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智慧之門

  如本上人佛書著作-智慧之門

  

  

  智慧如一把無形的寶劍,能斬破一切,不被一切所壞;智慧能洞澈人生觀與宇宙觀,智慧能了知諸法實相,是成就佛道根本之寶筏。

  

  『智慧之門』此書之問世,乃結集我過去弘法之內容,融攝之層面,有如來聖典、曆代高僧大德證悟所得之格言、與自己體悟之心得,由點滴累積所彙集,因此,編輯成一冊;包括有智慧門、解脫門、如幻門、不二法門、淨戒門、菩提門等,俾令一切有緣人能得獲此書,共沾法味,以無上智慧頓悟人生,共登覺悟彼岸。

  

  

  

  

  智慧門

  

  平靜不必要在風平浪靜的時候,就在波濤洶湧動蕩不停的時候,水的本性還是平靜的。

  

  人在生死流轉中,一切苦樂、人我、是非、好醜,動亂萬千,就在這動亂萬千的流轉當中,當下即是無常、無我,速證涅槃的平等寂靜。

  

  衆生的生死流轉,是因爲不能了解一切法的本性空寂,而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分別執著,爲無明所迷。 聖者的 涅槃解脫,因爲了解一切法的如幻如化,不在一切法的本性空寂上起虛妄分別,執常執我,而由般若現證空性。所以空性爲迷悟依。

  

  佛法有兩大問題:

  一、則生死輪回問題。

  二、則涅槃解脫問題。

  一切佛法,都是在這二大問題上作覆說明,如果佛法不講這二大問題,那就是變了質的佛法。

  

  緣起法是相依相成而無自性,極無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。所以依即空的緣起有,安立世間事相,也依即有的緣起空顯示出世。

  

  一切法空,就是諸法寂滅性,就是涅槃。在諸法本空上,顯示諸法本寂滅,所以空也就是涅槃寂靜的開顯。

  

  諸佛正法叁大原則:

  一者諸行無常。

  二者諸法無我。

  叁者涅槃寂靜。

  

  菩薩行者,從緣起的生滅中徹見寂滅性,體現一切法的無差別性,從這畢竟空寂的觀點看一切,叁法印即是一實相印。

  

  佛世的佛教,是無限差別而一味的。叁法印,在釋尊的證覺中,自然是一貫無礙。

  

  叁法印是依緣起而開顯的;緣起的生滅,是諸行無常,緣起的寂滅,是涅槃寂靜。

  

  叁法印是依緣起的生滅與寂滅而說的,法印有叁,生滅與不生滅,卻只有二義。

  

  不論大乘與小乘,生死流轉的主因是無明,涅槃還滅的主因是般若。

  

  般若經的中心思想,在悟一切法無自性空,離種種妄執,契入法性而得解脫。

  

  見緣起即見法,見法即見佛。

  

  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,即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。

  

  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,即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。

  

  如能悟徹緣起法相的空寂,即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。

  

  證法性者名爲佛。

  

  一切法由緣而成,諸法本性是性空的,但假名施設其名。

  

  我執和法執,爲出生錯亂苦痛的根本,而我執尤爲根本。

  

  若達法性空(無我),則苦病自息,生死輪回頓休。

  

  從觀慧的修證來說,發明叁乘同入一法性,大乘與小乘,都以無所得而入道。

  

  如來說空,是滅諸戲論妄執,即顯一切法本性空寂,並非別有空理可住可得。

  

  何謂諸法自性,一切法自性不可得,是爲一切諸法自性。

  

  誰不擊破生死根本的自性見,誰就不能得到解脫,破自性見,需要般若空。

  

  離空說法,一切都是過失;依空說法,一切都是善巧。

  

  觀諸法緣起,離卻一切戲論顛倒,悟入諸法緣起寂滅性,這個就是中道妙觀,就是道谛中心。

  

  受諸因緣故,輪轉生死中;不受諸因緣,是名爲涅槃。

  

  阿含經重心在聲聞法,般若經重心在菩薩道。

  

  佛依緣起說二谛教,目的在使吾人依世俗谛通達第一義谛,說二谛而重心在勝義空。

  

  欲得聲聞乘者,應學般若波羅蜜多,欲得緣覺乘者,應學般若波羅蜜多,欲得菩薩乘者,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
  

  一切法空性或寂滅性,是一切法的真實性,所以要從一切法上去觀照體認,而不是離一切法去體認的。

  

  生與死的關系,只是某一階段,某一活動的業力現起與消散。

  

  從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觀來看一切,世間與出世間的對立當下不存在了,可以依世間而出世間,而出世間也不離世間。

  

  第一義空,諸法實相也。

  

  契入第一義谛,則與大覺聖流同一鼻孔出氣。

  

  大乘佛教入世的展開,空是最根本的原理,悲是最根本的動機。

  

  大乘佛教是出世而又入世的。

  

  中觀者,在法法性空的基點,宣說一切但有假名,所以以唯名來表示諸法。

  

