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业力不可思议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『业力不可思议』,说明业力是世间真相,世间的本来面目。在此,我也要郑重其事的表示:『业力不可思议,愿力更加不可思议。』

  

  『愿力』就是持之以恒,有那种道心,清净之心在推动;即护持自己,发广大精进勇猛之心;也就是世俗所说的『坚固意志』,『有愿志竟成』,『光明希望』之心。

  

  譬如说,我发心要成为工程师,即有意志奋发向上,愿力永远鞭策着我,朝目标迈进;我要做一位警官,即参加警官学校之入学考试;我要做一名老师,即意志坚定,愿力支持着我,朝师范学院去努力‧‧‧等,均称之为『愿力』。

  

  这种愿力的感召,实在不可思议。

  

  即以本人来说,我发愿这一辈子要当和尚,纵有天下那么多人,来劝告我不要做和尚,我也毫不动容,把持着『愿力』坚固,不后悔,将来看到红男绿女,或夫妻成双成对,我也不会羡慕,何况我体认到男女之淫欲感情是生死之根本,六道轮回之大洪流。

  

  佛陀在圆觉经曾经不断地提示我们:『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轮回淫为本,六道往返爱为基。』

  

  这是生死轮回受到拘束的原动力,情绵绵,意绵绵,藕断又丝连,明明已经离婚了,感情债还是还不清,于是乎脚踏两条船,心头乱纷纷,家庭纠纷便不胜其烦,何苦来哉!

  

  我住家的隔壁,有一位名叫『阿兰』的欧巴桑,她先生已过世二十年了,他的先生名叫『阿牛』,她每个月初一、十五两天,一定祭拜他,年年不断:

  

  当她一举香即喃喃自语:『阿牛啊!您已经死去二十个年头了,我至今依然天天想念着您,怀念着您,阿牛啊!您听到了没有,怎么不说话呢?』

  

  各位想想看,男女感情的心量,是那么的『威力无穷』。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了,还再想那一头牛,真是业障鬼。

  

  其实,这个『情关』看开了,也是虚幻不实,而『死亡』也是业力的过程显现而已!人有生必有死,何执着之有?

  

  谈到这里,有人要问:感情与慈悲究竟有何不同呢?我把它分叙述如下:

  

  慈悲(梵语maitrya)是奉献性的,慈悲是无条件的,慈悲不是占有的,慈悲是超越时空的,慈悲是现在如此,过去如此,未来也如此的,慈悲已远离轮回的,慈悲是超越民族性,慈悲无对立性的,慈悲是超越种族性,慈悲不因人、因事、因地、因时而动摇,慈悲是光明正大,经得起考验的,慈悲是永恒不变的。

  

  感情是脆弱的,感情是自私的,感情是变化的,感情是无常的,感情会随时间与空间之变迁而现出空幻,感情是生死轮回的,感情是无可奈何的,感情是缺陷的,感情是经不起『事过境迁』变化的考验,感情是美中不足的。

  

  感情与慈悲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,究竟与不究竟之差别。

  

  当然,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『感情』,感情是总说,广说不能尽;譬如兄弟之情、父子之情、夫妻之情、子女之情、以至朋友之情、师生之情、眷属之情、社会国家之情。

  

  感情之本身是无可厚非的,但『情』字需要净化,若感情未净化,染污不净,则是『业力』。净化的感情,感情也就转变成『愿力』,因为『愿力』是清净的;『业力』是污染不清净的。

  

  当您有愿力之时,就没有业力;有业力之时,就没有愿力,愿力与业力是不能同时并行并进的。

  

  譬如您想修行,一方面要修道,一方面也要结交女朋友,试想,这样的修持,能够有成就吗?我看不堕落就很不错啦!

  

  修道者应该摒弃一面,把男女感情束之高阁,将这世俗上的『情』升华,净化感情为大慈悲心,化『业力』为『愿力』,以愿力去净化业力,因而成就无上菩提,是名为幸,可恭可禧也。

  

  愿力与业力是一体两面的,既然都同样是一体的,但个人所发挥出来的作用都有所差别,愿力与业力出自每个人之心地;故未净化以前之愿力是业力,净化以后之业力,是为愿力,二者之不同,端在『应用之妙,迷悟之差别,染污与清净之分界,存乎一心。』

  

  诸君,若有人想剃度出家,必需先把世俗上之父母、兄弟、妻女、朋友等感情『净化』,不要剪不断,理还乱。

  

