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智慧之门

  如本上人佛书著作-智慧之门

  

  

  智慧如一把无形的宝剑,能斩破一切,不被一切所坏;智慧能洞澈人生观与宇宙观,智慧能了知诸法实相,是成就佛道根本之宝筏。

  

  『智慧之门』此书之问世,乃结集我过去弘法之内容,融摄之层面,有如来圣典、历代高僧大德证悟所得之格言、与自己体悟之心得,由点滴累积所汇集,因此,编辑成一册;包括有智慧门、解脱门、如幻门、不二法门、净戒门、菩提门等,俾令一切有缘人能得获此书,共沾法味,以无上智慧顿悟人生,共登觉悟彼岸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智慧门

  

  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,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,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。

  

  人在生死流转中,一切苦乐、人我、是非、好丑,动乱万千,就在这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,当下即是无常、无我,速证涅槃的平等寂静。

  

  众生的生死流转,是因为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,而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分别执着,为无明所迷。 圣者的 涅槃解脱,因为了解一切法的如幻如化,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虚妄分别,执常执我,而由般若现证空性。所以空性为迷悟依。

  

  佛法有两大问题:

  一、则生死轮回问题。

  二、则涅槃解脱问题。

  一切佛法,都是在这二大问题上作覆说明,如果佛法不讲这二大问题,那就是变了质的佛法。

  

  缘起法是相依相成而无自性,极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。所以依即空的缘起有,安立世间事相,也依即有的缘起空显示出世。

  

  一切法空,就是诸法寂灭性,就是涅槃。在诸法本空上,显示诸法本寂灭,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静的开显。

  

  诸佛正法三大原则:

  一者诸行无常。

  二者诸法无我。

  三者涅槃寂静。

  

  菩萨行者,从缘起的生灭中彻见寂灭性,体现一切法的无差别性,从这毕竟空寂的观点看一切,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。

  

  佛世的佛教,是无限差别而一味的。三法印,在释尊的证觉中,自然是一贯无碍。

  

  三法印是依缘起而开显的;缘起的生灭,是诸行无常,缘起的寂灭,是涅槃寂静。

  

  三法印是依缘起的生灭与寂灭而说的,法印有三,生灭与不生灭,却只有二义。

  

  不论大乘与小乘,生死流转的主因是无明,涅槃还灭的主因是般若。

  

  般若经的中心思想,在悟一切法无自性空,离种种妄执,契入法性而得解脱。

  

  见缘起即见法,见法即见佛。

  

  如能悟彻缘起法相的空寂,即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。

  

  如能悟彻缘起法相的空寂,即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。

  

  如能悟彻缘起法相的空寂,即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。

  

  证法性者名为佛。

  

  一切法由缘而成,诸法本性是性空的,但假名施设其名。

  

  我执和法执,为出生错乱苦痛的根本,而我执尤为根本。

  

  若达法性空(无我),则苦病自息,生死轮回顿休。

  

  从观慧的修证来说,发明三乘同入一法性,大乘与小乘,都以无所得而入道。

  

  如来说空,是灭诸戏论妄执,即显一切法本性空寂,并非别有空理可住可得。

  

  何谓诸法自性,一切法自性不可得,是为一切诸法自性。

  

  谁不击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见,谁就不能得到解脱,破自性见,需要般若空。

  

  离空说法,一切都是过失;依空说法,一切都是善巧。

  

  观诸法缘起,离却一切戏论颠倒,悟入诸法缘起寂灭性,这个就是中道妙观,就是道谛中心。

  

  受诸因缘故,轮转生死中;不受诸因缘,是名为涅槃。

  

  阿含经重心在声闻法,般若经重心在菩萨道。

  

  佛依缘起说二谛教,目的在使吾人依世俗谛通达第一义谛,说二谛而重心在胜义空。

  

  欲得声闻乘者,应学般若波罗蜜多,欲得缘觉乘者,应学般若波罗蜜多,欲得菩萨乘者,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
  

  一切法空性或寂灭性,是一切法的真实性,所以要从一切法上去观照体认,而不是离一切法去体认的。

  

  生与死的关系,只是某一阶段,某一活动的业力现起与消散。

  

  从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观来看一切,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当下不存在了,可以依世间而出世间,而出世间也不离世间。

  

  第一义空,诸法实相也。

  

  契入第一义谛,则与大觉圣流同一鼻孔出气。

  

  大乘佛教入世的展开,空是最根本的原理,悲是最根本的动机。

  

  大乘佛教是出世而又入世的。

  

  中观者,在法法性空的基点,宣说一切但有假名,所以以唯名来表示诸法。

  

  学佛的主要目的,在依缘起而体见法性、证法性,名为法身。才能现证涅槃,成大菩提。

  

  若人生世间,正见增上者,虽历百千生,终不堕地狱。

  

