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智慧之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現前。

  

  一切無住,諸法本性,當下便是降伏其心,若另求降伏,便是頭上安頭。

  

  一切無住即得實相本體,依實相本體,而住無所住,生無所生,即是依體起用。

  

  覺則即相離相,相本空故,一切不住,故名曰佛。不覺則見境生心,一切皆住,故名衆生。

  

  覺與不覺是體上之分,慈悲與不慈悲是用上之分,體用不二,皆是一心。

  

  真如本心,生而不生,滅而不滅,當知有生有滅落于有,不生不滅又落于無,都是如來方便對治之說。

  

  衆生執著太深,說有著有,說無著無,說一著一,說二著二,所以佛又說有無不二,真妄兼說,隨說隨掃,以顯不二,皆是佛權巧方便,說到歸元不二法門,圓妙不可思議。

  

  無一法可取,無一法可舍,不見一法生滅相,不見一法來去相,遍十方界,無一微塵許不是自家財寶,如是自心一體叁寶常現前。

  

  一切佛法,自心本有,將心外求,舍父逃走。

  

  念念向本家,本家即心也,念念行吾道,吾道即性也,吾心性不二,佛祖更無差。

  

  心本絕塵何用洗,身中無病豈求醫,欲知是佛非身處,明鑒高懸未照時。

  

  執相心著魔,離相心自在,一切平等觀,無取亦無舍。

  

  未曾死,何用論生!知生即是無生法,非離生法說有無生,當生即無生。

  

  本是無生,今亦無死,此是正說,余爲魔說。

  

  佛法與世法,本來不二法,心善是菩提,心惡是夜叉。

  

  不住無爲,不著有爲;不離世間,不著世間。

  

  但了心地,故號總持,悟法無生,名爲妙覺。

  

  百千法門,同歸方寸,河沙妙德,總在心源。一切戒門、定門、慧門、神通變化,悉自具足不離汝心。

  

  如何見性?見即是性,無性不能見。

  

  如何修行?但莫汙染自性,即是修行。

  

  心是佛,不用將佛求佛;心是法,不用將法求法;佛法無二,和合爲僧,即是一體叁寶。

  

  一切法不生,一切法不滅,若能如是解,諸佛常現前。

  

  不見性之人,過去業障不得消滅;見性之人,如日照霜雪,又如積草如須彌山,只用一星之火,即可燃盡,業障如草,智慧如火。

  

  何謂坐禅?外于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起名爲坐。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。外離相爲禅,內不亂爲定。

  

  夫道者,以寂滅體,修者以離相爲宗。

  

  叁界無明盡者,即名爲佛。自性清淨,名本覺性,即是諸佛一切智智。

  

  生無自性,無生亦無自性。悟則生滅皆無生,迷則無生皆生滅,離此別無證悟。

  

  行住坐臥,皆是汝性用,處處與道相應,若不隨外境之風,性水常自湛湛。

  

  作佛用是佛性,作賊用是賊性,作衆生用是衆生性,性無形相,隨用立名。

  

  如幻門

  

  佛觀生死,生死是涅槃;凡夫看涅槃,涅槃是生死。

  

  證悟生死空性,生死是涅槃;涅槃不空,涅槃是生死。

  

  不脫對治門,是生死業。

  

  情存聖量,猶落法塵,己見未忘,還成滲漏。

  

  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,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。

  

  若人靜坐一須臾,勝造恒沙七寶塔,寶塔畢竟化爲塵,一念淨心成正覺。

  

  顧戀過去是衆生的煩惱,使我們在過去的回憶中,增加了失望與悲哀,低落了克難精進的努力。

  

  積聚皆銷散,崇高必墮落,合會要當離,有生無不死。

  

  菩薩忍受一切惡果,對衆生心平等而不動搖,如大地。

  

  無論有人非議或是褒獎,能夠不受他人毀譽褒貶的影響,而默然地完成自己該做的事。

  

  境緣無好醜,好醜起于心,至人除心不除境,心既除矣,境豈實有。

  

  凡夫于此叁界火宅,東酉馳走,雖遭大苦,不以爲患。

  

  菩薩不但入地獄住地獄,還要莊嚴地獄。

  

  菩薩修行有四法:

  一者不舍菩提心。

  二者不舍善知識。

  叁者不舍堪忍愛樂。

  四者不舍阿蘭若。

  

  諸法無常,無常即苦,苦即非我,非我者亦非我所,如是觀者,名爲正觀。

  

  若不能受委屈、忍辱,如飲甘露,不名入道之人。

  

  頓悟雖同佛,多生習氣深,風停波尚湧,理現念猶侵。

  

  佛是大幻師,轉大幻*輪,成大幻涅槃,轉幻生滅,得不生不滅,轉河沙穢土,成清淨法界。

  

  性本清淨,不待修成,有修有證,即同增上慢人,真空無滯,應用無窮。

  

  須跋陀羅,是爲如來最後弟子,時夜未久,即證阿羅漢,便先滅度而佛後,年百二十。

  