  我说的『净化』不是要您一刀两断,视同陌生人,如仇敌相待;而是将此『亲情』转换成『同修』莲友之情,升华或普度众生之『众生情』,如此可将『业力』转变成『愿力』,由利己而利他,如是愿力,亦成大慈大悲也。

  

  各位若有一天,参悟到『诸行无常』(梵语anityah sarva-samskarah),『诸法无我』(梵语niratmanah sarva-dharmah),『涅槃寂静』(梵语santam nirvanam)的人生哲理,而想出家修行的话,我这一把剃头刀,随时准备为大家剃度。嗯!现在不流行剃头刀了,若要剃下三千烦恼丝的头发,电动剃刀很快,在座各位近肆佰人,若想全部出家,『一贯作业』,电动化的『剃度』,一、二个小时即可OK了。

  

  华严经有一偈语:『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』

  

  因此,各位选择『业力』抑或『愿力』呢!端视汝心。

  

  您要升华,唯汝居心;您想沉沦,也唯汝居心,一切由自己作主,佛菩萨,善知识等均是助缘而己!祇有自己能解脱自己,诸位不要等闲视之:

  

  切记:业力是会令人堕落生死、痛苦、轮回、不得自在;而愿力是可令人上升、净化、解脱、得大自在、永超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、证大涅槃(梵语nirvana)。

  

  最后,我想讲一个故事,即一件『公案』作结束。

  

  在我国宋朝时代,有一位『高峰妙禅师』,他的修持造诣很深,精通三藏经典,解、行并证,不愧是高僧大德:

  

  有人问高峰妙禅师云:『修行如何修?如何修方是修行?』

  

  他提纲契领答道:『莫染污自性,祇此莫染污自性,即是修行,可证成无上菩提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』

  

  这句话的意思是,自己本来清净的自性心地,不要被五欲六尘所染,即心对境而不生心,如如不动,不沾不染,对境无心,当下解脱自在,所谓:『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。』

  

  果然,这位问道者,依法修持,勇猛精进,不久开悟,证成菩提。

  

  在此提到的『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』,有同学尚不清楚,顺便解释一下:

  

  五欲者:原系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之五种情境,然在华严大疏钞一书里,通称五欲为:一、财欲。二、色欲。三、饮食欲。四、名欲。五、睡眠欲。

  

  六尘者:可污染真理之物,谓之『尘』。而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之六境,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种器官(名六根)入身,以染污净心者,故谓之『六尘』。

  

  话说回来,高峰妙禅师在六十多岁时,有一天,他入定晓得自身行将归寂,他就在某一日上午,集合全寺出家人,(按:过去大陆上,丛林寺院修行出家人,均上百或上千人),依文献资料显示,其弟子约五百余人。

  

  他随机开示道:『弟子们!今天师父很踏实地郑重宣布,在中午十二时正,我将离开这世间啦!假如各位对佛法尚有不了解的地方,就甭客气,赶快发问。』

  

  座下所有弟子们,面面相觑,鸦雀无声,大家以为师父红光满面,步履如飞,怎么会突然要入灭呢?

  

  没有人敢发问,时间也很快的过去了。

  

  等到快接近中午时,高峰妙禅师沐浴后,穿上一袭干净的海青,盘坐在垫上,呼唤其大弟子,敲钟鸣鼓,把全寺里所有住众集合在大殿上。

  

  他又开口讲:『诸位同参道友暨弟子们!我现在把话说完,即刻要入涅槃,诸位对一代如来圣教有何疑问者,请赶快发问。』

  

  台下的人仍然不相信,信也信不起来,师父一点都没有衰弱、疾病的征兆,身体硬朗,讲话气势如洪钟,不像要离开世间的样子,台下的人无反应,最后有一位弟子起立:

  

  合掌问讯说:『师父!对如来圣教,我们无疑惑,倒是师父现在身体那么健壮,却说要入灭,这令我们大惑不解啊!』

  

  高峰妙禅师闻言,面不改色,坦然而道:『生死岂可儿戏,佛法不主张显神通,而我一辈子也未曾为你们显神通过,但为了证实给各位知道,佛法修证,终可开悟证果,在此不得已的情况下,就让我来显现一些雕虫小技的神通吧!』

  

  他就问门入:『世间上的死亡有几种型态?』

  

  门人答道:『有火灾而死,水灾而死,横卧而死,病死,刀伤死,兽咬而死,坐死,睡死,站立而死,吊死‧‧‧等,就死亡之姿态来说,有大德站着自然而死,就很殊胜了。』

  

