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業力不可思議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『業力不可思議』,說明業力是世間真相,世間的本來面目。在此,我也要鄭重其事的表示:『業力不可思議,願力更加不可思議。』

  

  『願力』就是持之以恒,有那種道心,清淨之心在推動;即護持自己,發廣大精進勇猛之心;也就是世俗所說的『堅固意志』,『有願志竟成』,『光明希望』之心。

  

  譬如說,我發心要成爲工程師,即有意志奮發向上,願力永遠鞭策著我,朝目標邁進;我要做一位警官,即參加警官學校之入學考試;我要做一名老師,即意志堅定,願力支持著我,朝師範學院去努力‧‧‧等,均稱之爲『願力』。

  

  這種願力的感召,實在不可思議。

  

  即以本人來說,我發願這一輩子要當和尚,縱有天下那麼多人,來勸告我不要做和尚,我也毫不動容,把持著『願力』堅固,不後悔,將來看到紅男綠女,或夫妻成雙成對,我也不會羨慕,何況我體認到男女之淫欲感情是生死之根本,六道輪回之大洪流。

  

  佛陀在圓覺經曾經不斷地提示我們:『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輪回淫爲本,六道往返愛爲基。』

  

  這是生死輪回受到拘束的原動力,情綿綿,意綿綿,藕斷又絲連,明明已經離婚了,感情債還是還不清,于是乎腳踏兩條船,心頭亂紛紛,家庭糾紛便不勝其煩,何苦來哉!

  

  我住家的隔壁,有一位名叫『阿蘭』的歐巴桑,她先生已過世二十年了,他的先生名叫『阿牛』,她每個月初一、十五兩天,一定祭拜他,年年不斷:

  

  當她一舉香即喃喃自語:『阿牛啊!您已經死去二十個年頭了,我至今依然天天想念著您,懷念著您,阿牛啊!您聽到了沒有,怎麼不說話呢?』

  

  各位想想看,男女感情的心量,是那麼的『威力無窮』。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了,還再想那一頭牛,真是業障鬼。

  

  其實,這個『情關』看開了,也是虛幻不實,而『死亡』也是業力的過程顯現而已!人有生必有死,何執著之有?

  

  談到這裏,有人要問:感情與慈悲究竟有何不同呢?我把它分敘述如下:

  

  慈悲(梵語maitrya)是奉獻性的,慈悲是無條件的,慈悲不是占有的,慈悲是超越時空的,慈悲是現在如此,過去如此,未來也如此的,慈悲已遠離輪回的,慈悲是超越民族性,慈悲無對立性的,慈悲是超越種族性,慈悲不因人、因事、因地、因時而動搖,慈悲是光明正大,經得起考驗的,慈悲是永恒不變的。

  

  感情是脆弱的,感情是自私的,感情是變化的,感情是無常的,感情會隨時間與空間之變遷而現出空幻,感情是生死輪回的,感情是無可奈何的,感情是缺陷的,感情是經不起『事過境遷』變化的考驗,感情是美中不足的。

  

  感情與慈悲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,究竟與不究竟之差別。

  

  當然,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『感情』,感情是總說,廣說不能盡;譬如兄弟之情、父子之情、夫妻之情、子女之情、以至朋友之情、師生之情、眷屬之情、社會國家之情。

  

  感情之本身是無可厚非的,但『情』字需要淨化,若感情未淨化,染汙不淨,則是『業力』。淨化的感情,感情也就轉變成『願力』,因爲『願力』是清淨的;『業力』是汙染不清淨的。

  

  當您有願力之時,就沒有業力;有業力之時,就沒有願力,願力與業力是不能同時並行並進的。

  

  譬如您想修行,一方面要修道,一方面也要結交女朋友,試想,這樣的修持,能夠有成就嗎?我看不墮落就很不錯啦!

  

  修道者應該摒棄一面,把男女感情束之高閣,將這世俗上的『情』升華,淨化感情爲大慈悲心,化『業力』爲『願力』,以願力去淨化業力,因而成就無上菩提,是名爲幸,可恭可禧也。

  

  願力與業力是一體兩面的,既然都同樣是一體的,但個人所發揮出來的作用都有所差別,願力與業力出自每個人之心地;故未淨化以前之願力是業力,淨化以後之業力,是爲願力,二者之不同,端在『應用之妙,迷悟之差別,染汙與清淨之分界,存乎一心。』

  

  諸君,若有人想剃度出家,必需先把世俗上之父母、兄弟、妻女、朋友等感情『淨化』,不要剪不斷,理還亂。

  

