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当知,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。
佛言:佛子离吾数千里,忆念吾戒,必得道果,在吾左右;虽常见吾,不顺吾戒,终不得道。
不持戒而修三昧者,尘不可出,纵得禅定智慧现前,亦落邪魔外道。
律为三乘共基,净为三乘共庇。
修行如不断淫心,必落魔道: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 。
毘尼若住,正法久住。
戒律,是佛子生活中唯一的防腐剂。
正法灭坏,全由律学不明。
戒律与净土,不应独立成宗,何以故?因为各宗各派皆应奠定戒律与净土的基石上,因而圆满戒律与净土故。
菩提门
无病为第一利,涅槃为第一乐,八正道为往安隐甘露之第一道。
八圣道是证成四果阿罗汉之道法,正见、正语、正思惟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名为八圣道。
一切业障海,皆从妄想生,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,重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
一念情生即堕异趣,无始劫以来不异今日。
欲得净土,当净其心,随其心净,即佛土净。
若心清净,所在之处,皆为净土;其心若不净,在所生处,皆是秽土;净秽在心,不在国土,发心向佛道,是生净佛国。
身口意清净佛出世,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佛灭度。
我们起心动念,皆落实在心境的对待中,从无始生死以来,皆陷溺于矛盾的相对待而不能自拔。
不忍众生苦,不忍圣教衰,缘起大悲心,趣入于大乘。
忧道不忧贫,谋道不谋食。
我见他人死,我心热如火,不是热他人,看看轮到我。
诸苦所因,贪欲为本。
业不重不生娑婆,爱不断不生净土。
父母给我们色身,佛法给我们法身。
学佛就是学觉悟,佛由人而觉悟,觉悟即是佛,人人可当佛,当佛需觉悟,觉悟需学佛。
万般带不去,唯有业随身。
迷者修因待果,悟者了达因果本空。
若人生百岁,不闻生灭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见闻之。
能说因缘法,善灭诸戏论。
阶级是世界忧愁苦恼的根源。
缘起的因果,是以心为主导,依心的倾向而转移。
尽管世间的因果无限差别,一切无非是缘起的存在。
有福无慧成颠倒,有慧无福成烦恼,福慧圆满即是佛。
心逐物为邪,物从心为正。
如实知世间,是名出世间。
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。
转一切见入佛见,佛见入一切见。
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,十方三世诸如来,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。
菩提心是善中之王,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。
舍弃菩提心,不能利益一切众生,不能成就诸佛功德。
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皆为魔业。
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播种。
涅槃者,贪欲永尽、瞋恚永尽、愚痴永尽、一切烦恼永尽,是名涅槃。
众生处处着相,相多故心亦多,心多即不清净,心不清净,即不能证悟实相真心。
菩萨观身不可得,观口不可得,观意不可得,无身、无口、无意,是名菩萨三业清净。
离性空慧而趋向离欲的四禅、四无量、四无色定着,虽在定中直觉到净、乐、明以及空、识等超常经验,终究落于形而上的实在论—--神学或玄学,始终无法证得无上菩提。
修道道无可修,问法法无可问,迷人不了色空,悟者本无顺逆。
学道人若不直下无心,与般若空慧相应,累劫修行始终不得成就佛道。
比丘入灭尽定时,先灭身行、次灭口行、后灭意行。
比丘从灭尽定起时,先生意行、次生口行、后生身行。
舍利由戒定慧所熏修,甚难可得,最上福田。
法师能于一切国土中,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萨戒者,是法师其福胜造八万四千塔。
不可因唯心净土或心即是佛,就否认没有其他的净土与诸佛的存在。
即心是佛,上至诸佛,下至蠢动含灵,皆有佛性。
没有月亮的夜晚,不能看清自己的路;没有智慧的人生,不能走完圆满的人生旅途。
恶人害贤者,犹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还从己堕;逆风扬尘,尘不至彼,还坌己身,贤不可
,祸必灭己。
不管别人对不对,你自己一定要对。
诽谤他、嫉妒他、恶骂他,对方尚未伤及,自己的心地当下已经先有了污点。
别人有才华、有学问、有道德,富贵具足,肯布施喜舍,你能从中赞叹随喜,前者诸功德与你随喜赞叹功德,正等无异。
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自己占有多少,而在自己奉献之多少。
人有二十难︰
贫穷布施难、 豪贵学道难、 弃命必死难、 得睹佛经难、 生值佛世难、忍色忍欲难、见好不求难、被辱不瞋难、有势不临难、触事无心难、广学博究难、除灭我慢难、心行平等难、不轻末学难、不说是非难、会善知识难、见性学道难、随化度人难、睹境不动难、善解方便难。
宁静、和谐、统一,安详来自于内心,莫向外求。
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;譬如磨镜,垢去明存。
夫见道者,譬如持炬入冥室中,其冥即灭,而明独存;学道见谛,无明即灭,而明常存矣。
人类死亡之后,并不是代表一切的毁灭,而是随善恶之业力又去投胎转世,便有一段一段、一期一期的生命体,存在天地万物中,故有六道轮回。
观天地念非常,观世界念非常,观灵觉即菩提,如是知识,得道疾矣。
世间好话佛说尽,佛语不信何言可信。
财色于人,人之不舍;譬如刀刃有蜜,不足一餐之美,小儿舐之,则有割舌之患。
人系于妻子舍宅,甚于牢狱,牢狱有散释之期,妻子无远离之念。情爱于色,岂惮驱驰,虽有虎口之患,心存甘伏,投泥自溺,故曰凡夫,透得此门,出尘罗汉。
出家僧相,乃秽恶世界的清净幢相。
有智慧的人,不论在苦中或乐中,一样保持安详的态度和内心的镇定。
为人不应留意他人的过失,而应注意本身的行为是否妥当。
慎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,慎勿与色会,色会即祸生,得阿罗汉已,乃可信汝意。
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断阴,佛谓之曰:若断其阴,不如断心,邪心不止,断阴何益!
