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本上人佛书著作-顿悟一剎那
顿悟一剎那,犹如一灯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灭万年愚,一悟永悟.一迷永迷,迷悟一念间!百千万劫来,承受种种无明所惑,三障所蔽,饱受穷劫之苦,周旋六道始终不得而,不愧是名副其实之凡夫,甚可怜悯之众生!『顿悟一剎那』佛书之诞生,乃赅摄三藏圣典,历代开悟圣僧,与个人体悟法义总集合于一极,一一阐扬证悟甚深意境,如游法海,亲临圣境,同饮甘露,周游本来面目一般,一剎那与圣境等齐,凡圣有何!迷悟有何异!生死涅槃不异空花水月乎!『顿悟一剎那』佛书出现法界,若受持读诵者当下顿开佛慧,同登涅槃,共沐法身:发心出资者,惑业无明顿尽,同沾顿悟圣境,是为福德因缘具足,浪迹天涯中之福幸也!
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
毗婆尸佛云:身从无相中受生,犹如幻出诸形象,幻人心识本来无,罪福皆空无所住。
尸弃佛偈云:起诸善法本是幻,造诸恶业亦是幻,身如聚沫心如风,幻出无根无实性。
毗舍浮佛偈云:假借四大以为身,心本无生因境有,前境若无心亦无,罪福如幻起亦灭。
拘留孙佛偈云:见身无实是佛身,了心如幻是佛幻,了得身心本性空,斯人与佛何殊别。
拘那含牟尼佛偈云:佛不见身知是佛,若实有知别无佛,智者能知罪性空,坦然不怖于生死。
迦叶佛偈云:一切众生性清净,从本无生无可灭,即此身心是幻生,幻化之中无罪福。
释迦牟尼佛偈云:幻化无因亦生生,皆即自然见如是,诸法无非自化生,幻化无生无所畏。
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;离心无佛,离佛无心,心佛不二。
顿悟心地者,以无相为宗,以无住为体,妙有为用。
见佛性者,不名众生;不见佛性,是名众生。
心悟则彼岸,心迷则此岸;心正则彼岸,心邪则此岸。
诸法不去不来,无因无缘,无思无不思,无增无减。
明与无明,其性无二,无法之性,即是实性。
悟生死性,生死涅槃; 迷涅槃性,涅槃是生死。
佛性处凡愚而不减,在圣贤而不增,住烦恼而不乱,居禅定而不寂,不断不常,不来不去,不在中间,不在内外,不生不灭,性相如如,常住不迁,名之曰道。
觉悟烦恼本空,烦恼是菩提;菩提不觉,菩提是烦恼。
觉者是佛,迷者是众生。
佛性不住烦恼,不住菩提,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住无所住。
法身圆明,无取无舍,如大月轮,圆满寂静。
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。离心无法,离法无心,心法不二。
顿悟诸法本空,如幻如化,毕竟无所得。
一灯能除千年暗,一智能灭万年愚。
空有不二,性相不二,理事不二;真空妙有,有是空中之有,空是有中之空;诸法实相,不二法门也。
粗言细语,概归第一义。
真俗二谛,融通三昧印。
发心毕竟二不别,如是二心前心难。
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。
禅宗以心即是佛为根本,一切都要在心上用功,心以无相为相。
戒定慧三学者,戒中有定慧,定中有戒慧,慧中有戒定,一即三,三即一,皆不出自心。
三界唯心,亦名火宅,火宅中本有法王,学佛是要在火宅中觅法王,一旦与法王相见,生死一起休。
三界一心,转识成智,离妄即真,真即法王,不觅自见;凡大不悟此理,真妄一体,迷悟有别,迷真是凡夫,悟妄是法王。
不受一尘,不舍一法,真常独露,海纳百川。
本地风光,人人具足,真空妙有,个个不无;放之则尽虚空,遍法界;收之则入芥子。
终日吃饭,未曾咬着一粒米,终日穿衣,未曾挂着一根纱,终日行路,未曾踏着一锥之地,终日坐禅,未曾坐着一发之位,法身光明纤毫一尘不染。
心不染着诸法,一切生死业行皆止息矣!