  學佛的主要目的,在依緣起而體見法性、證法性,名爲法身。才能現證涅槃,成大菩提。

  

  若人生世間,正見增上者,雖曆百千生,終不墮地獄。

  

  多聞能知法,多聞能離罪,多聞舍無義,多聞得涅槃。

  

  菩薩發心,以空勝解成大慧,以福德成大悲,一定要悲願深徹骨髓,然後證空才不會墮落小乘。

  

  爲衆生而學,爲衆生而修,爲衆生而證,一切福德回向法界,回向衆生,一切不屬于自己,以衆生的利益爲利益,沒有慈悲就沒有菩薩、沒有佛道。

  

  佛陀不使我們在戲論中過活,要我們把當前現實的身心,一一淨化、解脫、利他,共度正覺。

  

  純正的佛法,既不是二元、多元、也不是一元論。龍樹菩薩說:破二不著一。

  

  佛法中任何唯心論,莫不歸結于境空心寂,超越能所對待之自證。

  

  不習小乘法,何能學大乘。

  

  散亂時,未知自心動與非動,禅誦時才覺得雜念缤紛,欲靜反動,良由無始習氣種子,潛伏藏識中,動時不知,靜之則見。

  

  佛教說的解脫,是通達緣起而歸于空的當體,因而可說,悟達緣起,就是體驗于空之義。

  

  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,實在是導出這緣起觀的根據,同時是從緣起觀所導出的诘論。

  

  空不可得、有不可得、空有不二不可得、不可得亦不可得,諸法畢竟空故。

  

  莫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何以故?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非可貪者,所以者何?諸法自性空故。

  

  佛法是在無我無我所的基點上,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應以無住而爲方便,安住般若波羅蜜多,所住能住,不可得故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欲于一切法,等覺一切相,當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
  

  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;未曾有一法,不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,無不是空者。

  

  從假入空則成大智,從空出假則成大悲。

  

  偉哉佛陀,甚深法義,從假入空,空空不空;從空出假,假假不假,空假不二,中道實相,如幻如化,了不可得;若如是解,諸佛現前,若如是知,菩薩歡喜,護法贊歎,正法住世,弘範叁千,同登彼岸。

  

  大聖說空法,爲離諸見故,若複見有空,諸佛所不化。

  

  諸佛依二谛,爲衆生說法,一以世俗谛,二第一義谛,若人不能知,分別于二谛,則于深佛法,不知真實義,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義,不得第一義,則不得涅槃。

  

  雖空亦非斷,雖有亦非常,業果報不失,是爲佛所化。

  

  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除佛方便說,但以假名字,引導于衆生,說佛智慧故。

  

  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,更以異方便,助顯第一義。

  

  自證無上道,大乘平等法,若以小乘化,乃至于一人,我則墮悭貪。

  

  有信無智增長愚寲,有智無信增長邪見。

  

  一切煩惱爲如來種,譬如不下巨海,不能得無價寶珠,如是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。

  

  世間上最幸福的人,就是有智慧的人,火燒不掉,水沖不走,別人搶不得,能隨心所欲,自在運作,無障無礙。

  

  解脫門

  

  此心無始以來,不曾生不曾滅,不青不黃,無形無相,不屬有無,不計新舊,非長非短,非內非外,非大非小,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迹對待,當體即是,動念即乖,猶如虛空,無有邊際,不可測度,唯此一心即是佛,佛與衆生更無別異。

  

  雲何識自心?如言語者正是汝心,若不言語,又不作用,心體如虛空相似,無有相貌,亦無方所,亦無一向是無,有而不可見故。

  

  世人外迷著相,內迷著空,若能于相離相,于空離空,即是內外不迷,若悟此法,一念心開,是爲開佛知見。

  

  達摩從西天來,唯傳一心法,直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,見自本性,更莫別求。

  

  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,何處覓佛,不可更頭上安頭,嘴上安嘴,莫生異見,總不出汝心。

  

  十方諸佛出世,祗共說一心法,此一心法體,盡虛空遍法界,名爲諸佛理,此意唯是默契得。

  

  但契本心,不用求法,心即法也。

  

  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,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,遂將心覓法,不知心即是法,法即是心,不可將心更求于心,如是曆千萬劫終無得日,不如與空相應,當下無心,便是本法。

  

  本心不屬見聞覺知,亦不離見聞覺知,但莫于見聞覺知上起見解,亦莫于見聞覺知上動念,亦莫于見聞覺知覓心,亦莫舍見聞覺知取法,一切法空無自性,不即不離,不住不著,縱橫自在,無非道場。

  

  衆生著相外求,求之轉失,使佛覓佛,將心捉心,窮劫盡形終不能得,不知息念忘慮,諸法空性,佛自現前。

  

  心是根,法是塵,痕垢盡時光始現,心法俱空性即真。

  

  心地法門之體用,必先立其體,然後起其用,體雲何立?將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,因一切放下,妄心自息,妄心自息,則無住真心自然…

《智慧之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一華一葉一世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