  多闻能知法,多闻能离罪,多闻舍无义,多闻得涅槃。

  

  菩萨发心,以空胜解成大慧,以福德成大悲,一定要悲愿深彻骨髓,然后证空才不会堕落小乘。

  

  为众生而学,为众生而修,为众生而证,一切福德回向法界,回向众生,一切不属于自己,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,没有慈悲就没有菩萨、没有佛道。

  

  佛陀不使我们在戏论中过活,要我们把当前现实的身心,一一净化、解脱、利他,共度正觉。

  

  纯正的佛法,既不是二元、多元、也不是一元论。龙树菩萨说:破二不着一。

  

  佛法中任何唯心论,莫不归结于境空心寂,超越能所对待之自证。

  

  不习小乘法,何能学大乘。

  

  散乱时,未知自心动与非动,禅诵时才觉得杂念缤纷,欲静反动,良由无始习气种子,潜伏藏识中,动时不知,静之则见。

  

  佛教说的解脱,是通达缘起而归于空的当体,因而可说,悟达缘起,就是体验于空之义。

  

  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,实在是导出这缘起观的根据,同时是从缘起观所导出的诘论。

  

  空不可得、有不可得、空有不二不可得、不可得亦不可得,诸法毕竟空故。

  

  莫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何以故?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非可贪者,所以者何?诸法自性空故。

  

  佛法是在无我无我所的基点上,去实现自由平等的净土。

  

  菩萨摩诃萨,应以无住而为方便,安住般若波罗蜜多,所住能住,不可得故。

  

  菩萨摩诃萨,欲于一切法,等觉一切相,当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
  

  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中道义;未曾有一法,不从因缘生,是故一切法,无不是空者。

  

  从假入空则成大智,从空出假则成大悲。

  

  伟哉佛陀,甚深法义,从假入空,空空不空;从空出假,假假不假,空假不二,中道实相,如幻如化,了不可得;若如是解,诸佛现前,若如是知,菩萨欢喜,护法赞叹,正法住世,弘范三千,同登彼岸。

  

  大圣说空法,为离诸见故,若复见有空,诸佛所不化。

  

  诸佛依二谛,为众生说法,一以世俗谛,二第一义谛,若人不能知,分别于二谛,则于深佛法,不知真实义,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义,不得第一义,则不得涅槃。

  

  虽空亦非断,虽有亦非常,业果报不失,是为佛所化。

  

  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,除佛方便说,但以假名字,引导于众生,说佛智慧故。

  

  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,更以异方便,助显第一义。

  

  自证无上道,大乘平等法,若以小乘化,乃至于一人,我则堕悭贪。

  

  有信无智增长愚寲,有智无信增长邪见。

  

  一切烦恼为如来种,譬如不下巨海,不能得无价宝珠,如是不入烦恼大海,则不能得一切智宝。

  

  世间上最幸福的人,就是有智慧的人,火烧不掉,水冲不走,别人抢不得,能随心所欲,自在运作,无障无碍。

  

  解脱门

  

  此心无始以来,不曾生不曾灭,不青不黄,无形无相,不属有无,不计新旧,非长非短,非内非外,非大非小,超过一切限量名言纵迹对待,当体即是,动念即乖,犹如虚空,无有边际,不可测度,唯此一心即是佛,佛与众生更无别异。

  

  云何识自心?如言语者正是汝心,若不言语,又不作用,心体如虚空相似,无有相貌,亦无方所,亦无一向是无,有而不可见故。

  

  世人外迷着相,内迷着空,若能于相离相,于空离空,即是内外不迷,若悟此法,一念心开,是为开佛知见。

  

  达摩从西天来,唯传一心法,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,见自本性,更莫别求。

  

  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,何处觅佛,不可更头上安头,嘴上安嘴,莫生异见,总不出汝心。

  

  十方诸佛出世,祗共说一心法,此一心法体,尽虚空遍法界,名为诸佛理,此意唯是默契得。

  

  但契本心,不用求法,心即法也。

  

 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,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,遂将心觅法,不知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,不可将心更求于心,如是历千万劫终无得日,不如与空相应,当下无心,便是本法。

  

  本心不属见闻觉知,亦不离见闻觉知,但莫于见闻觉知上起见解,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,亦莫于见闻觉知觅心,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,一切法空无自性,不即不离,不住不着,纵横自在,无非道场。

  

  众生着相外求,求之转失,使佛觅佛,将心捉心,穷劫尽形终不能得,不知息念忘虑,诸法空性,佛自现前。

  

  心是根,法是尘,痕垢尽时光始现,心法俱空性即真。

  

  心地法门之体用,必先立其体,然后起其用,体云何立?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,因一切放下,妄心自息,妄心自息,则无住真心自然…

《智慧之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一华一叶一世界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