  高峰妙禅师虽然身体肉身尚健,但其心已解脱生死之束缚。

  

  因此,向大家说:『这样好了,我就来一项别开生面,各位从未见识过的死法,即是倒立而死吧!请我的大弟子,捡起地上的块小石头丢向空中,在石头还没落地以前,我就死给你们看,当下入涅槃,与世永别。』

  

  他的大弟子,恭敬不如从命,随即捡起一块石头,往空中一扔,高峰妙禅师即跃身翻空,下墬速度比石头还快,其双手按地,头朝下,垂直倒立,剎那间,呼吸停止--死亡了,与娑婆世界长辞矣!

  

  然而,人虽入寂,但身体仍然倒垂,双手托地,笔直不倒,这样维持了整整两天两夜。

  

   众徒弟们,用手往其身体推推看,奇怪得很,身体犹如钢筋垂立在地上,任凭多少人去推也推不动,抬也抬不起。这样却惹得要办『后事』也徒然,大伤脑筋之际:

  

  有一个门人,就在其尸体旁边语道:『师父啊!您也大发慈悲,不要捉弄我们了,这样的『死相』,叫我们如何火葬?』

  

  但高峰妙禅师还是相应不理,默然不动。

  

  这时候,有人出主意了:

  

  住众中有人道:『高峰妙禅师有一胞妹,亦已出家,平时他最听其妹妹的话了,我们不妨派人去找他的妹妹,来劝劝他如何?』

  

  众人无奈,只好依计而行。

  

  不久,其妹应邀而至:匆促箭步向其身旁嚷道:『哥哥!您生古怪,死也古怪,放下您的古怪,是何等自在!』

  

  高峰妙禅师闻言,应声而倒,碰一声,身体平卧下去。

  

  然而,他卧地之后:

  

  又突然睁开睛说道:『妹妹啊!我这样死不对吗?好吧!既然这样死不对,再重新死一次吧!』

  

  就这样,高峰妙禅师再一次地表现了死亡,总共死了两次,在入涅槃的剎那间,前后不到一秒钟,就如此入灭了。

  

  诸君!试想,生死大事,对于已证得果位之修行者来说,他的身心已解脱,是那么逍遥自在,凭其愿力之强,业力又能奈何他呢?生死轮回之事,已无法束缚圣者之身心,因为圣者自性清净,对五欲六尘不沾不染,本性能自在无碍,得大解脱啦!

  

  所以高峰禅师自在而逝世的公案,给予我们的启示是,每一个人均有佛性(梵语budhha-dhatu),每一个人祇要能开悟本性,依佛法修持,莫染污自性,摒弃五欲六尘,不沾不染,对境无心,则每一个人即可当下解脱自在,显现出神通,无障无碍矣!

  而高峰妙禅师心地之所以那么解脱、自在、逍遥、自如,要来即来,要去即去,生死自如,即是表现出一代圣僧,开悟证果的功夫与特色,流露出一场神通游戏。

  

  这可不是那么简单啊!这是修行成就问题:

  

  曾经有弟子问我:『师父!您是否能像高峰妙禅师一般,也死给我们看看!』

  

  我说:『要我如此而死,是死不成,是要我和尚的老命,要老死或自杀而死才得,修行功夫不够,丝毫也办不到。』

  

  死--在佛法观点,开悟证果之圣者,其心目中了知:生死即涅槃,涅槃即生死,生死涅槃等空花,不二法门、不一不二、不来不去、不断不常、不空不有。

  

  在座各位,将来有一天,面临生命的结束,若心地能坦然清净无染,功夫尚未纯熟之时,纵然没有如此神通,也可以算是在修持上有进步了,逐渐步入菩提大道,将后可望成就佛道,我届时要恭喜您们啦!

  

  好了!今天讲到这里,时间已一个半小时了,我想就此暂时结束这段『法缘』,以后有机会再来跟各位共参法味。

  

  上来讲了那么多,深怕诸位忘记,我在结束前,唠叨提醒各位,刚才我们谈到『共业』与『不共业』(梵语avenika-karman),『定业』(梵语viniscitakarmah)与『不定业』,『业力』与『愿力』,『自性解脱』等等一切佛法,希望大家有空做一个『脑力激荡』,回想今天我所说之法要,相信能助长大家的修行,谢谢各位的欢喜闻法,祝福大家身体健康,法喜充满!

  

  

《业力不可思议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万德庄严菩萨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