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是色,色即是空,色空不二,不二之法,是菩萨道所行之法,是名空有不二。
菩萨能证悟诸法无自性空,又能证悟空有不二之中道法,于是,能从假入空,成大智;从空出假,起大悲,于空假自在自如。
二乘的圣者,只能于诸法空性中自在,出于空寂示现五欲六尘中,不能自在自如,因为二乘圣者亦然有执着空寂可得可住的习气观念故。
因此,菩萨道的行者与二乘的行者,两者之间有如此悬殊之别,是为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之四。
五、中道亦不可得
何谓中道?所谓中道者,就是不偏于空,也不偏有,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,不落二边,圆融无碍,是名为中道。
菩萨道的行者,了知中道也不可得的,执着有,执着空,执着中,也都是证成甚深佛道的大障碍,中道之名,也是假名安立而有,若知道诸法本空,假立名相亦空,法法何有法!法性本空故,是故,名之为中道不可得。
龙树菩萨云:『破二不着一。』
若依然有中道可得,岂非贪着诸法?佛法无有贪着法,贪着之法亦非法,非法何尝法,何以故?
佛法究竟之义,诸法毕竟空,毕竟空中,一切法不可得故;若有所得,即非法,非法终不得证成无上菩提故。
大般若经云:『一切法名,唯客所摄,于十方三世无所从来,无所至去,亦无所住,一切法中无名,名中无一切法,非合非离,但假施设,何以故?以一切法与名,俱自性空故,自性空中,若一切法若名,俱无所有不可得故。菩萨摩诃萨名,亦复如是,为客所摄,于十方三世,无所从来,无所至去,亦无所住,菩萨摩诃萨中无名,名中无菩萨摩诃萨,非合非离,但假施设,何以故?以菩萨摩诃萨与名俱自性空故。 』
由此可见,一切法毕竟空,证大菩提,证入不二法门,证入空有不二,证入一切法,乃至证得中道法,非合非离,随顺世间假立名字,非虚非实,若有若无,不可得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心行处灭,言语道断。
菩萨道(梵语bodhisattva-carya)的行者,深入法性,正见诸法毕竟空,于毕竟空中,一切法不可得,乃至中道不可得,声闻缘觉二乘的行者;未能正见中道不可得的深义;是故,菩萨道的行者与二乘的行者,两者之间,差距甚远;是为菩萨道之精神与特色之五。
菩萨对不二法门所持之共识
&n, bsp;
不二法门者,是行菩萨道者所实践的法门,是成就佛道的阶梯,是出生诸佛之母。
何谓不二法门?所谓不二法门者,即是不偏两边而行中道之义。
菩萨道的行者,发大菩提心,行菩萨道,为了证成无上正等正觉(梵语anuttara-samyak-ambodhi)必须广学不二法门,因为不二法门是成就佛道的阶梯,是出生诸佛之母,是十方诸佛共证与归宿;相反的,若不依不二法门而进修,欲证成无上佛道,遥遥无期,终无是处。
不二法门亦称中道法,实相法;不二法门,是三藏十二部圣典的精髓所在,是转凡入圣的关键,是行菩萨道入佛道的桥梁,是诸佛究竟理念之极。
更无别法可代替不二法门,何以故?因为不二法,正见诸法实相本体,不偏不倚,因而行此中道之法,中道之法亦假名施设,中道亦不可得,随顺世俗而施设,施设诸法与中道法,毕竟空故,佛法微妙,不可思议,不可思议者,乃不二法门也。
菩萨道的行者,应广学勤修不二法门,是入道之要门,现在统摄圣典,将不二法门归纳为十二种类,分别叙述如左:
十二种不二法门:
一、空有不二法门。
二、色心不二法门。
三、性修不二法门。
四、因果不二法门。
五、染净不二法门。
六、凡圣不二法门。
七、自他不二法门。
八、依正不二法门。
九、权实不二法门。
十、真妄不二法门。
十一、理事不二法门。
十二、烦恼菩提不二法门。
一、 空有不二法门
何谓空有不二法门呢?就是菩萨能正见诸法空无自性,一切法因缘所生,究竟无有实体,假合不实叫做空(梵语空sunya);虽然诸法性空,但是有因缘和合的假相,叫做有(梵语bhava)。
一切诸法的成就,要有因缘的和合,但是因缘和合的当下,又是无常性的,没有实体可言,空与有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和合,是同一时间,同一空间的相聚,我们称之为空有不二。
菩萨道的行者,依此空有不二之法而实践,称之空有不二法门。
