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當知,戒爲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。
佛言:佛子離吾數千裏,憶念吾戒,必得道果,在吾左右;雖常見吾,不順吾戒,終不得道。
不持戒而修叁昧者,塵不可出,縱得禅定智慧現前,亦落邪魔外道。
律爲叁乘共基,淨爲叁乘共庇。
修行如不斷淫心,必落魔道: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 。
毘尼若住,正法久住。
戒律,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劑。
正法滅壞,全由律學不明。
戒律與淨土,不應獨立成宗,何以故?因爲各宗各派皆應奠定戒律與淨土的基石上,因而圓滿戒律與淨土故。
菩提門
無病爲第一利,涅槃爲第一樂,八正道爲往安隱甘露之第一道。
八聖道是證成四果阿羅漢之道法,正見、正語、正思惟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名爲八聖道。
一切業障海,皆從妄想生,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實相,重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
一念情生即墮異趣,無始劫以來不異今日。
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,隨其心淨,即佛土淨。
若心清淨,所在之處,皆爲淨土;其心若不淨,在所生處,皆是穢土;淨穢在心,不在國土,發心向佛道,是生淨佛國。
身口意清淨佛出世,身口意叁業不清淨佛滅度。
我們起心動念,皆落實在心境的對待中,從無始生死以來,皆陷溺于矛盾的相對待而不能自拔。
不忍衆生苦,不忍聖教衰,緣起大悲心,趣入于大乘。
憂道不憂貧,謀道不謀食。
我見他人死,我心熱如火,不是熱他人,看看輪到我。
諸苦所因,貪欲爲本。
業不重不生娑婆,愛不斷不生淨土。
父母給我們色身,佛法給我們法身。
學佛就是學覺悟,佛由人而覺悟,覺悟即是佛,人人可當佛,當佛需覺悟,覺悟需學佛。
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。
迷者修因待果,悟者了達因果本空。
若人生百歲,不聞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見聞之。
能說因緣法,善滅諸戲論。
階級是世界憂愁苦惱的根源。
緣起的因果,是以心爲主導,依心的傾向而轉移。
盡管世間的因果無限差別,一切無非是緣起的存在。
有福無慧成顛倒,有慧無福成煩惱,福慧圓滿即是佛。
心逐物爲邪,物從心爲正。
如實知世間,是名出世間。
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。
轉一切見入佛見,佛見入一切見。
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,十方叁世諸如來,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。
菩提心是善中之王,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故。
舍棄菩提心,不能利益一切衆生,不能成就諸佛功德。
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法,皆爲魔業。
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播種。
涅槃者,貪欲永盡、瞋恚永盡、愚癡永盡、一切煩惱永盡,是名涅槃。
衆生處處著相,相多故心亦多,心多即不清淨,心不清淨,即不能證悟實相真心。
菩薩觀身不可得,觀口不可得,觀意不可得,無身、無口、無意,是名菩薩叁業清淨。
離性空慧而趨向離欲的四禅、四無量、四無色定著,雖在定中直覺到淨、樂、明以及空、識等超常經驗,終究落于形而上的實在論—--神學或玄學,始終無法證得無上菩提。
修道道無可修,問法法無可問,迷人不了色空,悟者本無順逆。
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,與般若空慧相應,累劫修行始終不得成就佛道。
比丘入滅盡定時,先滅身行、次滅口行、後滅意行。
比丘從滅盡定起時,先生意行、次生口行、後生身行。
舍利由戒定慧所熏修,甚難可得,最上福田。
法師能于一切國土中,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,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。
不可因唯心淨土或心即是佛,就否認沒有其他的淨土與諸佛的存在。
即心是佛,上至諸佛,下至蠢動含靈,皆有佛性。
沒有月亮的夜晚,不能看清自己的路;沒有智慧的人生,不能走完圓滿的人生旅途。
惡人害賢者,猶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還從己墮;逆風揚塵,塵不至彼,還坌己身,賢不可
,禍必滅己。
不管別人對不對,你自己一定要對。
誹謗他、嫉妒他、惡罵他,對方尚未傷及,自己的心地當下已經先有了汙點。
別人有才華、有學問、有道德,富貴具足,肯布施喜舍,你能從中贊歎隨喜,前者諸功德與你隨喜贊歎功德,正等無異。
人生的價值不在于自己占有多少,而在自己奉獻之多少。
人有二十難︰
貧窮布施難、 豪貴學道難、 棄命必死難、 得睹佛經難、 生值佛世難、忍色忍欲難、見好不求難、被辱不瞋難、有勢不臨難、觸事無心難、廣學博究難、除滅我慢難、心行平等難、不輕末學難、不說是非難、會善知識難、見性學道難、隨化度人難、睹境不動難、善解方便難。
甯靜、和諧、統一,安詳來自于內心,莫向外求。
淨心守志,可會至道;譬如磨鏡,垢去明存。
夫見道者,譬如持炬入冥室中,其冥即滅,而明獨存;學道見谛,無明即滅,而明常存矣。
人類死亡之後,並不是代表一切的毀滅,而是隨善惡之業力又去投胎轉世,便有一段一段、一期一期的生命體,存在天地萬物中,故有六道輪回。
觀天地念非常,觀世界念非常,觀靈覺即菩提,如是知識,得道疾矣。
世間好話佛說盡,佛語不信何言可信。
財色于人,人之不舍;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兒舐之,則有割舌之患。
人系于妻子舍宅,甚于牢獄,牢獄有散釋之期,妻子無遠離之念。情愛于色,豈憚驅馳,雖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,投泥自溺,故曰凡夫,透得此門,出塵羅漢。
出家僧相,乃穢惡世界的清淨幢相。
有智慧的人,不論在苦中或樂中,一樣保持安詳的態度和內心的鎮定。
爲人不應留意他人的過失,而應注意本身的行爲是否妥當。
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,慎勿與色會,色會即禍生,得阿羅漢已,乃可信汝意。
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斷陰,佛謂之曰:若斷其陰,不如斷心,邪心不止,斷陰何益!
