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萬德莊嚴菩薩道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是色,色即是空,色空不二,不二之法,是菩薩道所行之法,是名空有不二。

  

  菩薩能證悟諸法無自性空,又能證悟空有不二之中道法,于是,能從假入空,成大智;從空出假,起大悲,于空假自在自如。

  

  二乘的聖者,只能于諸法空性中自在,出于空寂示現五欲六塵中,不能自在自如,因爲二乘聖者亦然有執著空寂可得可住的習氣觀念故。

  

  因此,菩薩道的行者與二乘的行者,兩者之間有如此懸殊之別,是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四。

  

  五、中道亦不可得

  

  何謂中道?所謂中道者,就是不偏于空,也不偏有,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,不落二邊,圓融無礙,是名爲中道。

  

  菩薩道的行者,了知中道也不可得的,執著有,執著空,執著中,也都是證成甚深佛道的大障礙,中道之名,也是假名安立而有,若知道諸法本空,假立名相亦空,法法何有法!法性本空故,是故,名之爲中道不可得。

  

  龍樹菩薩雲:『破二不著一。』

  

  若依然有中道可得,豈非貪著諸法?佛法無有貪著法,貪著之法亦非法,非法何嘗法,何以故?

  

  佛法究竟之義,諸法畢竟空,畢竟空中,一切法不可得故;若有所得,即非法,非法終不得證成無上菩提故。

  

  大般若經雲:『一切法名,唯客所攝,于十方叁世無所從來,無所至去,亦無所住,一切法中無名,名中無一切法,非合非離,但假施設,何以故?以一切法與名,俱自性空故,自性空中,若一切法若名,俱無所有不可得故。菩薩摩诃薩名,亦複如是,爲客所攝,于十方叁世,無所從來,無所至去,亦無所住,菩薩摩诃薩中無名,名中無菩薩摩诃薩,非合非離,但假施設,何以故?以菩薩摩诃薩與名俱自性空故。 』

  

  由此可見,一切法畢竟空,證大菩提,證入不二法門,證入空有不二,證入一切法,乃至證得中道法,非合非離,隨順世間假立名字,非虛非實,若有若無,不可得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,心行處滅,言語道斷。

  

  菩薩道(梵語bodhisattva-carya)的行者,深入法性,正見諸法畢竟空,于畢竟空中,一切法不可得,乃至中道不可得,聲聞緣覺二乘的行者;未能正見中道不可得的深義;是故,菩薩道的行者與二乘的行者,兩者之間,差距甚遠;是爲菩薩道之精神與特色之五。

  

  

  菩薩對不二法門所持之共識

  &n, bsp;

  

  不二法門者,是行菩薩道者所實踐的法門,是成就佛道的階梯,是出生諸佛之母。

  

  何謂不二法門?所謂不二法門者,即是不偏兩邊而行中道之義。

  

  菩薩道的行者,發大菩提心,行菩薩道,爲了證成無上正等正覺(梵語anuttara-samyak-ambodhi)必須廣學不二法門,因爲不二法門是成就佛道的階梯,是出生諸佛之母,是十方諸佛共證與歸宿;相反的,若不依不二法門而進修,欲證成無上佛道,遙遙無期,終無是處。

  

  不二法門亦稱中道法,實相法;不二法門,是叁藏十二部聖典的精髓所在,是轉凡入聖的關鍵,是行菩薩道入佛道的橋梁,是諸佛究竟理念之極。

  

  更無別法可代替不二法門,何以故?因爲不二法,正見諸法實相本體,不偏不倚,因而行此中道之法,中道之法亦假名施設,中道亦不可得,隨順世俗而施設,施設諸法與中道法,畢竟空故,佛法微妙,不可思議,不可思議者,乃不二法門也。

  

  菩薩道的行者,應廣學勤修不二法門,是入道之要門,現在統攝聖典,將不二法門歸納爲十二種類,分別敘述如左:

  

  十二種不二法門:

  

  一、空有不二法門。

  

  二、色心不二法門。

  

  叁、性修不二法門。

  

  四、因果不二法門。

  

  五、染淨不二法門。

  

  六、凡聖不二法門。

  

  七、自他不二法門。

  

  八、依正不二法門。

  

  九、權實不二法門。

  

  十、真妄不二法門。

  

  十一、理事不二法門。

  

  十二、煩惱菩提不二法門。

  

  一、 空有不二法門

  

  何謂空有不二法門呢?就是菩薩能正見諸法空無自性,一切法因緣所生,究竟無有實體,假合不實叫做空(梵語空sunya);雖然諸法性空,但是有因緣和合的假相,叫做有(梵語bhava)。

  

  一切諸法的成就,要有因緣的和合,但是因緣和合的當下,又是無常性的,沒有實體可言,空與有之間是一體兩面的和合,是同一時間,同一空間的相聚,我們稱之爲空有不二。

  

  菩薩道的行者,依此空有不二之法而實踐,稱之空有不二法門。

  

  凡夫往往執著諸法實有,慈悲的佛陀,爲了要破衆生的執著諸法爲實有,就廣說諸法是空性的;因此,聲聞(梵語sravaka)緣覺(梵語pratyeka –buddha )二乘的行者,了知諸法是空無自性的,是無實體的,于是又執著諸法是空性,便執著空性可得可住可依,慈悲的佛陀又大作獅子吼,廣說諸法是空性的,空性不礙諸法,諸法不礙空性;空性建立在諸法上,諸法不離空性;離開諸法無空性,離開空性無諸法;諸法即空性,空性即諸法;空性與諸法不一不二,正等無異。

