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性空世界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如來于無上正等菩提,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 是名無上正等菩提。

  

  如來所得無上正等菩提, 于是中無實無虛。

  

  諸法實相, 不可宣說, 佛爲有情方便顯示。

  

  一切法性皆畢竟空, 不垢不淨, 不生不滅, 無能宣說, 畢竟空故。

  

  何謂無上正等菩提? 一切法真如, 是謂無上正等菩提。

  

 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, 無增無減。

  

  諸菩薩摩诃薩, 依止無增無減, 無所有爲方便,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 由此爲門, 集諸功德, 便證無上正等菩提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 住一切法自相空中, 爲度諸有情, 入叁叁摩地, 大悲願力所引逼故, 依此叁定成熟有情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 成就二法, 一切惡魔不能障礙, 何者爲二?

  一、 觀諸法皆畢竟空。

  二、 不舍棄一切有情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 觀法空時, 先作是念: 我觀諸法, 諸法皆空, 不應作證, 我爲學故觀諸法空, 不爲證故觀諸法空, 今是學時, 非爲證時。

  

  心住一切法, 則有罣礙, 罣礙故有退沒, 退沒故劣弱, 心劣弱故, 便生懈怠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 除空、無相、無願解脫門, 更無有余要所學法, 何以故? 叁解脫門, 總攝一切妙善法故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行布施時, 上從諸佛下至傍生, 施尊貴下賤亦爾, 平等布施, 無所分別, 不觀福田勝劣有異; 菩薩摩诃薩, 了達一切自相皆空, 空中都無上下差別, 故無異想, 無所分別而布施, 當得圓滿一切相智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 要具足圓滿一切善法, 方得無上正等菩提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 若有一善法未能圓滿, 而得無上正等菩提, 無有是處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 于一切法無所取著, 能從此岸到彼岸故; 若于諸法少有取著, 不能從此岸到彼岸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,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 與空相應, 最爲第一, 最尊最勝, 無能及者。

  

  大乘都無所住, 以一切法皆無所住, 何以故? 諸法住處不可得故, 如是大乘以無所得而爲方便, 住無所住。

  

  譬如真如、法界、法性、 不虛妄性、不變異性、 平等性、離生性、 法定、法住、實際、 虛空界、不思議界、

  非住非不住; 大乘亦爾, 非住非不住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成就二法, 一切惡魔不能留難, 何等爲二?

  一者如說悉皆能作。

  二者常爲諸佛護念。

  

  依勝義理分析諸法, 乃至無有少法可得, 依此義故, 名爲般若波羅蜜多。

  

  觀一切法平等平等, 皆以無性爲性。

  

  于諸法相求正

  知, 說明菩薩; 若至究竟, 即名如來應正覺, 于一切法自相共相, 照了無暗, 清淨具足。

  

  住因位時, 名爲菩薩; 若住果位, 即名如來。

  

  通達諸法都無實事, 性相俱空。

  

  自圓滿無上佛道, 亦勸他圓滿無上佛道, 歡喜贊歎圓滿無上佛道。

  

  離本性空, 無有一法是實是常, 可壞可斷。

  

  諸法真如, 是謂無上正等菩提。

  

  諸法本來自性清淨, 是菩薩摩诃薩, 于一切法本性淨中, 精勤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, 如實通達,

  心不沈沒, 亦無滯礙, 遠離一切煩惱染著。

  

  諸佛說法, 隨衆根性, 雖說叁乘而實一道。

  

  佛無上正等菩提, 能證所證, 能知所知, 一切寂空, 是故無上正等菩提, 非難信解, 非難證得, 以一切法無不皆空, 如是信知, 便證得故。

  

  性離文言, 心行處滅, 是名爲法, 一切法性皆不可說, 若有所說, 即是虛妄, 虛妄法中, 都無實法。

  

  如來常說諸法平等, 不可攀緣。

  

  諸佛贊歎叁事最爲無上, 何等爲叁?

  一者發菩提心。

  二者護持正法。

  叁者如教修持。

  

  菩薩最初發心, 超阿羅漢, 應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妙供養故; 菩薩第二發心, 超獨覺地, 普覺我法二空,

  所顯平等真法界故。

  

  如來覺一切法畢竟空寂, 證大菩提, 隨順世間假立名字, 故稱爲佛, 非爲實有, 若有若無, 不可得故。

  

  諸法性相, 不可表示、不可分別、 不可取著、不可造作, 一切有情, 設能如實了達諸法皆如幻化, 應本已證無上菩提; 然由有情于一切法, 不通達諸法皆如幻化, 故于諸去生死輪回。

  

  爲初學者說生滅如幻, 不生不滅不如幻; 爲久學者說生滅不生滅一切如幻。

  

  不著一切法, 而學一切法。

  

  衆生及諸法, 非以入無余涅槃時乃空, 從本以來常空。

  

  菩薩不學一切法, 不能得一切種智。

  

  五蘊如夢無自性, 響、影、焰、幻化皆無自性; 若法無自性, 是法無相, 若法無相, 是法一相, 所謂無相。

  

  若一切法不空者, 菩薩摩诃薩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一切諸法中, 定性不可得, 但從因緣和合起法, 緣起畢竟空故。

  

  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、 菩薩不可得、 行亦不可得、 行者、行法、行處, 亦不可得故, 是名菩薩摩诃薩行不行般若波羅蜜多, 一切諸戲論不可得故。

  

  無上正法, 佛爲根本, 佛爲導者, 佛爲所依。

  

  莫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 何以故? 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非可貪者, 所以者何? 諸法自性空故。

  

  菩薩觀一切法畢竟空, 不生悭貪心, 何以故? 畢竟空中, 無有悭貪, 悭貪根本斷故。

  

  緣起、法住、法位, 不關如來出不出世。

  

  衆生實不知諸法自性空故, 不得脫六道生死。

  

  行菩薩道而無所著, 諸法本空, 如幻如化, 無染無惑無動, 是名行菩薩道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不淨佛國土, 不成就衆生, 不能得無上正等菩提, 何以故? 因緣不具足故, 不能得無上正等菩提。

  

  菩薩摩诃薩都不見有法可生疑處, 如五蘊乃至無上佛道, 當知是名阿鞞跋致菩薩摩诃薩。

  

  般若波羅蜜多, 是諸菩薩摩诃薩道, 乘是道, 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當知諸法一性, 即是無性; 諸法無性, 即是一性; 如是諸法一性無性, 是本實性, 此本實性, 無造無作。

  

  菩薩觀一切法空, 無法性可見, 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 何以故? 無性相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

  

《性空世界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智慧之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