  我說的『淨化』不是要您一刀兩斷,視同陌生人,如仇敵相待;而是將此『親情』轉換成『同修』蓮友之情,升華或普度衆生之『衆生情』,如此可將『業力』轉變成『願力』,由利己而利他,如是願力,亦成大慈大悲也。

  

  各位若有一天,參悟到『諸行無常』(梵語anityah sarva-samskarah),『諸法無我』(梵語niratmanah sarva-dharmah),『涅槃寂靜』(梵語santam nirvanam)的人生哲理,而想出家修行的話,我這一把剃頭刀,隨時准備爲大家剃度。嗯!現在不流行剃頭刀了,若要剃下叁千煩惱絲的頭發,電動剃刀很快,在座各位近肆佰人,若想全部出家,『一貫作業』,電動化的『剃度』,一、二個小時即可OK了。

  

  華嚴經有一偈語:『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』

  

  因此,各位選擇『業力』抑或『願力』呢!端視汝心。

  

  您要升華,唯汝居心;您想沈淪,也唯汝居心,一切由自己作主,佛菩薩,善知識等均是助緣而己!祇有自己能解脫自己,諸位不要等閑視之:

  

  切記:業力是會令人墮落生死、痛苦、輪回、不得自在;而願力是可令人上升、淨化、解脫、得大自在、永超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、證大涅槃(梵語nirvana)。

  

  最後,我想講一個故事,即一件『公案』作結束。

  

  在我國宋朝時代,有一位『高峰妙禅師』,他的修持造詣很深,精通叁藏經典,解、行並證,不愧是高僧大德:

  

  有人問高峰妙禅師雲:『修行如何修?如何修方是修行?』

  

  他提綱契領答道:『莫染汙自性,祇此莫染汙自性,即是修行,可證成無上菩提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』

  

  這句話的意思是,自己本來清淨的自性心地,不要被五欲六塵所染,即心對境而不生心,如如不動,不沾不染,對境無心,當下解脫自在,所謂:『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。』

  

  果然,這位問道者,依法修持,勇猛精進,不久開悟,證成菩提。

  

  在此提到的『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』,有同學尚不清楚,順便解釋一下:

  

  五欲者:原系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之五種情境,然在華嚴大疏鈔一書裏,通稱五欲爲:一、財欲。二、色欲。叁、飲食欲。四、名欲。五、睡眠欲。

  

  六塵者:可汙染真理之物,謂之『塵』。而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之六境,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種器官(名六根)入身,以染汙淨心者,故謂之『六塵』。

  

  話說回來,高峰妙禅師在六十多歲時,有一天,他入定曉得自身行將歸寂,他就在某一日上午,集合全寺出家人,(按:過去大陸上,叢林寺院修行出家人,均上百或上千人),依文獻資料顯示,其弟子約五百余人。

  

  他隨機開示道:『弟子們!今天師父很踏實地鄭重宣布,在中午十二時正,我將離開這世間啦!假如各位對佛法尚有不了解的地方,就甭客氣,趕快發問。』

  

  座下所有弟子們,面面相觑,鴉雀無聲,大家以爲師父紅光滿面,步履如飛,怎麼會突然要入滅呢?

  

  沒有人敢發問,時間也很快的過去了。

  

  等到快接近中午時,高峰妙禅師沐浴後,穿上一襲幹淨的海青,盤坐在墊上,呼喚其大弟子,敲鍾鳴鼓,把全寺裏所有住衆集合在大殿上。

  

  他又開口講:『諸位同參道友暨弟子們!我現在把話說完,即刻要入涅槃,諸位對一代如來聖教有何疑問者,請趕快發問。』

  

  臺下的人仍然不相信,信也信不起來,師父一點都沒有衰弱、疾病的征兆,身體硬朗,講話氣勢如洪鍾,不像要離開世間的樣子,臺下的人無反應,最後有一位弟子起立:

  

  合掌問訊說:『師父!對如來聖教,我們無疑惑,倒是師父現在身體那麼健壯,卻說要入滅,這令我們大惑不解啊!』

  

  高峰妙禅師聞言,面不改色,坦然而道:『生死豈可兒戲,佛法不主張顯神通,而我一輩子也未曾爲你們顯神通過,但爲了證實給各位知道,佛法修證,終可開悟證果,在此不得已的情況下,就讓我來顯現一些雕蟲小技的神通吧!』

  

  他就問門入:『世間上的死亡有幾種型態?』

  

  門人答道:『有火災而死,水災而死,橫臥而死,病死,刀傷死,獸咬而死,坐死,睡死,站立而死,吊死‧‧‧等,就死亡之姿態來說,有大德站著自然而死,就很殊勝了。』

  