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快乐与痛苦,毕竟它是缘起有生灭的。
为了求得长时间的健康,令不生病,是一种执着的痛苦,毕竟是业报之躯,何尝不坏。
人间的苦乐是相对待的,有了苦方知乐的可贵;当乐之际,却忘了苦的影尘,岂不悲哉!
世间上最贫穷的人,就是没有智慧的人。
人离恶道,得为人难;既得为人,去女得男难;既得为男,六根完具难;六根既具,生中国难;既生中国,值佛世难;既值佛世,遇道者难;既得遇道,兴信心难;既兴信心,发菩提心难;既发菩提心,无修无证难。
夫为道者,犹木在水,寻流而行,不触两岸,不为人取,不为鬼神所遮,不为洄流所住,亦不腐败,吾保此木决定入海。学道之人,不为情欲所惑,不为众邪所娆,精进无为,吾保此人,必得道矣。
佛言:学佛道者,佛所言说,皆应信顺;譬如食蜜,中边皆甜,吾经亦尔。
礼拜销我慢,赞叹销诽谤,随喜销嫉妒。
留意他人过失和容易动怒的人,他本身的污点却日益增长。
复杂的人间,当你保持沉默的时候,别人会批评你;当你多说话的时候,别人会指责你;当你少说话,别人也会错怪你,当人不易,应行中道。
人类需要假藉物质现象,来满足他内心的需求、空虚、缺陷,当这些东西失去的时候,他又回归到原来的需求、空虚、缺陷。
信仰宗教应透过理性的抉择,别人的启发只能当作建议罢了,自己正确思惟后,决定选择者,还是在自己。
不经慎密思考与明确观察之前,就感性与盲目信仰,这是迷信的象征。
有智慧的人,应该从别人的错误当中去警惕自己,莫重蹈覆辙。
世间上找不到任何一样东西,能够长远不坏,不变不异者。
心安茅屋隐,性定菜根香,世事尽乃见,人情淡始长。
尚未解脱者,世间一切现象界都是我们的牢狱。
学佛重在实践,学而不行,只是多添了一些空知识罢了!
为了佛教存亡而关心与牺牲,为了众生能共证无上菩提,一一奉献去做,就是布施,就是修福。
为教学而奉献身心,从教学相长中,不断充实自己、净化自己,同时广结善缘,共度彼岸。
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,虽则大小顿渐不同,权实偏圆各异,无非令一切众生,就路还家,复归本性而已!
涅槃经云:如来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成就,遍观三界众生,无有堪任为我师者,为欲随顺世间法故,示入学堂,故名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。
迷茫人生、累劫飘泊、聊寄尘埃、沉浮穷变、生命惆怅、穷途绝境、了无定处、忽遇正法、悲智法泉、如贫得宝、如暗遇明,喜极悲泣、得未曾有、法身荡荡、非长非短、非大非小、非色非空、不一不异、一尘不染、自家宝藏、本自具足。
眼观色,境界分明,心地如如不动。耳闻声,声尘空性如幻,自性光明。鼻嗅香,自觉自得,无惑无动。舌尝味,味觉不昧,不沾不染,妙用自在。身常触,粗滑唯识现,转识成智。意缘法,万法唯心造,生灭不可得,圣境普现。
佛法是什么?佛法不离世法,成功与失败,得意与颓丧,取舍得失,心地光明,一尘不染,不被外境所惑动,若如是自觉,何尝不是佛法!佛法与世法,本来不二法,离世法求佛法,始终不见法,当处觉悟,当处是佛法。佛法本来不二法,倘若如是解,菩提在眼前。
《智慧之门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