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现前。
一切无住,诸法本性,当下便是降伏其心,若另求降伏,便是头上安头。
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,依实相本体,而住无所住,生无所生,即是依体起用。
觉则即相离相,相本空故,一切不住,故名曰佛。不觉则见境生心,一切皆住,故名众生。
觉与不觉是体上之分,慈悲与不慈悲是用上之分,体用不二,皆是一心。
真如本心,生而不生,灭而不灭,当知有生有灭落于有,不生不灭又落于无,都是如来方便对治之说。
众生执着太深,说有着有,说无着无,说一着一,说二着二,所以佛又说有无不二,真妄兼说,随说随扫,以显不二,皆是佛权巧方便,说到归元不二法门,圆妙不可思议。
无一法可取,无一法可舍,不见一法生灭相,不见一法来去相,遍十方界,无一微尘许不是自家财宝,如是自心一体三宝常现前。
一切佛法,自心本有,将心外求,舍父逃走。
念念向本家,本家即心也,念念行吾道,吾道即性也,吾心性不二,佛祖更无差。
心本绝尘何用洗,身中无病岂求医,欲知是佛非身处,明鉴高悬未照时。
执相心着魔,离相心自在,一切平等观,无取亦无舍。
未曾死,何用论生!知生即是无生法,非离生法说有无生,当生即无生。
本是无生,今亦无死,此是正说,余为魔说。
佛法与世法,本来不二法,心善是菩提,心恶是夜叉。
不住无为,不着有为;不离世间,不着世间。
但了心地,故号总持,悟法无生,名为妙觉。
百千法门,同归方寸,河沙妙德,总在心源。一切戒门、定门、慧门、神通变化,悉自具足不离汝心。
如何见性?见即是性,无性不能见。
如何修行?但莫污染自性,即是修行。
心是佛,不用将佛求佛;心是法,不用将法求法;佛法无二,和合为僧,即是一体三宝。
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灭,若能如是解,诸佛常现前。
不见性之人,过去业障不得消灭;见性之人,如日照霜雪,又如积草如须弥山,只用一星之火,即可燃尽,业障如草,智慧如火。
何谓坐禅?外于一切善恶境界,心念不起名为坐。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。外离相为禅,内不乱为定。
夫道者,以寂灭体,修者以离相为宗。
三界无明尽者,即名为佛。自性清净,名本觉性,即是诸佛一切智智。
生无自性,无生亦无自性。悟则生灭皆无生,迷则无生皆生灭,离此别无证悟。
行住坐卧,皆是汝性用,处处与道相应,若不随外境之风,性水常自湛湛。
作佛用是佛性,作贼用是贼性,作众生用是众生性,性无形相,随用立名。
如幻门
佛观生死,生死是涅槃;凡夫看涅槃,涅槃是生死。
证悟生死空性,生死是涅槃;涅槃不空,涅槃是生死。
不脱对治门,是生死业。
情存圣量,犹落法尘,己见未忘,还成渗漏。
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,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
若人静坐一须臾,胜造恒沙七宝塔,宝塔毕竟化为尘,一念净心成正觉。
顾恋过去是众生的烦恼,使我们在过去的回忆中,增加了失望与悲哀,低落了克难精进的努力。
积聚皆销散,崇高必堕落,合会要当离,有生无不死。
菩萨忍受一切恶果,对众生心平等而不动摇,如大地。
无论有人非议或是褒奖,能够不受他人毁誉褒贬的影响,而默然地完成自己该做的事。
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,至人除心不除境,心既除矣,境岂实有。
凡夫于此三界火宅,东酉驰走,虽遭大苦,不以为患。
菩萨不但入地狱住地狱,还要庄严地狱。
菩萨修行有四法:
一者不舍菩提心。
二者不舍善知识。
三者不舍堪忍爱乐。
四者不舍阿兰若。
诸法无常,无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,如是观者,名为正观。
若不能受委屈、忍辱,如饮甘露,不名入道之人。
顿悟虽同佛,多生习气深,风停波尚涌,理现念犹侵。
佛是大幻师,转大幻*轮,成大幻涅槃,转幻生灭,得不生不灭,转河沙秽土,成清净法界。
性本清净,不待修成,有修有证,即同增上慢人,真空无滞,应用无穷。
须跋陀罗,是为如来最后弟子,时夜未久,即证阿罗汉,便先灭度而佛后,年百二十。
分别诸境心不动,是真调伏心;了见一切法空,常在三昧中。
念佛休论闲与忙,时时无间始相应,一声唤醒慈悲主,剎剎尘尘是净邦。
一句洪名一宝莲,声声流出自心田,但教念念能相续,不怕弥陀不现前。
清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;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。
总摄六根惟念佛,浮情净尽自圆成;巍巍堂上黄金相,不须起念自分别。
弥陀教我念弥陀,我又如何离得他;我不识他他是我,相逢觌面笑呵呵。
举世尽从忙里老,谁人肯向死前修,莫待老来方学道,孤坟都是少年人。
如梦行千里,一觉醒来,未离床枕,如何有来去之迹可见。
一切的现象,都是从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成立的,在那当中,没有实体的原理。
菩萨无所得,发无所得心,决定不得一法,即菩提心。
实相无相,一无所得,还有什么我执、烦恼、生死、无明可住;若执着无住,又落于偏空。