  高峰妙禅師雖然身體肉身尚健,但其心已解脫生死之束縛。

  

  因此,向大家說:『這樣好了,我就來一項別開生面,各位從未見識過的死法,即是倒立而死吧!請我的大弟子,撿起地上的塊小石頭丟向空中,在石頭還沒落地以前,我就死給你們看,當下入涅槃,與世永別。』

  

  他的大弟子,恭敬不如從命,隨即撿起一塊石頭,往空中一扔,高峰妙禅師即躍身翻空,下墬速度比石頭還快,其雙手按地,頭朝下,垂直倒立,剎那間,呼吸停止--死亡了,與娑婆世界長辭矣!

  

  然而,人雖入寂,但身體仍然倒垂,雙手托地,筆直不倒,這樣維持了整整兩天兩夜。

  

   衆徒弟們,用手往其身體推推看,奇怪得很,身體猶如鋼筋垂立在地上,任憑多少人去推也推不動,擡也擡不起。這樣卻惹得要辦『後事』也徒然,大傷腦筋之際:

  

  有一個門人,就在其屍體旁邊語道:『師父啊!您也大發慈悲,不要捉弄我們了,這樣的『死相』,叫我們如何火葬?』

  

  但高峰妙禅師還是相應不理,默然不動。

  

  這時候,有人出主意了:

  

  住衆中有人道:『高峰妙禅師有一胞妹,亦已出家,平時他最聽其妹妹的話了,我們不妨派人去找他的妹妹,來勸勸他如何?』

  

  衆人無奈,只好依計而行。

  

  不久,其妹應邀而至:匆促箭步向其身旁嚷道:『哥哥!您生古怪,死也古怪,放下您的古怪,是何等自在!』

  

  高峰妙禅師聞言,應聲而倒,碰一聲,身體平臥下去。

  

  然而,他臥地之後:

  

  又突然睜開睛說道:『妹妹啊!我這樣死不對嗎?好吧!既然這樣死不對,再重新死一次吧!』

  

  就這樣,高峰妙禅師再一次地表現了死亡,總共死了兩次,在入涅槃的剎那間,前後不到一秒鍾,就如此入滅了。

  

  諸君!試想,生死大事,對于已證得果位之修行者來說,他的身心已解脫,是那麼逍遙自在,憑其願力之強,業力又能奈何他呢?生死輪回之事,已無法束縛聖者之身心,因爲聖者自性清淨,對五欲六塵不沾不染,本性能自在無礙,得大解脫啦!

  

  所以高峰禅師自在而逝世的公案,給予我們的啓示是,每一個人均有佛性(梵語budhha-dhatu),每一個人祇要能開悟本性,依佛法修持,莫染汙自性,摒棄五欲六塵,不沾不染,對境無心,則每一個人即可當下解脫自在,顯現出神通,無障無礙矣!

  而高峰妙禅師心地之所以那麼解脫、自在、逍遙、自如,要來即來,要去即去,生死自如,即是表現出一代聖僧,開悟證果的功夫與特色,流露出一場神通遊戲。

  

  這可不是那麼簡單啊!這是修行成就問題:

  

  曾經有弟子問我:『師父!您是否能像高峰妙禅師一般,也死給我們看看!』

  

  我說:『要我如此而死,是死不成,是要我和尚的老命,要老死或自殺而死才得,修行功夫不夠,絲毫也辦不到。』

  

  死--在佛法觀點,開悟證果之聖者,其心目中了知:生死即涅槃,涅槃即生死,生死涅槃等空花,不二法門、不一不二、不來不去、不斷不常、不空不有。

  

  在座各位,將來有一天,面臨生命的結束,若心地能坦然清淨無染,功夫尚未純熟之時,縱然沒有如此神通,也可以算是在修持上有進步了,逐漸步入菩提大道,將後可望成就佛道,我屆時要恭喜您們啦!

  

  好了!今天講到這裏,時間已一個半小時了,我想就此暫時結束這段『法緣』,以後有機會再來跟各位共參法味。

  

  上來講了那麼多,深怕諸位忘記,我在結束前,唠叨提醒各位,剛才我們談到『共業』與『不共業』(梵語avenika-karman),『定業』(梵語viniscitakarmah)與『不定業』,『業力』與『願力』,『自性解脫』等等一切佛法,希望大家有空做一個『腦力激蕩』,回想今天我所說之法要,相信能助長大家的修行,謝謝各位的歡喜聞法,祝福大家身體健康,法喜充滿!

  

  

《業力不可思議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萬德莊嚴菩薩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