凡夫往往执着诸法实有,慈悲的佛陀,为了要破众生的执着诸法为实有,就广说诸法是空性的;因此,声闻(梵语sravaka)缘觉(梵语pratyeka –buddha )二乘的行者,了知诸法是空无自性的,是无实体的,于是又执着诸法是空性,便执着空性可得可住可依,慈悲的佛陀又大作狮子吼,广说诸法是空性的,空性不碍诸法,诸法不碍空性;空性建立在诸法上,诸法不离空性;离开诸法无空性,离开空性无诸法;诸法即空性,空性即诸法;空性与诸法不一不二,正等无异。
能够证入空有不二法门之理,是名菩萨道,菩萨道与空有不二法门,不可分不可离,无二无别。
菩萨道的行者,依此空有不二之法而修证,必得道果,是名空有不二法门。
二、 色心不二法门
何谓色心不二法门?菩萨能正见有形像质碍之法,而无知觉之用,既异于心,故称为色(梵语rupa);虽有知觉之用,而无质碍可见,但是能够思惟静虑,名之为心(梵语citta);心不可见,但有其用,有其名,名即心也。这是色与心的释疑。
大智度论云:『一切诸法中,但有名与色,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。』
若站在凡夫的情见而言,色心二法有差异,色是色,心是心,心不同色,色不同心,两者截然不同;若站在道理上而论,一切诸法,唯心本具,即是妙色妙心,心即是色,色即是心;心外无色,色外无心,互具互摄,故名不二,此之不二,不出一念,是故,称之色心不二法门。
比喻生命而言,生命由精神与物质的因素所成,身体四大属于物质,物质是色的别名:受想行识是属于精神界,精神是心的别名;由此看来,整个完整的生命体,当下就是色心所组合而成的;生命体不可无色身,生命体不可无心的支柱;因有身体运作施为,才显示出有心的存在,因有心的作为与支柱,身体得活命得寿,乃至施为运作。
万法不离自性,自性能生万法;万法包含色法与心法;宇宙世界,日月星辰,山河大地,这一切色法,无非是大地一切界众生,心性造作所显现,这些色法由微细念头,演变为粗的念头,由粗之念头产生强烈爱染执着;这些坚固意识,因执着产生虚幻的妄执,于是色法因而产生了;本性本空,因众生妄执坚固,由虚妄之心,逐渐生起,由微细念到粗念,因强烈执着与坚固不化的意识,由心变现色法。
所以我们说,色不离心,心不离色;离心别无色,离色别无心;因心显色,因色显心;色即是心,心即是色,色心不二,毕竟,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故,菩萨的行者了知色心不二之法,依此不二之法而修证,必得道果,是名色心不二法门。
三、 性修不二法门
何谓性修不二法门?性者真如本性,体也,修者、修治造作、用也;当本性起修之时,全修在性中,当起修施为之时,全性在修中;性外无修,修外无性,互泯互融,性即是修,修即是性,不一不异,性与修是一体两面,故称性修不二。菩萨依此而修证,必得道果,是名为性修不二法门。
四、 因果不二法门
何谓因果(梵语hetu-phala)不二法门?因即从迷而言,果乃就悟而说;始从人天,终至等觉菩萨,皆名为因,唯妙觉佛,独称为果;良以九界众生,无明惑覆,实相之理未显,名因;唯妙觉佛,无明净尽,实相之理究竟显发,随机应现,设化无方,乃名果;十界迷悟虽殊,实相始终理一,故名因果不二。菩萨的行者依因果不二之法而进修,必得道果,是名为因果不二法门。
五、 染净不二法门
何谓染净不二法门?无明之用为染,法性之用为净;无明与法性,体本不二,用乃有殊异;迷则法性而为无明,全起无明之用,以在缠心变造诸法,念念住着,名之为染(梵语samklesa);悟则全无明而为法性,全起法性之用,以离障心应赴众缘,念念舍离,名之为净(梵语suddha.visuddha);然在缠染心,本具妙理,与净不殊,故名染净不二。
菩萨的行者,依此染净不二之法而勤修,必得道果,是名为染净不二法门。
六、 凡圣不一法门
何谓凡圣不二法门?未觉悟称之凡(梵语prthag-jana),已觉悟称之圣(梵语圣arya);佛性本平等,凡圣共具佛性,只是迷悟差别,凡夫众生轮回六道,染污五欲六尘,沉沦无量劫,受尽无量无边之苦,佛性未曾亏损丝毫;十方诸佛已证悟无上菩提,具足无量性功德,佛性未曾增加一点。动经尘劫,凡圣之佛性,始终不增减,只是觉与未觉之差别,故名凡圣不二。菩萨依此凡圣不二之法而修道,必得道果,是名凡圣不二法门。
七、 自他不二法门
何谓自他不二法门?自就是自己,他就是别人;自己有生死轮回,有无量苦痛,别人也同样有生死轮回,有无量苦痛:自己具有佛性,别人也具有佛性;自己知苦;欲离苦得乐,破迷启悟,转凡入圣,证悟佛道;别人善根成熟,也能觉悟苦,欲离苦得乐,破迷启悟,转凡入圣,证悟佛道;众生造业是一样的,平等平等!彼此无异,名之自他不二。菩萨的行…
《万德庄严菩萨道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