  分別諸境心不動,是真調伏心;了見一切法空,常在叁昧中。

  

  念佛休論閑與忙,時時無間始相應,一聲喚醒慈悲主,剎剎塵塵是淨邦。

  

  一句洪名一寶蓮,聲聲流出自心田,但教念念能相續,不怕彌陀不現前。

  

  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

  

  總攝六根惟念佛,浮情淨盡自圓成;巍巍堂上黃金相,不須起念自分別。

  

  彌陀教我念彌陀,我又如何離得他;我不識他他是我,相逢觌面笑呵呵。

  

  舉世盡從忙裏老,誰人肯向死前修,莫待老來方學道,孤墳都是少年人。

  

  如夢行千裏,一覺醒來,未離床枕,如何有來去之迹可見。

  

  一切的現象,都是從相互依存的關系而成立的,在那當中,沒有實體的原理。

  

  菩薩無所得,發無所得心,決定不得一法,即菩提心。

  

  實相無相,一無所得,還有什麼我執、煩惱、生死、無明可住;若執著無住,又落于偏空。

  

  人生一念受一身,百念受百身,千念受千身。

  

  能念心外無別所念之佛,所念佛外無別能念之心,能所俱性空,心佛一如。

  

  吾人現前一念,緣生無性,無性緣生,不生佛界,便生九界。

  

  一念淨,即佛界緣起,一念染,即九界生因,凡動一念即十界種子。

  

  心能造業,心能轉業,心若不能轉業,即爲業縛。

  

  生死之心不發,一切開示皆是戲論,世間一切重苦無過生死。

  

  一念不盡,即是生死之根,業風所牽。

  

  諸佛如來,因于衆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

  

  一切如來一法身,真如平等無差別。

  

  佛法直從當前的因果入手,從雜染因果到清淨因果,從緣起到空寂。

  

  我是一切諸煩惱根本,先著五蘊爲我,然後著外物爲我所。

  

  緣來勿拒,緣去勿留;緣來勿喜,緣去勿悲。

  

  成敗、得失、取舍、苦樂、悲喜、離合、生死、欣厭,這一連串都是業力感召,萬法唯心造,自作自受,頂代不得,世間本是缺陷故。

  

  當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無我者,我既都無,其如幻耳。

  

  聖者解脫境界,不著叁界,不離叁界。

  

  大地及日月,時至皆歸盡,未曾有一事,不被無常吞。

  

  不二法門

  

  全大火聚是清涼池,非離火聚別有涼池;全清涼池是大火聚,非離涼池別有火聚。

  

  世間出世間爲二,世間性空是出世間,于其中不入不出,不溢不散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罪福爲二,若達罪性,則與福無異,以金剛慧決了此相,無縛無解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善不善爲二,若不起善不善,入無相際而通達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生死涅槃爲二,若見生死性,則無生死,無縛無解,不生不滅,如是解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垢淨爲二,見垢實性,則無淨相,順于滅相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生滅爲二,法本無生,今則無滅,得此無生法忍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我我所爲二,因有我故,便有我所,若無有我,則無我所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受不受爲二,若法不受,則不可得,以不可得,故無取無舍,無作無行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是動是念爲二,不動則無念,無念則無分別,通達此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一相無相爲二,若知一相即是無相,亦不取無相,入于平等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菩薩心聲聞心爲二,觀心相空如幻化者,無菩薩心、無聲聞心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有漏無漏爲二,若得諸法等,則不起漏不漏想,不著于相,亦不住無相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有爲無爲爲二,若離一切數,則心如虛空,以清淨慧無所礙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明無明爲二,無明實性即是明,明亦不可取,離一切數,于其中平等無二者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我無我爲二,我尚不可得,非我何可得,見我實性者,不複起二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生死與涅槃,本來無死,何用論生?悟空者生即無生,生死本不二,凡情不明生死本來空,是故流轉生死中,了知生死皆空性,當下生死即涅槃,涅槃即生死,諸法畢竟空,菩提日日長,有情得共度,諸佛常現前。

  

  淨戒門

  

  佛在人間依佛爲師,佛入滅應以戒爲師。

  

  毗尼藏者,佛法壽命;毘尼若住,佛法亦住,毘尼若亡,佛法亦亡。

  

  一切衆律中,戒經爲最上,佛法叁藏教,毗奈耶爲首。

  

  佛法滅度後,于像法中,應尊敬波羅提木叉,波羅提木叉者,即是此戒,持此戒者,如暗遇明、如貧得寶、如病得瘥、如囚系出獄、如遠行得歸,當知此戒,即是衆等大師,若佛住世無異此也。

  

  佛製出家者,五夏以前,專精戒律,五夏以後,方乃聽教參禅。

  

  攝心爲戒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是則名爲叁無漏學。

  

  若人能持淨戒,是則能有善法;若無淨戒,諸善功德皆不得生,是…

《智慧之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一華一葉一世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