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本上人佛书著作-万德庄严菩萨道
佛法讲因缘,无因缘不成法。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书的问世,也是种种因缘的成熟,这本书的圆满,是在很艰难的环境下完成的。
写佛书期间,每天以十二个小时投入著作,日日如是,从未间断,因此,精神疲惫不堪,六月十二日那天,身心无法支持,终于倒地了。由早上九点晕过去,到九点三十分才清醒过来,前后刚好晕过三十分钟,不增不减,同时顺着晕倒的时间也睡了一觉,真是功德无量!
相隔第二天,下午三点正在写作之际,总觉得头昏脑胀,脸部逐渐发冷,四肢无力,突然肚子又来了一阵绞痛,在身不由己之下,旁边无人,这时后的我,双手抱着阵痛的肚子,移动沉重的脚步,走进佛堂,双腿长跪合掌,向佛法僧三宝祈祷而说:
『南无佛、南无法、南无僧,弟子一心归命三宝,平日身心健康,安然无恙;今日发心要完成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佛书,却带来一连串的魔障与病苦,早不来迟不来,就在这时刻业障现前,来破坏骚扰我的写作,一切业障重重,唯愿三宝加被,令弟子身心安康,肚子绞痛康复;让这本万德庄严菩萨道的佛书,能够一帆风顺写作圆满。
佛陀啊!弟子精神不振,东倒西歪,肚子绞痛,全身发冷,身心不得自主,恳请三宝加被,令此书早日圆满成就,以利一切有情,破迷启悟,离苦得乐,转凡入圣,是为所求!』
如此祷告三分钟,当下应验,马上头部阵阵清凉,如饮甘露,由上而下,顷刻之间,浑身舒适,自在无比,实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!于是,又拿起笔杆,马不停蹄接着又开始写作!
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佛书,就是在如此艰难重重中所完成的,重重艰难,关关突破,最后,终于问世了!
万德庄严菩萨道这本书,以十个纲领赅摄菩萨道融入本书,有组织,有体系,引经据典,以万德庄严为果地,以菩萨道修证次地为因,于是次第组合圆成。
拙衲如本业障深重,智慧浅薄,无能尽广大之力供养三宝,无能奉献给诸大善男子善女人法语,仅以『万德庄严菩萨道』之书,以最恳切前成之心,奉献供养诸君,普愿诸君共发菩提心,勤修六度万行,行菩萨道,因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。
何谓万德庄严?
诸佛皆已证悟一切诸法实相,德行具足圆满,不偏不缺,故名万德庄严。
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欲证无上佛道,必须广修万行万德,于此万行万德圆满,方得成就佛道。
万德是数量的比喻,佛的德行何只万德?佛之德行由无量劫来,勤修一切法门,广度无量众生,所累积的德行无量无边,不可称计,所以说,万德是一种比喻,古人以『万』字代表数量极多之意,故称之为万德。
所谓庄严者,庄即端庄,严即严饰,谓智慧福德二种,皆能庄严法身也。
一、 智慧庄严:
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,无明净尽,佛性现前,所有智慧,能显法身,是名智慧庄严。
二、 福德庄严:
谓诸菩萨广修六度,万行具足,所有福德,能显法身,是名福德庄严。
又有二种庄严之说:
金刚经云:『庄严佛土者,即非庄严,是名庄严。』
非庄严者,即形相庄严也。是名庄严者,即第一义庄严也,分别解释如下:
一、 形相庄严:
谓人若是分别佛土,是有为形相,有生有灭故,若言我能成就者,是沾染色声六尘等境,于缘影世界捉摸,非真庄严,是名形相庄严。
二、 第一义庄严:
所谓以无所住着清净之心,依真实智慧,通达自性之土,唯心显现,此是正智成就佛土,是名第一义庄严。
综合万德庄严而言,诸佛能以正法严饰自己,令自己身心清净,得到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,得到色相庄严与自性庄严。非但如此,更以大悲心所流露,以及正法严饰一切众生,普令一切众生皆得身心清净,亦如自己一般,得到智慧庄严与福德庄严、色相庄严与自性庄严,正等无异。
万德庄严是站在佛的果位而言,唯有佛方堪称为万德庄严,毕竟佛已圆满三觉,所谓自觉、觉他、圆行圆满,正如此意;菩萨是发菩提心之行者,尚未证成佛果,故不可堪称万德庄严。菩萨是遵循万德庄严而迈进。
佛藏经云:『菩萨为因,佛为果。』
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广修六度万行,再经百劫修相好因,相好修满,便成佛果。
万德庄严是佛的果位,菩萨欲到达万德庄严之果位,必须生生世世,发大菩提心,累生累劫不断庄严智慧、庄严福德,最后因果圆满,成就菩萨道,展现万德庄严。
何谓菩萨道?