世上沒有永恒不變的快樂與痛苦,畢竟它是緣起有生滅的。
爲了求得長時間的健康,令不生病,是一種執著的痛苦,畢竟是業報之軀,何嘗不壞。
人間的苦樂是相對待的,有了苦方知樂的可貴;當樂之際,卻忘了苦的影塵,豈不悲哉!
世間上最貧窮的人,就是沒有智慧的人。
人離惡道,得爲人難;既得爲人,去女得男難;既得爲男,六根完具難;六根既具,生中國難;既生中國,值佛世難;既值佛世,遇道者難;既得遇道,興信心難;既興信心,發菩提心難;既發菩提心,無修無證難。
夫爲道者,猶木在水,尋流而行,不觸兩岸,不爲人取,不爲鬼神所遮,不爲洄流所住,亦不腐敗,吾保此木決定入海。學道之人,不爲情欲所惑,不爲衆邪所娆,精進無爲,吾保此人,必得道矣。
佛言:學佛道者,佛所言說,皆應信順;譬如食蜜,中邊皆甜,吾經亦爾。
禮拜銷我慢,贊歎銷誹謗,隨喜銷嫉妒。
留意他人過失和容易動怒的人,他本身的汙點卻日益增長。
複雜的人間,當你保持沈默的時候,別人會批評你;當你多說話的時候,別人會指責你;當你少說話,別人也會錯怪你,當人不易,應行中道。
人類需要假藉物質現象,來滿足他內心的需求、空虛、缺陷,當這些東西失去的時候,他又回歸到原來的需求、空虛、缺陷。
信仰宗教應透過理性的抉擇,別人的啓發只能當作建議罷了,自己正確思惟後,決定選擇者,還是在自己。
不經慎密思考與明確觀察之前,就感性與盲目信仰,這是迷信的象征。
有智慧的人,應該從別人的錯誤當中去警惕自己,莫重蹈覆轍。
世間上找不到任何一樣東西,能夠長遠不壞,不變不異者。
心安茅屋隱,性定菜根香,世事盡乃見,人情淡始長。
尚未解脫者,世間一切現象界都是我們的牢獄。
學佛重在實踐,學而不行,只是多添了一些空知識罷了!
爲了佛教存亡而關心與犧牲,爲了衆生能共證無上菩提,一一奉獻去做,就是布施,就是修福。
爲教學而奉獻身心,從教學相長中,不斷充實自己、淨化自己,同時廣結善緣,共度彼岸。
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,雖則大小頓漸不同,權實偏圓各異,無非令一切衆生,就路還家,複歸本性而已!
涅槃經雲:如來已于無量劫中具足成就,遍觀叁界衆生,無有堪任爲我師者,爲欲隨順世間法故,示入學堂,故名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。
迷茫人生、累劫飄泊、聊寄塵埃、沈浮窮變、生命惆怅、窮途絕境、了無定處、忽遇正法、悲智法泉、如貧得寶、如暗遇明,喜極悲泣、得未曾有、法身蕩蕩、非長非短、非大非小、非色非空、不一不異、一塵不染、自家寶藏、本自具足。
眼觀色,境界分明,心地如如不動。耳聞聲,聲塵空性如幻,自性光明。鼻嗅香,自覺自得,無惑無動。舌嘗味,味覺不昧,不沾不染,妙用自在。身常觸,粗滑唯識現,轉識成智。意緣法,萬法唯心造,生滅不可得,聖境普現。
佛法是什麼?佛法不離世法,成功與失敗,得意與頹喪,取舍得失,心地光明,一塵不染,不被外境所惑動,若如是自覺,何嘗不是佛法!佛法與世法,本來不二法,離世法求佛法,始終不見法,當處覺悟,當處是佛法。佛法本來不二法,倘若如是解,菩提在眼前。
《智慧之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