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者,能透視這關,依此自他不二之法而勤修,必得道果,是名爲自他不二法門。
八、 依正不二法門
何謂依正不二法門?依者依止之處,所依之土也。就是客觀的器界(環境),稱爲依報;正者正受其報,即能依之身,也就是正受的身體(主觀的四聖六凡),稱爲正報。
客觀的依報是由主觀的正報所顯現的,依報的優劣與正報有密切不可分離的關系;正報莊嚴,依報也就莊嚴;正報不莊嚴依報也就不莊嚴,依報是隨著正報的轉變而轉變。
叁惡道的衆生,造諸惡業,自然感召叁惡道的世界;人道守五戒,自然感生人道世界;天道的衆生,守護十善,就感應生到天人的世界;聲聞緣覺二乘的聖者,勤修四聖谛與十二因緣,證悟聖果後,自然感生方便有余土的涅槃世界。
菩薩的行者,勇猛精進六度萬行,廣修不二法門,中道之法,因而感生實報莊嚴土的世界;十方諸佛已萬德莊嚴,福慧圓滿,究竟菩提,自然安住常寂光淨土世界。
造作何因!就感應何果!因果是平等的,不會錯亂的,從因到果之間,是有條件的,沒有條件不能感應果報,果從因來,因能成就果。
依報與正報之間,亦複如是,依報由四聖六凡所造作,因而顯現依報,若無四聖六凡的造作,依報就不得存在了;是故,依報不離正報,正報不離依報;離正報別無依報可得,離依報無正報可造作;依報即正報,正報即依報,不一不異,故名依正不二。菩薩正見正依不二之法而修證,必得道果,是名依正二法門。
九、 權實不二法門
何謂權實不二法門?權就是權教之法,權宜方便,九法界之法;實就是真實之教,即是佛界圓乘之法;佛有大智慧,普令衆生成就覺悟,因而證成無上菩提,但是衆生根機有利鈍,層次參雜不齊,大聖佛陀就開顯九法界的方便之權教,令九法界諸有情,皆得悟佛知見,同登佛界真實圓乘之法。
這權教之法,是由實教之法所開顯,由此可知,離實教無權教,離權教別無實教;實即是權,權即是實,故雲權實不二。菩薩依權實不二之法而參悟,必得道果,是名權實不二法門。
十、真妄不二法門
何謂真妄不二法門?真即是真如之心,清淨之心;妄即是妄想之心,分別染汙之心。
菩薩正見真心是由妄心而得,離妄心別無真心可得;妄心覺悟了,妄心是真心,真心迷妄染汙,真心是妄心;是故,真不離妄,妄不離真,真即是妄,妄即是真,只是迷悟有別;在法性上本平等,是一體兩面而己,故稱真妄不二。菩薩依此真妄不二之法而修道,必得道果,是名真妄不二法門。
十一、理事不二法門
何謂理事不二法門?理即是道理,理想、理念、理性的意思,事即是實踐的事項,人事物的意思。
有道理的存在,沒有實踐的襯托,道理不得彰顯;有實踐的事項,沒有道理的引導,事項不得成就,無法達到理想的終程;所以說,無理不成事,無事不成理,理由事而顯,因事透理;最後,理的成就即是事的成就,事的成就即是理的成就;理即是事,事即是理,理事無礙,故名理事不二。菩薩道的行者,能透視理事不二之法而勤修,必得道果,是名理事不二法門。
十二、煩惱菩提不二法門
何謂煩惱菩提不二法門?煩惱就是纏垢之心,染汙之心,叁毒之心,一切痛苦的總稱,名爲煩惱(梵語klesa)。菩提就是覺悟之心、清淨之心、戒定慧之心、成就佛道之心、名爲菩提(梵語bodhi)。菩提是從煩惱中而得來的,由煩惱的覺悟、清醒、淨化,演變而得,所謂火焰出紅蓮,正如此意。
維摩诘經雲:『譬如高原陸地,不生蓮華,卑濕汙泥,乃生此華。』
蓮花(學名Nelumbonucifera)也必須生長在卑濕汙泥中,才能生出美麗的蓮,假使蓮花種在高原陸地,蓮花只有死路一條,無法生存下去,蓮花生存的條件,就是要在卑濕汙泥中。
菩提的證悟,亦複如是,離煩惱無菩提,菩提由煩惱中得,離菩提無煩惱,煩惱成就菩提故;煩惱與菩提之間,息息相關,不相分離,煩惱即菩提,菩提即煩惱,迷悟有別,染淨有別,故名煩惱菩提不二法門。
涅槃經雲:『有智慧時無煩惱,有煩惱時則無智慧,譬如明時無暗,暗時無明。』
經文說得更清楚,當有智慧的時候,煩惱就匿迹無蹤了,即刻轉煩惱爲菩提;有煩惱的時候,菩提就染汙了,起無明了,即刻轉菩提爲煩惱,畢竟,煩惱與菩提是一體兩面的。
是故,菩提在迷妄不覺中,菩提是煩惱;煩惱在覺悟清醒時,煩惱是菩提;離煩惱無菩提,離菩提無煩惱,染淨迷悟有別,故稱之爲煩惱菩提不二。菩薩道的行者,能正見如是煩惱菩提不二之法而勤修,必得道果,是名爲煩惱菩提不二法門。
菩薩道(梵語bodhisattva-carya)的行者,對不二法門所持之共識,能如是正見,因而發大誓願,勤修不二法門,必得十方諸佛授記,十方諸佛贊歎,十方諸佛護持,究竟成就佛道。
菩薩道修證次第曆程
大乘法在于菩薩道,菩薩道的法門,以上求佛道,下化無量衆生爲宗旨,最高果位是佛果,大乘菩薩道從凡夫修行到成佛,要經曆五十二個階位,就是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
