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本上人佛書著作-頓悟一剎那
頓悟一剎那,猶如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滅萬年愚,一悟永悟.一迷永迷,迷悟一念間!百千萬劫來,承受種種無明所惑,叁障所蔽,飽受窮劫之苦,周旋六道始終不得而,不愧是名副其實之凡夫,甚可憐憫之衆生!『頓悟一剎那』佛書之誕生,乃赅攝叁藏聖典,曆代開悟聖僧,與個人體悟法義總集合于一極,一一闡揚證悟甚深意境,如遊法海,親臨聖境,同飲甘露,周遊本來面目一般,一剎那與聖境等齊,凡聖有何!迷悟有何異!生死涅槃不異空花水月乎!『頓悟一剎那』佛書出現法界,若受持讀誦者當下頓開佛慧,同登涅槃,共沐法身:發心出資者,惑業無明頓盡,同沾頓悟聖境,是爲福德因緣具足,浪迹天涯中之福幸也!
願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
毗婆屍佛雲:身從無相中受生,猶如幻出諸形象,幻人心識本來無,罪福皆空無所住。
屍棄佛偈雲:起諸善法本是幻,造諸惡業亦是幻,身如聚沫心如風,幻出無根無實性。
毗舍浮佛偈雲:假借四大以爲身,心本無生因境有,前境若無心亦無,罪福如幻起亦滅。
拘留孫佛偈雲:見身無實是佛身,了心如幻是佛幻,了得身心本性空,斯人與佛何殊別。
拘那含牟尼佛偈雲:佛不見身知是佛,若實有知別無佛,智者能知罪性空,坦然不怖于生死。
迦葉佛偈雲:一切衆生性清淨,從本無生無可滅,即此身心是幻生,幻化之中無罪福。
釋迦牟尼佛偈雲:幻化無因亦生生,皆即自然見如是,諸法無非自化生,幻化無生無所畏。
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;離心無佛,離佛無心,心佛不二。
頓悟心地者,以無相爲宗,以無住爲體,妙有爲用。
見佛性者,不名衆生;不見佛性,是名衆生。
心悟則彼岸,心迷則此岸;心正則彼岸,心邪則此岸。
諸法不去不來,無因無緣,無思無不思,無增無減。
明與無明,其性無二,無法之性,即是實性。
悟生死性,生死涅槃; 迷涅槃性,涅槃是生死。
佛性處凡愚而不減,在聖賢而不增,住煩惱而不亂,居禅定而不寂,不斷不常,不來不去,不在中間,不在內外,不生不滅,性相如如,常住不遷,名之曰道。
覺悟煩惱本空,煩惱是菩提;菩提不覺,菩提是煩惱。
覺者是佛,迷者是衆生。
佛性不住煩惱,不住菩提,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住無所住。
法身圓明,無取無舍,如大月輪,圓滿寂靜。
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。離心無法,離法無心,心法不二。
頓悟諸法本空,如幻如化,畢竟無所得。
一燈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滅萬年愚。
空有不二,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;真空妙有,有是空中之有,空是有中之空;諸法實相,不二法門也。
粗言細語,概歸第一義。
真俗二谛,融通叁昧印。
發心畢竟二不別,如是二心前心難。
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
禅宗以心即是佛爲根本,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,心以無相爲相。
戒定慧叁學者,戒中有定慧,定中有戒慧,慧中有戒定,一即叁,叁即一,皆不出自心。
叁界唯心,亦名火宅,火宅中本有法王,學佛是要在火宅中覓法王,一旦與法王相見,生死一起休。
叁界一心,轉識成智,離妄即真,真即法王,不覓自見;凡大不悟此理,真妄一體,迷悟有別,迷真是凡夫,悟妄是法王。
不受一塵,不舍一法,真常獨露,海納百川。
本地風光,人人具足,真空妙有,個個不無;放之則盡虛空,遍法界;收之則入芥子。
終日吃飯,未曾咬著一粒米,終日穿衣,未曾挂著一根紗,終日行路,未曾踏著一錐之地,終日坐禅,未曾坐著一發之位,法身光明纖毫一塵不染。
心不染著諸法,一切生死業行皆止息矣!
