法于寶島南北,諸如各縣市文化中心、各縣市政府大禮堂、國父紀念館、中華電視臺弘法、大專佛學社、各佛寺、監獄、學校、都市與鄉村,無不引用『頓悟法語』之奧義,以深入淺出而演講正法,令上中下根機之善信大德,普聞甘露法雨,因而正見如來頓悟甚深法義,導歸無上菩提爲宗趣。
『頓悟法語』精深法義,處處引發見性爲要,佛法之堂奧,層出不窮,可令人深入聖境,亦可令人智慧之花朵朵開,更可令人心靜如水一般,高潮層層疊起,看過『頓悟法語』,有無盡深思之感,一生中的疑惑在此書能一一流露表征無遺,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
本書乃頓教法門,當下即心即佛,即佛即心,離心無佛,離佛無心,心佛不二。學佛之人,舍心求佛,轉增甚遠,窮劫不得佛道,何以故?心即佛,佛即心也。願諸大善信,十方大德,有此法緣,共遊法海,共證頓悟法語,同登無上佛道。
終日騎年不見牛, 昧了自家忘了牛; 千裏追尋覓不得, 忽爾覺知我騎牛。
饑來吃飯困來眠, 行住坐臥了無痕; 心空境寂開正眼, 相逢原是本來人。
六根門頭一真人, 朝朝暮暮伴隨君; 可惜諸君不相識, 害得永劫受苦輪。
對境無心了凡塵, 無心猶非真修行, 無住生心修六度, 方爲如來接棒人。
搬柴運水非別物, 穿衣吃飯亦是他; 來來去去不著相, 法王出世更無差。
一缽千家飯, 孤身萬裏遊; 唯傳第一義, 其樂自優優。
回光返照自觀自, 曆曆分別原來是; 識得自家大寶藏, 從斯受用無窮盡。
清清淨淨一靈光, 剎剎塵塵不覆藏; 萬萬千千都是覺, 多多少少弗思量; 明明白白無生死, 去去來來不斷常;
是是非非如昨夢, 真真實實快承當。
一念清淨絕千古, 十界依正無纖塵, 識得此念是何物, 世間忽然少一人。
一念著迷外境, 處處生著是有情; 一念心通實相, 法法皆空即如來。
一念分別被雲遮, 聖凡本來共一家; 隨順衆緣不挂礙, 涅槃生死等空花。
大道從來不言物, 何有十界依正名; 只爲衆生被業系, 四聖六凡油然生。
有是如幻有, 空是畢竟空; 空有俱不著, 入大光明藏。
見色不爲色塵染, 聞聲當知誰聞聲; 如能認出是何物, 成聖成凡盡無言。
人人有個真面目, 須離知解與見聞; 掃卻情執入真際, 當于言下悟己靈; 從此不落凡塵位, 振臂一吼絕古今。
手把青秧
滿田 低頭便見水中天; 六根清淨方爲道, 退步原來是向前。
一念不覺遠家鄉, 狂心歇處見娘面; 菩提涅槃非外得, 溪聲山色悉皆然。
法性湛然本空寂, 無明俄興聖凡別; 因戒生定啓智慧, 斷除煩惱成正覺。
學佛猶如學登山, 後步總比前步艱; 只要繼續向上走, 終有一日達頂顛。
五蘊山中藏真人, 六根門頭放光明; 日夜相處不相識, 迷失主人甚可憐。
我心感我佛, 我佛即應我; 感應非先後, 生佛同一體。
般若深妙慧, 通達萬法空; 佛魔有何別, 只在心疑中。
未曾離一念, 光透照十方; 萬法皆一如, 佛魔有何妨。
布施莫著相, 著相則無功; 能作叁空想, 福德遍虛空。
諸佛寂滅相, 不可以言宣; 若心行處滅, 是真如法門。
諸佛出世大因緣, 開示衆生佛知見; 方便施機有二叁, 會實悟入不二門。
雲月自明暗, 山川無古今; 念到亡言處, 休論佛與心。
知見立知, 即無明本; 知見無見, 斯即涅槃。
海裏無風良不起, 一念不生即是真。
諸法究竟不可得, 無有遺余畢竟空。
流俗知見不可入道, 我慢習氣不可入道。
無相布施真布施, 離相持戒真持戒; 我法二執淨盡時, 轉凡成聖進佛階。
叁學戒定慧, 戒學爲第一; 無戒修佛法, 定慧何由生。
罪業報生二惡趣, 福業報生人及欲界天, 不動業報生色界無色界天。
一切業障海, 皆從妄想生; 若欲忏悔者, 端坐念實相; 重罪如霜露, 慧日能消除。
性體本寂, 智用獨照, 寂照無二。
外離相爲禅, 內不亂爲定。
禅定叁種類︰
一、 世間禅。
二、 出世間禅。
叁、 出世間上上禅。
禅是超越時空的世界。
禅是無住、 無念、無相的世界。
禅是無執著的世界。
禅是不生不滅的世界。
禅是無對立的世界。
禅是不垢不淨的世界。
諸法空故我心空, 我心空故諸法同; 諸法我心無別體, 祇生而今一念中。
建立水月道場, 修習空華萬行; 降伏鏡像魔軍, 大作夢中佛事。
此靈覺性, 無始以來,與虛空同壽, 未曾生未曾滅,未曾有未曾無, 未曾穢未曾淨,未曾喧未曾寂, 未曾少未曾老,無方所無內外, 無數量無形相,無色緣無音聲, 不可覓不可求,不可以智識解, 不可以言語取,不可以景物會, 不可以功用到。 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大涅槃性。