十信位是由十住的第一發心住內,分開另立的,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,則只有四十二個階位。其中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稱爲叁賢位,僅算是資糧位。十地稱爲十聖,才是修習位。依時間而論,菩薩由凡夫修行到成佛,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現在分別列表說明如下:
菩薩對因緣果報肯定不動搖
菩薩道的行者,能夠正見叁界六道一切的果報,無非是衆生自作自受的展現,如蠶作繭自困其身,衆生愚昧無知,對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迷惑,因迷惑而造業,因造業而受盡一切之苦;叁界六道都是衆生造業的大場所,同時也是衆生輪回受苦的生活領域。
衆生(梵語bdhu-jana)的心地不清淨,叁毒熾盛,廣造一切惡業,終無止息,自然就感召不清淨的叁界六道,叁界六道是衆生造作一切善惡之業,所感召的。
十地經雲:『叁界無別有,唯是一心作。』
造作什麼因!必然得什麼果!這是天經地義的,因果(梵語hetu-phala)的存在,我們相信了因果,因果宛然存在;我們不相信因果,因果亦然存在;因果的存在與不存在,不是信不信的問題,而是問我們有造作了因否,假使沒有造因,當然就沒有果的來臨;假使有造作了因種,那當然會感召果報的來臨,還有什麼可疑惑的呢?造作何因,就必定感召何等果報的。
比喻說:我用手打你的嘴,結果你的嘴巴痛起來了;那麼,問題來啦!當下打你的嘴巴,打就是因,你的嘴巴當下痛了,痛就是果;因果不是很顯然告訴我們了嗎?何苦來哉而固執不信呢?不信因果,就是不信嘴巴痛,痛而說不痛,是大妄語;不信因果,就是不信世間的生活點滴,不信自己的行爲價值,一筆勾消善惡是非的存在;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?
只可惜,是非善惡究竟勾消不掉,自己行爲的價值亦然存在;因果永遠隨著我們的心,上升與墮落,失敗與成功,不離因果;美與醜,智與愚不離因果;善與惡,富與貧,不離因果;得與失,興與衰,不離因果;何以故?因爲因果由心造,離心無因果;離因果無心,因果即是心,心即是因果,心與因果正等無異,諸君呀!你們說是嗎?
還在诤什麼?有什麼可诤呢!真相畢竟是真相,真理畢竟是真理,本來面目就是本來面目。佛法說到這裏,還有什麼可撒謊的呢?一切皆已道盡,甯使老僧下地獄,不將佛法賣人情,正如我意。
很簡單很簡單哩!可惜呀!世間有許許多多的人,天天生活在因果的每一個點滴當中,自己不知不覺,還說沒有因果,否認因果,抹煞因果,可憐甚可憐!
不信因果,否認因果,抹煞因果之輩,就如同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而說不痛,考試不及格而說心情很開朗,被車撞到而說沒撞到,吃飽而說未飽,凡此之輩,叫做瞪著眼睛說瞎話,也叫做社會黑暗,也叫做放羊的孩子,佛門叫做顛倒的衆生。
起心動念舉止動作,睡覺吃飯,走路說話,一點一滴都是因果的流露,天天生活在因果的點滴當中,而不自覺,或知而故意不信;或信了因果,怕別人說我迷信,因此,硬著頭皮而不信。此流之輩,可謂業障深重,智慧(梵語jnana)被種種業障蒙蔽,加上自己對真理不能當下肯定,人雲亦雲,隨風飄動,浪迹天涯,無有定處,是名六道流浪漢,叁界苦命兒。
總而言之,明知生活即是因果,因果即是生活,而自己卻苦苦與因果唱反調,此人就是跟自己的生活唱反調,否認自己的生活一般,如同吃飽而不實說,卻說未吃飽;抹煞因果者,即是與世間的真相唱反調,如同白天說黑夜;不信因果者,即是善惡是非不分明的人,如同把惡人當作善人,行善者當做壞人。
把善當做惡,把惡當做善;戰爭就是無戰爭,無戰爭就是戰爭;把男人當女人,把女人當男人;有穿衣當無穿衣,無穿衣當有穿衣;把九當六,把六當九,如此顛顛倒倒,混淆事實,本末倒置,因果大亂,失去規則,這麼一來,還得了,天下不是亂七八糟了嗎?世間豈不是充滿了殺生、偷盜、奸淫、妄語、亂性了嗎?世間成何體統?所以說,因果是生活,因果是法則,因果是事理的真相,因果由心生,行爲是因果故。
菩薩道的行者,對因果的展現能一清二楚,心中毫無疑惑,當下肯定,不隔毫端,不動不搖。
因果有兩大類,何等爲二?一者世間因果。二者出世間因果,現在列表敘述如下:
世間有世間因果,…
《萬德莊嚴菩薩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