體用本一如,動則爲妙用,不動同一體,動則分體用。
生滅心既滅,到本有家鄉,見清淨法身,即本來面目。
一念若,忘失本體;一念明曆,即本體明曆,不動本體,即是本性。
性本清淨,何有言說,生佛體同,似中秋月。
迷則衆生,輪回不歇;覺即是佛,明明白白。
一念未生前,本來真面目,即此心之頭,觀心即觀佛。
本性心之體,真心性之用,心性非一異,一異分心性。
念佛即佛念,自佛當體見,自佛參本性,本性非佛面。
一切衆生本非衆生,亦本非是佛;一念迷即是衆生,因迷而一念覺,是名爲佛。
上無佛道可成,下無衆生可度,諸法假名故,實乃畢竟空。
一旦徹見本體,才知騎牛覓牛,處處不即不離。
行住坐臥,不離自性,見聞覺知,不離自性,思量分別,不離自性,語默問答,不離自性。
如金作器,器器皆金;似火分燈,燈燈是火。
轉世常住世,悲願莫離願,慧定通今後,吾與常見面。
從無爲下手,依理悟道,頓徹本來面,生死一起休。
頓悟真如體,因事悟理,理悟心明,以有爲而入無爲,因無爲融會有爲,則理事無礙法界。
本來無佛可念,無禅可參,只要諸執斷盡,人法俱空,赤顆顆,光爍爍,寸絲不挂,皆不可得,連不可得亦不可得,此即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,直見本體,了無余境。
由事契理,頓悟無生,事理圓融,究竟空寂,一聞千悟,頓徹十方,則上無佛道可成,下無衆生可度,不住此岸,不住彼岸,不住中流。
有作之修,窮劫終成敗壞,無心體極,一念便是佛心。
一切法門皆起源于心,心即真我,淨妙圓明,體自空寂,離心外求,即不相應。
水清月現,萬法不離自性,自性能生萬法。
火喻煩惱,蓮喻菩提;煩惱是苦,菩提是樂;學佛人要由苦得樂,須于煩惱火宅中,生出紅蓮。
煩惱是業識妄心,菩提是清淨真心;諸法本空,煩惱當下亦空,見空即菩提。
佛以法爲身,故稱法身,法身無相,清淨如虛空。
一切諸相,皆悉空寂,菩薩觀諸法性,無有二相,猶如虛空。
佛與衆生,唯此一心,更無差別,此心無始以來,無形無相,不曾生,不曾滅,當下現前一念便是。生著相外求,求之轉失,便佛覓佛,將心找心鄉窮劫盡形,終無所得。
息念亡慮,佛自現前,此心即是佛,佛即是衆生,爲衆生時,此心不滅,爲諸佛時,此心不添。
心外無法,去外無心,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。
法本不有,莫作無見;法本不無,莫作有見;無即成斷滅,有即成邪見。
菩薩于諸佛法,都無染著,見如不見,聞如不聞,心境空寂,自然清淨。
諸惡不生,人我不起,納須彌于芥子中; 不起一切貪瞋,能吸盡四大海水。
不受一切喜怒語言入耳中,于一切境,不惑不亂,不瞋不喜,刮削並當得清淨,是無事道人。
逆境逼迫,心地如如不動; 順境考驗,心地如如不動,與空相應,勝一切知解精進頭陀,是名法界性,是佛出世度衆生。
心常清淨,不向外求,任運隨緣,一無所得,行住坐臥,與道相應,是名莊嚴佛土。
菩薩之心,心常空寂,無諸妄念,不生不滅,不動不搖,即是清淨心也。
凡夫之心,無明起滅,妄想缤紛,顛倒取舍,善惡聖凡等見,是名濁亂心也。
菩薩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欲得淨土但淨其心,隨其心淨即佛土淨。
心若清淨,則到彼岸;心若汙濁,則在此岸
離卻有無諸法,心如日輪,常在虛空,自然不照而照,豈不是省力氣,到此之時,無棲泊處,即是行諸佛路。
即心是佛,更無別佛;即佛是心,更無別心,如拳作掌,波即是水,掌即是拳也。
一念見性,人法俱空。
雖具見聞覺知,萬境不能染著,即是解脫了悟之人。
不被一切善惡凡聖諸境惑亂,即同如來智慧性也。
佛即心兮,心即佛,心佛從來皆妄物,若知無佛複無心,始是真如法身佛。佛佛佛,沒模樣,一顆圓光入萬象,
無體之體即真體,無相之相即實相,非色非空非不空,不動不靜不來往,無異無同無有無,難取難舍難指望,內外圓明到處通,一佛國在一沙中,一粒沙含大千界,一個身心萬個同,知之須會無心法,不染不淨爲淨業,善惡千端無有無,便是南無大迦葉。
能見自性,色空俱遺不著二邊,二邊既無,即無中道可立,不染萬境,即是大乘菩薩所行之道。
諸法從本以來,常自寂滅相。
一切衆生從無量劫來,不出法性叁昧,長在法性中,著衣吃飯,言談祇對。六根運用,盡是法性,不解返源,所以隨名逐相,迷情妄起,造種種業,若能一念回光返照,全體聖心,何處不是佛法。
用即知而常寂,不用即寂而常知,方契妙覺。
一利空寂,本來不生,不見有生死,不見有涅槃,不見有善惡,不見有凡聖,不見一切法,是名見法。
自性本來具足, 但于善惡事上不滯, 方喚作修道人。 取善舍惡,觀空入定, 皆屬造作,更向外馳, 去家轉疏轉遠, 一念妄想,便是叁界生死根本; 但無一念,是除生死根本, 即得法王無上珍寶。
叁界兮如幻, 六道兮如夢, 聖賢出世兮如電, 國土猶如水上泡, 無常生滅日遷變。
但能萬法不幹擾, 無始何曾有生死。
道不用修, 但莫汙染。 何謂汙染但有生死
造作趣向, 皆是汙染, 並有生死。
佛法事在日用處, 在你行住坐臥處, 喝茶吃飯處…
《頓悟一剎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