菩萨道之行者,必须具足发过菩提心,发过菩提心者,方可称为菩萨道人。因为,菩提心是成就佛道之心,没有成就佛道之心,终不得成佛,何以得知?因为菩提心总摄信愿、慈悲、智慧故。
上自诸佛,下至凡夫众生,乃至含灵蠢动有心者,欲成就佛道,皆不可忘失菩提心、舍弃菩提心、甚至不发菩提心。何以故?因为十方诸佛依菩提心而得成佛道,并护持菩提心如眼中珠,不可令异。
诸佛皆已如此,我辈众生乃至一切含灵蠢动有心者,更无别法可循可依,岂可背弃菩提心而不顾?若弃菩提心而不顾,欲成就佛道,遥遥无期,终无是处。
菩萨道首要条件,就是要发菩提心,发过菩提心者,当下就是菩萨道的行者,更无有异,这如何而说呢?佛经明文所述,分别如下:
华严经云:『菩提心生出一切诸菩萨行,十方三世诸如来,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。』
华严经云:『菩提心是善中之王,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故。』
由经典的见证,我们欲当菩萨,当菩萨应该护持菩提心、发菩提心、依菩提心圆满佛道。毕竟,十方三世诸佛,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,一切诸菩萨行,皆依菩提心出生故。
成就诸佛的渊源,行菩萨道的原动力,其根本因素,就是在菩提心的有无关键,发与不发为分水岭。如果要问是什么原因呢?理由很简单,因为,菩提心是佛魔之别,菩提心是世间与出世间之别,菩提心是染净之别,菩提心是迷悟之别,菩提心是轮回与不轮回之别,菩提心是光明与黑暗之别,菩提心是生死与涅槃之别,菩提心是上升与堕落之别,菩提心是束缚与解脱之别,菩提心是究竟与不究竟之别,菩提心是偏圆之别,菩提心是大乘与小乘之别,菩提心是苦乐之别,菩提心是凡圣之别。
诸位同参道友们!菩提心有这么重要,身为菩萨道之行者,要有如是正知正见;菩提心者,是佛道与魔道关键所在,我们岂可弃之而不顾!菩提心是世间与出世间枢纽之别,我们岂可疏忽轻视之!菩提心是染污与清净之分水岭,我们岂可忘失大意!菩提心是迷妄与觉悟之界碑,我们岂可等闲视之!
菩提心是轮回与不轮回的焦点,我们岂可置之不顾,令自己堕落五欲六尘!菩提心是光明与黑暗之摩尼珠,我们岂可黑白不分!菩提心是生死与涅槃一体两面说,我们岂可笼统视之!菩提心是上升与堕落之跳板,我们岂可傲慢自己!菩提心是束缚与解脱之法药,我们岂可不自治!菩提心是究竟与不究竟之智慧眼,我们岂可不普照觉察之!
菩提心是偏缺与圆满之大圆镜,我们岂可执着边见乎!菩提心是大乘与小乘两者发心差距处,我们岂可舍大取小乎!菩提心是痛苦与快乐之解缚大师,我们岂可随波逐浪,循声逐色!菩提心是凡夫与圣者之桥梁,我们岂可不攀登三宝,而令自己沉溺六道!
菩提心能让人回小向大,菩提心能让人回事向理,菩提心能让人回因向果,菩提心是一切善法之母,菩提心是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的总原动力,因此,菩萨道的行者,不得舍离菩提心,忘失菩提心,疏忽菩提心;更应该加强发大菩提心,护持菩提心,实践菩提心,圆满菩提心,是故:
华严经云:『舍弃菩提心,不能利益一切众生,不能成就诸佛功德。』
华严经云:『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法,皆为魔业。』
历代祖师云:『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播种。』
守护菩提心,如护眼中珠,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;念念菩提心,就是念念成佛之心,菩提心对行菩萨道者而言,实在珍贵如命!
梵网经菩萨戒云:『常生大乘善信,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诸佛是己成之佛,发菩提心,念念不去心。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,犯轻垢罪。』
因此得知,发菩提心的重要性,是何等的神圣!何等的尊严!何等的难遭难遇!何等的理念!
这话从何说起?理由很简单,因为发心学佛的动机,其目的在于成就佛道,既然是为了成就佛道,就必须发心行菩萨道,行菩萨道的条件,就应该发菩提心,当下发菩提心,就具足当菩萨的条件,菩萨就是发过菩提心的人,发过菩提心的人,依菩萨道而实践,人人皆可堪称菩萨道人。
同样的理由,若退失菩提心的人,就不能堪称是菩萨,当下也就失去菩萨的身份,失去菩萨的条件。
总而言之,发心要成佛,心须要行菩萨道,行菩萨道必须发菩提心,发过菩提心者,当下即是菩萨。问他是否菩萨?是问他是否发过菩提心?以菩提心之有无,来决定他是否菩萨,也就是说,是菩萨或非菩萨,其分水岭,肯定在是否发过菩提心!以此来论定也。
菩萨道之行者,要心怀大慈悲之心,观看三界众生之苦,如自己之苦,无尽的众生在六道中轮回,如自己在轮回,悲心彻骨,悯怀人溺己溺,自度度人,自利利他的胸襟,菩萨道的行者,若能如是发大心者,方不愧是菩萨摩诃萨,能兼善天下,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,发起六道众生的同胞爱,互相提携,互相鼓励,互相普劝,共同发菩提心,广度无量众生,是名为菩萨道。
菩萨有几种分…
《万德庄严菩萨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