  

  能夠證入空有不二法門之理,是名菩薩道,菩薩道與空有不二法門,不可分不可離,無二無別。

  

  菩薩道的行者,依此空有不二之法而修證,必得道果,是名空有不二法門。

  

  二、 色心不二法門

  

  何謂色心不二法門?菩薩能正見有形像質礙之法,而無知覺之用,既異于心,故稱爲色(梵語rupa);雖有知覺之用,而無質礙可見,但是能夠思惟靜慮,名之爲心(梵語citta);心不可見,但有其用,有其名,名即心也。這是色與心的釋疑。

  

  大智度論雲:『一切諸法中,但有名與色,更無有一法出于名色者。』

  

  若站在凡夫的情見而言,色心二法有差異,色是色,心是心,心不同色,色不同心,兩者截然不同;若站在道理上而論,一切諸法,唯心本具,即是妙色妙心,心即是色,色即是心;心外無色,色外無心,互具互攝,故名不二,此之不二,不出一念,是故,稱之色心不二法門。

  

  比喻生命而言,生命由精神與物質的因素所成,身體四大屬于物質,物質是色的別名:受想行識是屬于精神界,精神是心的別名;由此看來,整個完整的生命體,當下就是色心所組合而成的;生命體不可無色身,生命體不可無心的支柱;因有身體運作施爲,才顯示出有心的存在,因有心的作爲與支柱,身體得活命得壽,乃至施爲運作。

  

  萬法不離自性,自性能生萬法;萬法包含色法與心法;宇宙世界,日月星辰,山河大地,這一切色法,無非是大地一切界衆生,心性造作所顯現,這些色法由微細念頭,演變爲粗的念頭,由粗之念頭産生強烈愛染執著;這些堅固意識,因執著産生虛幻的妄執,于是色法因而産生了;本性本空,因衆生妄執堅固,由虛妄之心,逐漸生起,由微細念到粗念,因強烈執著與堅固不化的意識,由心變現色法。

  

  所以我們說,色不離心,心不離色;離心別無色,離色別無心;因心顯色,因色顯心;色即是心,心即是色,色心不二,畢竟,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故,菩薩的行者了知色心不二之法,依此不二之法而修證,必得道果,是名色心不二法門。

  

  叁、 性修不二法門

  

  何謂性修不二法門?性者真如本性,體也,修者、修治造作、用也;當本性起修之時,全修在性中,當起修施爲之時,全性在修中;性外無修,修外無性,互泯互融,性即是修,修即是性,不一不異,性與修是一體兩面,故稱性修不二。菩薩依此而修證,必得道果,是名爲性修不二法門。

  

  四、 因果不二法門

  

  何謂因果(梵語hetu-phala)不二法門?因即從迷而言,果乃就悟而說;始從人天,終至等覺菩薩,皆名爲因,唯妙覺佛,獨稱爲果;良以九界衆生,無明惑覆,實相之理未顯,名因;唯妙覺佛,無明淨盡,實相之理究竟顯發,隨機應現,設化無方,乃名果;十界迷悟雖殊,實相始終理一,故名因果不二。菩薩的行者依因果不二之法而進修,必得道果,是名爲因果不二法門。

  

  五、 染淨不二法門

  

  何謂染淨不二法門?無明之用爲染,法性之用爲淨;無明與法性,體本不二,用乃有殊異;迷則法性而爲無明,全起無明之用,以在纏心變造諸法,念念住著,名之爲染(梵語samklesa);悟則全無明而爲法性,全起法性之用,以離障心應赴衆緣,念念舍離,名之爲淨(梵語suddha.visuddha);然在纏染心,本具妙理,與淨不殊,故名染淨不二。

  

  菩薩的行者,依此染淨不二之法而勤修,必得道果,是名爲染淨不二法門。

  

  六、 凡聖不一法門

  何謂凡聖不二法門?未覺悟稱之凡(梵語prthag-jana),已覺悟稱之聖(梵語聖arya);佛性本平等,凡聖共具佛性,只是迷悟差別,凡夫衆生輪回六道,染汙五欲六塵,沈淪無量劫,受盡無量無邊之苦,佛性未曾虧損絲毫;十方諸佛已證悟無上菩提,具足無量性功德,佛性未曾增加一點。動經塵劫,凡聖之佛性,始終不增減,只是覺與未覺之差別,故名凡聖不二。菩薩依此凡聖不二之法而修道,必得道果,是名凡聖不二法門。

  

  七、 自他不二法門

  

  何謂自他不二法門?自就是自己,他就是別人;自己有生死輪回,有無量苦痛,別人也同樣有生死輪回,有無量苦痛:自己具有佛性,別人也具有佛性;自己知苦;欲離苦得樂,破迷啓悟,轉凡入聖,證悟佛道;別人善根成熟,也能覺悟苦,欲離苦得樂,破迷啓悟,轉凡入聖,證悟佛道;衆生造業是一樣的,平等平等!彼此無異,名之自他不二。菩薩的行…

《萬德莊嚴菩薩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影塵回憶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