体用本一如,动则为妙用,不动同一体,动则分体用。
生灭心既灭,到本有家乡,见清净法身,即本来面目。
一念若,忘失本体;一念明历,即本体明历,不动本体,即是本性。
性本清净,何有言说,生佛体同,似中秋月。
迷则众生,轮回不歇;觉即是佛,明明白白。
一念未生前,本来真面目,即此心之头,观心即观佛。
本性心之体,真心性之用,心性非一异,一异分心性。
念佛即佛念,自佛当体见,自佛参本性,本性非佛面。
一切众生本非众生,亦本非是佛;一念迷即是众生,因迷而一念觉,是名为佛。
上无佛道可成,下无众生可度,诸法假名故,实乃毕竟空。
一旦彻见本体,才知骑牛觅牛,处处不即不离。
行住坐卧,不离自性,见闻觉知,不离自性,思量分别,不离自性,语默问答,不离自性。
如金作器,器器皆金;似火分灯,灯灯是火。
转世常住世,悲愿莫离愿,慧定通今后,吾与常见面。
从无为下手,依理悟道,顿彻本来面,生死一起休。
顿悟真如体,因事悟理,理悟心明,以有为而入无为,因无为融会有为,则理事无碍法界。
本来无佛可念,无禅可参,只要诸执断尽,人法俱空,赤颗颗,光烁烁,寸丝不挂,皆不可得,连不可得亦不可得,此即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直见本体,了无余境。
由事契理,顿悟无生,事理圆融,究竟空寂,一闻千悟,顿彻十方,则上无佛道可成,下无众生可度,不住此岸,不住彼岸,不住中流。
有作之修,穷劫终成败坏,无心体极,一念便是佛心。
一切法门皆起源于心,心即真我,净妙圆明,体自空寂,离心外求,即不相应。
水清月现,万法不离自性,自性能生万法。
火喻烦恼,莲喻菩提;烦恼是苦,菩提是乐;学佛人要由苦得乐,须于烦恼火宅中,生出红莲。
烦恼是业识妄心,菩提是清净真心;诸法本空,烦恼当下亦空,见空即菩提。
佛以法为身,故称法身,法身无相,清净如虚空。
一切诸相,皆悉空寂,菩萨观诸法性,无有二相,犹如虚空。
佛与众生,唯此一心,更无差别,此心无始以来,无形无相,不曾生,不曾灭,当下现前一念便是。生着相外求,求之转失,便佛觅佛,将心找心乡穷劫尽形,终无所得。
息念亡虑,佛自现前,此心即是佛,佛即是众生,为众生时,此心不灭,为诸佛时,此心不添。
心外无法,去外无心,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。
法本不有,莫作无见;法本不无,莫作有见;无即成断灭,有即成邪见。
菩萨于诸佛法,都无染着,见如不见,闻如不闻,心境空寂,自然清净。
诸恶不生,人我不起,纳须弥于芥子中; 不起一切贪瞋,能吸尽四大海水。
不受一切喜怒语言入耳中,于一切境,不惑不乱,不瞋不喜,刮削并当得清净,是无事道人。
逆境逼迫,心地如如不动; 顺境考验,心地如如不动,与空相应,胜一切知解精进头陀,是名法界性,是佛出世度众生。
心常清净,不向外求,任运随缘,一无所得,行住坐卧,与道相应,是名庄严佛土。
菩萨之心,心常空寂,无诸妄念,不生不灭,不动不摇,即是清净心也。
凡夫之心,无明起灭,妄想缤纷,颠倒取舍,善恶圣凡等见,是名浊乱心也。
菩萨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
欲得净土但净其心,随其心净即佛土净。
心若清净,则到彼岸;心若污浊,则在此岸
离却有无诸法,心如日轮,常在虚空,自然不照而照,岂不是省力气,到此之时,无栖泊处,即是行诸佛路。
即心是佛,更无别佛;即佛是心,更无别心,如拳作掌,波即是水,掌即是拳也。
一念见性,人法俱空。
虽具见闻觉知,万境不能染着,即是解脱了悟之人。
不被一切善恶凡圣诸境惑乱,即同如来智慧性也。
佛即心兮,心即佛,心佛从来皆妄物,若知无佛复无心,始是真如法身佛。佛佛佛,没模样,一颗圆光入万象,
无体之体即真体,无相之相即实相,非色非空非不空,不动不静不来往,无异无同无有无,难取难舍难指望,内外圆明到处通,一佛国在一沙中,一粒沙含大千界,一个身心万个同,知之须会无心法,不染不净为净业,善恶千端无有无,便是南无大迦叶。
能见自性,色空俱遗不着二边,二边既无,即无中道可立,不染万境,即是大乘菩萨所行之道。
诸法从本以来,常自寂灭相。
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,不出法性三昧,长在法性中,着衣吃饭,言谈祇对。六根运用,尽是法性,不解返源,所以随名逐相,迷情妄起,造种种业,若能一念回光返照,全体圣心,何处不是佛法。
用即知而常寂,不用即寂而常知,方契妙觉。
一利空寂,本来不生,不见有生死,不见有涅槃,不见有善恶,不见有凡圣,不见一切法,是名见法。
自性本来具足, 但于善恶事上不滞, 方唤作修道人。 取善舍恶,观空入定, 皆属造作,更向外驰, 去家转疏转远, 一念妄想,便是三界生死根本; 但无一念,是除生死根本, 即得法王无上珍宝。
三界兮如幻, 六道兮如梦, 圣贤出世兮如电, 国土犹如水上泡, 无常生灭日迁变。
但能万法不干扰, 无始何曾有生死。
道不用修, 但莫污染。 何谓污染但有生死
造作趣向, 皆是污染, 并有生死。
佛法事在日用处, 在你行住坐卧处, 喝茶吃饭处…
《顿悟一剎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