人生一念受一身,百念受百身,千念受千身。
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,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,能所俱性空,心佛一如。
吾人现前一念,缘生无性,无性缘生,不生佛界,便生九界。
一念净,即佛界缘起,一念染,即九界生因,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。
心能造业,心能转业,心若不能转业,即为业缚。
生死之心不发,一切开示皆是戏论,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。
一念不尽,即是生死之根,业风所牵。
诸佛如来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
一切如来一法身,真如平等无差别。
佛法直从当前的因果入手,从杂染因果到清净因果,从缘起到空寂。
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,先着五蕴为我,然后着外物为我所。
缘来勿拒,缘去勿留;缘来勿喜,缘去勿悲。
成败、得失、取舍、苦乐、悲喜、离合、生死、欣厌,这一连串都是业力感召,万法唯心造,自作自受,顶代不得,世间本是缺陷故。
当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无我者,我既都无,其如幻耳。
圣者解脱境界,不着三界,不离三界。
大地及日月,时至皆归尽,未曾有一事,不被无常吞。
不二法门
全大火聚是清凉池,非离火聚别有凉池;全清凉池是大火聚,非离凉池别有火聚。
世间出世间为二,世间性空是出世间,于其中不入不出,不溢不散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罪福为二,若达罪性,则与福无异,以金刚慧决了此相,无缚无解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善不善为二,若不起善不善,入无相际而通达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生死涅槃为二,若见生死性,则无生死,无缚无解,不生不灭,如是解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垢净为二,见垢实性,则无净相,顺于灭相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生灭为二,法本无生,今则无灭,得此无生法忍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我我所为二,因有我故,便有我所,若无有我,则无我所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受不受为二,若法不受,则不可得,以不可得,故无取无舍,无作无行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是动是念为二,不动则无念,无念则无分别,通达此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一相无相为二,若知一相即是无相,亦不取无相,入于平等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菩萨心声闻心为二,观心相空如幻化者,无菩萨心、无声闻心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有漏无漏为二,若得诸法等,则不起漏不漏想,不着于相,亦不住无相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有为无为为二,若离一切数,则心如虚空,以清净慧无所碍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明无明为二,无明实性即是明,明亦不可取,离一切数,于其中平等无二者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我无我为二,我尚不可得,非我何可得,见我实性者,不复起二,是为入不二法门。
生死与涅槃,本来无死,何用论生?悟空者生即无生,生死本不二,凡情不明生死本来空,是故流转生死中,了知生死皆空性,当下生死即涅槃,涅槃即生死,诸法毕竟空,菩提日日长,有情得共度,诸佛常现前。
净戒门
佛在人间依佛为师,佛入灭应以戒为师。
毗尼藏者,佛法寿命;毘尼若住,佛法亦住,毘尼若亡,佛法亦亡。
一切众律中,戒经为最上,佛法三藏教,毗奈耶为首。
佛法灭度后,于像法中,应尊敬波罗提木叉,波罗提木叉者,即是此戒,持此戒者,如暗遇明、如贫得宝、如病得瘥、如囚系出狱、如远行得归,当知此戒,即是众等大师,若佛住世无异此也。
佛制出家者,五夏以前,专精戒律,五夏以后,方乃听教参禅。
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,是则名为三无漏学。
若人能持净戒,是则能有善法;若无净戒,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…
《智慧之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