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, 不出法性叁昧,常在法性叁昧中著衣吃飯, 言談祇對,六根運用,一切施爲, 盡是法性, 不解返源,隨名逐相,迷情妄起, 造種種業, 若一能念返照,全體聖心。
見佛聞法, 皆是自心分別, 不起見者, 是名見佛。
明明無悟法, 悟法卻迷人, 長伸兩腳睡, 無僞亦無真。
佛與衆生無別, 但衆生多習氣, 佛祖清淨無垢耳。
佛法在日用處, 行住坐臥處, 吃茶吃飯處, 言語相問處, 所作所爲處, 舉心動念卻又不是。
扪空追響, 勞汝心神; 夢覺覺非, 竟有何事!
佛法真俗圓融,互不爲礙; 清淨性中雖無動搖, 而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, 如是與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。
若以色見我, 以音聲求我, 是人行邪道, 不能見如來。
學者恒沙無一悟, 過在尋他舌頭路, 欲得忘形泯蹤迹, 努力殷勤空裏步。
出家人心不附物, 是真修行, 勞生惜死, 哀悲何益!
衆生不異佛, 佛不異衆生; 迷自心故作衆生, 悟自心故作佛。
身口意清淨佛出世, 身口意不清淨佛滅度。
爾要與佛祖不別, 但莫外求; 爾一念心上清淨光, 是爾屋裏法身。
聞無聞有非關聞性, 未來不生何曾有滅, 有聲之時是塵自生, 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, 而上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, 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, 當知聞無生滅, 聞無來去-觀音身根圓通。
無念即無男,無念即無女, 無念即無障,無念即無礙, 無念即無生,無念即無死, 正無念之時, 無念不自,即是截生死源。
諸人十二時中不要錯用心好, 頭上是天,腳下是地, 朝明夕晦,水綠山青, 物象分明
古
今, 若恁麼承當去,早是無事起, 那更言中求玄,句裏尋妙, 正是埋沒自,不如歸堂吃茶去。
若起精進心, 是妄非精進; 但能心不妄, 精進無有涯。
識取自心本來是佛, 不屬漸次, 不假修持, 體自如如, 萬德圓滿。
但盡凡心, 莫求聖解。
不如一念緣起無生, 超彼權學叁乘。
心本是佛, 妄起爲生, 一念妄心不生, 何爲不得名佛。
若起真正觀照, 一念即至佛地。
諸般迷人, 猶如飯籮邊坐餓死人, 臨河渴死漢。
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。
道不用修,但莫汙染, 何爲汙染?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, 皆是汙染。
若欲直會其道, 平常心是道, 何謂平常心? 無造作,無是非, 無取舍,無斷常,無凡聖。
妄想無性,念念相續, 利根衆生一念回光返照, 當下即見本體, 即見本體, 聖凡情盡,靈光獨耀, 八風不動,诤論都息, 一切功德法爾具足。
佛性超絕聖凡、因果、善惡、不假造作, 無修無證,迷時不失悟時不得, 佛與衆生僅在現前一念之別, 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得悟與凡夫頓悟無增無減。
不心外求法, 內離能見之妄心, 外離所見之妄相, 根塵回脫, 徹見本來面目。
歌哭兩忘心自淨, 單單一句古彌陀。
妄想能消滅, 安身處處同。
但得胸中憎愛盡, 不學參禅亦工夫。
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
詣菩提場趨寂滅殿, 登圓通路入解脫門。
大丈夫只手撥開生死路, 奇男子雙眉皺裂利名關。
心性本自有之, 非因造作而得, 猶如金剛不壞,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, 無有實者。
常了一切空, 無一法當情, 是諸佛用心處。
破…
《頓悟法語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